王琪禹 黃大鵬
摘 要:通過比較歐洲數國(奧地利、比利時、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荷蘭、西班牙、和瑞士)的人身傷害賠償法,具體涉及交通事故、醫療事故和缺陷產品三大熱門領域的損害問題不難發現各國的人身傷害賠償均以闡述責任的前提(基于過錯的責任還是嚴格責任)、實踐中舉證責任的重要分配以及損害特別是非金錢損失作為賠償范圍的基礎。
關鍵詞:比較法;人身傷害賠償
中圖分類號:D9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8)05-0199-01
作者簡介:王琪禹(1991-),女,遼寧昌圖人,吉林師范大學,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法學理論;黃大鵬(1983-),男,吉林長春人,碩士,沈陽市中級人民法院,在職人員,研究方向:比較法學。
對于人身傷害而言,在請求權構成要件和賠償給付方面都存在顯著差異。但是,并不能說其中某一個國家的法律對于受害人而言就尤為有利或尤為不利。雖說在某些國家中請求權構成要件對受害人尤為有利(例如在法國),但是賠償內容則并非總是同樣有利。并且,在判斷某個國家的責任法體系對受害人是否有利時,也總應當考慮到該國的社會法。
關于請求權構成要件,所有的國家都規定了過錯責任,就此差別不大。關于替他人承擔的責任,法國規定比較寬泛,奧地利規定較為狹窄,瑞士則處于中上水平。在危險責任上,法國也是走在前面,英格蘭尤為保守;在核心的領域如交通事故責任中,比利時作了不同尋常的限制。瑞士處于廣闊的中間地帶,但是在立法修訂草案中寫入了一項一般條款,從而正在面臨突破。產品責任完全是與歐盟的指令保持一致。在身體傷害的場合,關于應當賠償那些財產損害的問題,各國的規定有著廣泛的一致性。對于并無實際收入損失時勞動能力降低的賠償,歐洲各國分成了兩派:一派作出了肯定的回答,例如法國和奧地利,另一派則拒絕予以賠償,如比利時和瑞士。另一方面,對于未成年人將來的收入損失的賠償,法國極為保守。而對于收入損失,各國都要完全賠償,但在受害人所應獲得的撫慰金數額上,各國之間存在巨大的差異,荷蘭所判決的撫慰金是最低的,英格蘭則是最高的,瑞士和比利時處于中上水平。在受害人死亡的場合,奧地利和英格蘭的權利人范圍比較狹窄,只考慮到了法定的扶養權利人;與之相反,意大利和瑞士的權利人范圍則非常廣泛。關于死者的近親屬能否請求精神損害賠償的問題,各國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德國和荷蘭的法律對于驚嚇損害的賠償表現得非常保守,拒絕對這種精神損害予以賠償;瑞士法則規定了這種類型的賠償。
各國的法律大多主張完全賠償,僅在國際公約有規定時才承認責任最高限額或免賠額。不過,有些國家在危險責任領域中規定了最高限額。需要強調的是,甚至是在相鄰國家的法律中,也存在相當的差異,德國法規定了許多的責任最高限額,瑞士和荷蘭則原則上拒絕責任最高限額。對于收入損失,在各國都要完全賠償。與之不同,在受害人所應獲得的撫慰金數額上,各國之間存在巨大的差異,荷蘭所判決的撫慰金是最低的,英格蘭是最高的;瑞士和比利時處于中上水平。各國判給死者親屬的撫慰金的數額也存在巨大的差異,在法國,判決支付給死者配偶的撫慰金大概是23000歐元,在瑞士甚至判到了27000歐元,在比利時則只有將近10000歐元,在英格蘭大概為16000歐元,在德國和荷蘭死者的配偶目前完全得不到任何撫慰金。
人身傷害賠償無疑是侵權法當中的關鍵領域之一。與此同時,對立法者、法官、律師和學者來說,這是最為利害相關的一個主題,而對受害人來說,它在實踐中自然也是事關重大。鑒于歐洲國家之間緊密的相互關系,不僅某個單獨的國家司法管轄區在這個方面很重要,而且它與其他法律體系的關系也越來越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學習其他國家對人身傷害所產生的損失進行歸責的方法,就是必要的。
對于立法而言,我國《侵權責任法》2009年底頒布,2010年實施,但其中條文大多數為從前司法解釋所取得成果的繼承,少有創新,甚至有疏漏。其一,對于當代社會所出現的新生現象認識不足,某些新現象如人體試驗、大眾媒體侵權等,是否應納入侵權法范疇之中,其在侵權法中究竟如何定位、如何規制,立法與研究對此少有提及。其二,隨著社會交往日益擴大與復雜,當代侵權法的任務與界限相較之以往均產生了很大變遷,而我國侵權法立法的基本制度形態還大體保留著十九、二十兩個世紀之交的面貌,對于侵權法功能的萎縮還多有不及。其三,對于侵權法與公法銜接,關注不夠。
我國一方面有人身損害賠償制度的法律體系,另一方面也移植了許多西方的相關人身損害賠償制度,移植過來的制度通常要經過不斷的融合與提煉才能與自己的法律相貫通。對于國外的優秀經驗我們應加以用之,人身損害賠償制度關系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行為秩序的規范亦較為寬泛,在當今這個快速發展的時代,我們沒有理由置之不理。總以概之,比較研究多國的人身損害賠償制度,有利于建構一套技術先進而又貼合國情的人身損害賠償制度。
[1]劉慧辛.歷史視野下的中西人身損害賠償制度比較研究[D].河南大學,2010.
[2]張文顯.二十世紀西方法哲學思潮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3]葉金強.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解釋論框架[J].法學家,2011(05).
[4]迪特爾·梅迪庫斯.德國民法總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