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得人們個人信息的收集、保存、查詢和利用愈加便利化,同時也加劇了公民個人信息不安全性。隨著社會上公民個人信息泄露、隱私權受到侵犯等事件的頻發,使得我國刑法中對公民個人信息保護問題逐漸暴露出來,公民對個人信息的保護呼聲愈加強烈。因此,本文主要針對加強保護公民個人信息刑法保護的重要性及相關問展開了分析,以供參考。
關鍵詞:公民個人信息;刑法保護;問題思考
中圖分類號:D924.3;D92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8)05-0203-01
作者簡介:佟潤(1996-),男,北京警察學院,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刑法。
在信息化社會,公民個人信息安全問題是一直以來的熱議話題。作為公民隱私權的重要組成部分,公民個人信息理應受到法律的保護。但是目前我國關于“公民個人信息保護法”的相關法律法規內容較為分散,尚未形成專門統一的基本法,只體現在刑法、民法等個別法律中,且由于層級偏低,其量刑也較輕。對此,要想真正有效保護公民個人信息,還需不斷加強立法,真正發揮法律的效力。
公民個人信息一般意義上是指公民的隱私,主要包括:一是自然信息,如姓名、年齡、聯系方式等;二是社會信息,如家庭住址、經濟收入與支出等。在信息時代,它具有價值性、可識別性和主體性特點,而信息的擁有者便是個人信息的主體,根據一些信息的內容便可判斷出信息的主體。同時,它還具有一定的法律和社會屬性。當公民個人信息泄露后不僅會影響公民的個人生活,還會對社會的經濟發展如電子商務等帶來不良影響,嚴峻的社會現狀促使我國應不斷加強對公民個人信息的刑法保護力度。
我國對公民個人信息保護的形式較多,而在刑法保護方面雖出臺了一定的法律措施,但仍存在一些不足,難以真正發揮刑法的保護作用。
(一)定義和范圍不明確
在我國刑法保護公民個人信息的內容中,主要包括使用權、知情權、所有權、處分權等,其內容范圍廣泛,并且不同的法律關系中其相關的定義和解釋也有所不同。目前,我國雖逐漸加強了對公民個人信息刑法保護的重視,并對其中的一些有關內容進行了修正,如將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行為視為違法,并當作犯罪處理。但對公民個人信息的定義和范圍尚不明確和統一,常常只是一些較為系統化的規定,這就使得在針對實際的侵犯公民個人信息案件中,極易出現判斷失誤的現象,影響了法律的公平公正性。對此,我國在刑法中還應不斷明確公民個人信息的定義和范圍,從而增強刑法的可操作性,提高對犯罪行為判定的準確性,切實保障公民的合法權益。
(二)信息泄露主體難確定
隨著社會的發展,當前我國公共權力對公民生活的滲透愈加深入,能夠合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的機構和人員數量也在日益增加,如一些招聘網站、網絡購物平臺等,加大了信息泄露的風險性。而在我國刑法中對泄露和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主體主要有國家機關、教育、金融、醫療等機構的工作人員。但在實際的生活中,泄露公民個人信息的主體遠不止這些,這也就意味著我國刑法中對信息泄露和侵犯主體的規定具有不全面性,一定程度上會將犯罪案件的主體范圍變小,對公民合法權益的保護就難以得到有效保障。對此,我國還應不斷擴大公民信息犯罪主體的范圍。
(三)司法救濟方式不完善
在我國刑法保護公民個人信息內容中,司法救濟是其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主要是當公民個人信息受到侵犯時,便可采取向司法進行求救的方式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但當下我國刑法中對公民個人信息受到侵犯時的司法救濟方式尚不完善,主要依靠公訴的方式,不僅增加了司法機關的工作難度,還會造成人力、時間等方面的浪費,難以達到良好的刑法保護效果。因此,在實際的刑法保護中,相關部門還應不斷完善司法救濟方式,需要從公民個人意愿角度出發選擇合適的救濟方式,有效保護公民權益的同時避免司法資源的浪費。
(四)網絡防治力度不到位
網絡的普及化極大的增加了公民個人信息的不安全性,尤其是多樣化的網絡購物、社交等平臺和軟件的層出不窮,公民常需將個人信息在平臺和軟件中注冊,加大了泄露的可能性。加之網絡暴力現象的日益加重,如人肉搜索等,形成了風險性較大的網絡環境,而我國刑法中對網絡防治的重視度不夠,使得公民個人信息的侵犯危害越來越大。因此,還需不斷加強對網絡的監控力度,并明確在網絡中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罪名,實施有效的懲罰手段,不斷提高刑法的適用性。
在網絡技術飛速發展的現代社會,不僅需要公民提高保護個人信息意識,還需要我國不斷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作為堅實的保障,盡快制定并實有效的公民個人信息保護法。在刑法保護方面,還需不斷明確公民個人信息的定義和范圍,并擴大信息泄露主體范圍,適當增加司法救濟形式。同時,還應明確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罪名,適當加大對違法行為的法律懲罰力度,從而真正保障公民個人信息安全。
[1]徐騰.公民個人信息的刑法保護問題探究[J].凈月學刊,2017(05):101-106.
[2]吳狄.公民個人信息刑法保護完善問題研究[D].安徽財經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