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電子技術的發展,電子數據也應運而生,成為我國證據法研究中一個比較新,同時也比較重要的問題,而電子數據在實際應用中的問題也隨之而來。電子數據由于其自身的特點在司法實踐中取證難、證明力弱等問題對偵查、起訴過程都產生了極大影響,本文正是針對這些問題,分析電子數據的內涵及特點,進而提出其在應用中的問題,最后給出解決建議,從而完善相關制度。
關鍵詞:電子數據;應用規則;證據種類
中圖分類號:D92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8)05-0200-01
作者簡介:王鵬飛(1963-),男,研究生,法學專業,遼寧成功金盟律師事務所,副主任,高級合伙人。
(一)缺乏技術性人才
在電子數據的司法應用中所包含的主體,主要包括負責案件立案調查的偵查人員,負責審查起訴的檢察人員以及負責審判案件的法官。他們通過對電子數據以及其他相關證據的分析研究逐步縷清案件事實。通常而言,審查認定證據的主體需要掌握一定的專業法律知識,法學理論,生活常識以及豐富的實踐經驗。但是對于電子數據的審查認定,僅這些知識與經驗尤顯不足。由于電子數據存在一定的高技術性,這就使得偵查人員,檢察人員,法官需要具備一定的計算機方面的知識,并且掌握相關的程序和技術標準。
(二)電子數據的合法性問題
對證據審查時將通過舉證、質證與認證三個階段。根據新修訂的《刑事訴訟法》規定已經將電子數據作為一種獨立的證據形式,電子數據已經可以作為法定證據種類之一進行提交。再者是關于證據的審查判斷內容,主要包括關聯性,合法性與真實性三方面。從一般情況下來看,關聯性是與案件事實相關聯的程度,屬于事實問題,在這一方面電子數據與傳統證據相較并無特別之處,因此,電子數據在合法性與真實性方面存在的問題與特殊性才是頗為值得關注的。
(三)電子數據的證明力問題
由于電子數據本身的特點,容易被刪除、篡改且難以被發現,給證據真實性認定帶來較多困難。無法與原件、原物核對的復印件、復制品不能單獨作為認定的依據;原始證據的證明力一般大于傳來證據。依據上述規則,對電子數據真實性認定,要以電子數據證據原件為滿足形式要件的基本要求。但是,計算機等輸出的書面材料很難說是原件,且電子數據依附于存儲介質而存在,從物理意義上講,電子數據是信息附著于存儲介質后才生成的,其原件應當指最初生成的及首先固定所在的各種存儲介質上的信息,隨后無論采取何種方法取得的信息都是該電子數據的復本。因而,何為電子數據的原件在司法認定上難以確定。同時,計算機生產信息、手機短信信息等,由于上述記錄系統均存在中間運營商,因而,當事人提供的證據都是在終端上顯示的信息,無法保證信息未進行任何可能的修改。
(一)全面提高司法工作人員電子信息技術水平
加強司法工作人員的電子信息技術培訓,培養技術性人才,不斷提高他們的專業技術水平,使他們能夠更好地完成電子數據的收集以及解決案件。但同時對電子數據進行收集保全,審查判斷時,也可以借助電子技術專家的協助,但這并不意味著電子技術專家要全程協助,只是在司法工作人員面對技術性較強、難度較高的問題并且依照平日里的經驗與常識無法判別的情況下,才需要司法工作人員以外的具有電子技術專家身份的人員進行協助。
(二)完善電子數據合法性的認定
關于電子數據合法性的審查,是指只有采取法定形式,具有法定來源,由法定主體以合法手段取得的證據材料才具有證據能力。根據非法證據排除規則,不具備合乎法定形式的證據將不被采納。而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對于非證據并不是一律排除。而我國,也并未成立嚴格意義上的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在實踐應用上也只是作了有限的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規定。具體而言,對于是否排除不具有合法性的證據,客觀上存在一個利益權衡的問題。換言之,若一項證據與案件事實具備關聯性,即使是以非法手段獲得,只要具備證明案件事實的能力,其也可能作為一項證據。當然,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的第61條規定除外。該條規定,嚴禁以非法的方法收集證據,通過非法方法獲取的言詞證據,查證屬實的,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由此可見,世界各國關于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規定,目前旨在保護訴訟當事人的權能利益,并且限制國家司法機關工作人員濫用司法權力。這在客觀上便表現為實體正義與程序合法之間的價值沖突。對于電子數據而言,在對其進行審查時,若其生成、收集、保全等過程違法且程度至于危害國家、社會以及其他公民合法權益的,甚至直接導致證據不真實,則應不予采納。由此可見,因為電子數據自身特點的特殊性,使得實現其合法性顯得更加困難,由此,對電子數據的合法性審查應嚴格進行,根據新出臺的《關于辦理刑事案件收集提取和審查判斷電子數據若干問題的規定主要包括下方面:(1)取得電子數據的人員是否合法。電子數據的取證主體主要包括電子技術專家與網絡警察。(2)對電子數據的生成、收集、保全程序是否合乎法律的規定。在提取電子數據時,應當有兩名司法工作人員在場,并持有合法證件,以科學、合理的方法提取電子數據。并對取證過程的每一程序作相應記錄并簽名。
[1]宋志軍.刑事證據契約論[J].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09,9(22).
[2]曾文忠.論我國刑事電子證據的認定[Z].全國律師協會,2009,7(14).
[3]李哲.電子證據若干問題探討[J].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1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