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微信搶紅包是微信用戶最喜愛的功能之一,人們享受微信紅包帶來的方便和樂趣之外,很多安全風險和犯罪問題隨之而來。搶微信定向紅包拒不退還應當承擔相應民事責任,但這種行為是否成立犯罪,理論上有很大爭議。本文從搶微信定向紅包行為入手,對拒不退還微信定向紅包行為進行定性。
關鍵詞:微信;紅包;盜竊
中圖分類號:D92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8)05-0209-01
作者簡介:彭俏(1992-),女,漢族,湖南衡陽人,湘潭大學法學院知識產權學院,法律碩士,研究方向:刑法學。
3月5日,曹某被確診為白血病患者,其親朋好友得知后,通過微信群求助。之后,張某在群里給曹某發了100元的微信紅包,紅包剛發出便被陳某領取。群友要求其將紅包返還,但其并未回復。晚10點,群友李某、郭某接連在群里給曹某發紅包,又被陳某領取。陳某的這種行為,引發了諸多群友的不滿。以此引發了一場關于搶微信定向紅包拒不退還行為法律界定的爭論。
對于搶微信定向紅包拒不退還的行為,應當承擔相應民事責任,這已經是沒有爭議的事實。假定在上訴案件中陳某所搶的定向紅包數額達到較大標準且拒不退還,是否構成犯罪,以及構成何種犯罪,意見不一,目前主要有成立侵占罪、盜竊罪及搶奪罪三種觀點。
(一)是否成立侵占罪
上述案件陳某搶走群友發給曹某定向紅包之后對財產的持有是否屬于代為保管的他人財物及其之后不退還紅包的情形是否構成非法占有他人財物,成為認定陳某是否構成侵占罪的關鍵。理論界是把合法持有或者占有作為討論侵占行為的關鍵,從持有或占有事實到所有權不法實現的轉化過程,來認識侵占罪的實質。①認為成立侵占罪的理由是:發包者將紅包發出后沒人領取的一瞬間,紅包由第三方支付平臺財付通占有,此時的占有是基于發包者與微信運營商之間形成的委托關系。陳某搶到了發包者發出的定向紅包之后,財付通會將發包者委托的相應金額發放到陳某賬戶中,其事實上持有了該紅包。此時陳某不僅有代替發紅包用戶保管該筆金額的義務,且有將金額返還的義務。若陳某惡意領取紅包金額達到足以定罪的標準,且拒不退還,應當認定其成立侵占罪。
筆者認為,該行為不成立侵占罪。因為侵占罪的客體為自己代為保管的他人財物、遺忘物、埋藏物三種。微信紅包不屬于遺忘物和埋藏物,要判斷陳某的行為是否成立侵占,就要分析該紅包是否為代為保管的他人財物。代為保管是指基于委托關系對他人財物具有事實上或法律上的支配力的狀態,即包括事實上的占有與法律上的占有。②此案中,陳某惡意領取他人紅包后對紅包的事實上的支配狀態未經過發紅包者委托,而是陳某故意將紅包金額之于自己控制之下,不符合代為保管他人財物的情形。
(二)是否構成搶奪罪
第二種觀點認為搶微信定向紅包拒不退還的行為成立搶奪罪。理由是:根據微信平臺規定微信紅包一旦被發出后,發包人不能夠撤銷,發包人便對紅包失去了控制權,此時的紅包就是由財付通平臺所保管。搶紅包者趁紅包受贈人不備領取了該紅包且拒不退還,可以認定具有非法占有目的。趁人不備公然奪取他人占有的數額較大的財物,應當定搶奪罪。
筆者認為,該行為不成立搶奪罪。根據刑法學界的通說認為成立搶奪罪應當是公然對財物行使有形力,使他人來不及抗拒,而取得數額較大的財物的行為,即搶奪罪存在行為人施用強力致使被害人不得不放棄財物的情形。一方面,微信搶紅包是由財付通占有,發紅包者對該微信紅包并未達到緊密占有。另一方面,微信搶紅包是由微信發紅包用戶發放紅包之后,微信客戶端會出現相應的領取界面,只需微信用戶手指點擊即可領取相應金額。雖然稱作搶紅包,但其拼的是網速和手速,不需行為人使用強力手段迫使他人放棄財物。因此,該行為不成立搶奪罪。
(三)是否成立盜竊罪
筆者認為搶微信定向紅包拒不返還的行為應當成立盜竊罪。理由如下:
第一,主觀上明知所發紅包是給特定第三人后還惡意搶紅包,該行為客觀上違反了發包者和特定紅包受領人的意志,應當認定是有非法占有的目的。第二,傳統刑法理論認為,盜竊行為應當采取秘密進行的方式,但目前傳統觀點受到很多質疑,有很多學者認為如果將成立盜竊罪的行為方式限定為秘密竊取,現實中很多盜竊行為將不能定罪。筆者認為,秘密竊取并不應當成為盜竊罪成立的要件。《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條并沒有明確規定將秘密竊取作為盜竊罪成立的要件,且司法實踐中有很多盜竊案件是以公然竊取的方式盜取他人財物。比如被害人膽子特別小,雖然意識到他人正在竊取自己的財物而不敢聲張的,如果按傳統觀點該行為不構成盜竊罪,然而此情形在實踐中一般認為成立盜竊罪。綜上,筆者認為在微信群內領取他人定向紅包且拒不返還的,當領取金額達到盜竊罪定罪標準時,應當認定成立盜竊罪。
①高國其.論侵占罪中的占有與代為保管[J].政治與法律,2014(4).
②張明楷.刑法學(第四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901).
[1]李城洲.共同代為保管中的單方行為性質探析[J].法制與社會,2011.28.
[2]楊鳳臨.朋友圈紅包捐款引眾怒[J].法治與社會,2016.5.
[3]趙秉志.當代刑法學[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8: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