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韓國接受難民合法身份申請的數量大幅增加,于是在2011年12月國會通過了《難民法案》,并于2013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因此,韓國《難民法》是在遵循國際難民制度的標準和原則的基礎之上制定和適用的。在制定過程中,保護人權和保護國家安全兩個法益相沖突,最終的結果是沒有得出真正的和議案,而是以保護部分法益的狀態而告一段落。《難民法》是韓國第一部關于難民地位和權利保護的法律,形式和內容都十分新穎,不僅對韓國國內的難民保護具有深刻影響,同時也可以為我國將來進行難民立法活動提供寶貴的經驗。
關鍵詞:難民立法;保護人權;國家安全
中圖分類號:D815.5;D7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8)05-0208-01
作者簡介:任曉晨(1993-),女,遼寧沈陽人,沈陽師范大學,法律(非法學)專業碩士研究生。
韓國最早的難民保護是在1975年的時候,釜山等地涌入大量的越南難民尋求韓國政府的庇護。當時韓國政府還沒有加入難民協約,政府根據《出入境管理法》第十四條難民登陸許可,允許難民們暫時登陸以及滯留在難民救護中心,之后再介紹給第三國救護。1992年12月2日韓國簽訂了了與《難民協約》和《難民議定書》相關的批準書,1993年3月在國內生效,同年12月,《出入境管理法》中關于難民地位的條款也重新修訂。
國家存在的首要目的應該是保護自己國民和保障國民的基本權利。如果國家無條件接收難民,國家將會陷入混亂,人民的安全將會受到威脅。
韓國在制定難民法時,以保護避難申請者的人權為目的的法案和保護國家安全,人民安全的修訂案是完全對立的。這樣部分的保護已經告一段落,最終結果是《韓國難民法》制定之后,直到現在為了能夠制定出先進的和議案兩方還都在繼續努力著。以下內容針對現行韓國難民法規定條款的順序進行分析。
(一)成為難民的條件
在《難民協約》第一條中有關于難民的定義,并且這個定義也已經被各協約加入國所知悉。但是作為《難民協約》的過渡法律——《難民法》在原來的基礎之上又重新進行翻譯修訂。《難民法》第二條第一款體現了立法者的意志,要正確理解和適用《難民協約》中難民的定義。韓國《難民法》中對于難民的定義將會是難民訴訟判決書的主要依據。因此如何在我們的裁判中更好地分析和適用韓國《難民法》中對于難民的定義,并且與《難民協約》中難民的定義進行比較分析是十分有必要的。
《難民法》中規定了難民認證的三個條件。首先,被迫害的理由是種族,宗教,國籍等等。第二,有正在遭遇恐怖迫害的證據。第三,由于恐怖事件不能夠受到國籍國的保護或者不愿意接受國籍國保護的外國人。
(二)難民以外的《難民法》適用對象
《難民法》是《難民協約》和《難民議定書》在韓國國內的過渡法律。但是《難民法》中對待四種庇護申請人(難民認定者,人道滯留者,難民申請者,希望再次定居的難民)是區別對待的。難民認定者和難民申請者不僅僅是與難民地位有關的人。對待人道滯留者和希望再次定居的難民也要遵循難民法的規定。
(一)難民認定申請
想要申請認定為難民的韓國國內的外國人,必須要把難民認定申請書,護照和外國人登陸證一起遞交給地方出入境外國人管理機構。遞交申請之后,法務部長官必須交付一張接收證,從接收之日起六個月內必須決定難民認定。難民認定申請書必須以書面形式遞交。如果申請者有不識字的情況,就由接收的公務員填寫,并且必須和申請者一起簽名。《難民法》規定如果難民申請者對于難民申請事宜有疑問的話,出入境管理處的公務員必須積極提供幫助。難民申請者在難民認定尚未決定之前,即,難民認定行政審判或者行政訴訟進行中,手續尚未辦理完畢之前,可以合法滯留在韓國境內。
(二)難民認定評審
從接收到難民遞交的難民認定申請書開始,出入境管理處外國人管理部門就應當針對難民認定申請書及時開展面試并且調查事實,然后必須附上難民認定申請書遞交給法務部部長查閱。法務部長官如認為有必要時,法務部內部的難民專職公務員可以讓出入境管理處難民調查部門的人員去調查事實。
通過分析韓國《難民法》筆者認為在我國針對難民立法時應注意以下問題。
(一)應采用獨立立法的形式
首先在立法形式上應該制定獨立的難民法而不應該附加在出入境管理條例中。因為難民的管理與正常的外國人出入境的行為存在本質上的差別,如果將兩種性質的行為混為一談,勢必帶來法律適用上的諸多問題。為了避免法律適用的混亂,從制定法律開始就應該互相獨立。
(二)始終要把保護人權放在制定《難民法》的首要位置
現代社會中,各國已經逐漸樹立起人權意識,忽視人權的法律注定是不公平的法律,是不科學的法律。因此我們應該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把人權的理念始終貫穿在難民立法活動中。
難民立法是一項艱巨而必要的工程,由于我國目前尚缺乏相關難民立法的理論研究,因此可以借鑒國外的實踐經驗,結合我國實際國情,順應民意制定出具有我國特色的《難民法》。韓國由于與我國具有相似的文化傳統,因此對于我國的難民立法活動具有重大意義。
[1]金英碩.<韓國國際法>,2011(40).
[2]金東希.<韓國行政法>,1999(240).
[3]首爾行政法院.<難民裁判的理解(修訂版)>(73,114,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