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傳麗 廖偉
摘 要:近幾年來,以“見危不救”現象所折射出來的道德滑坡問題,在社會上引起了一定的爭論和恐慌。人們在痛斥人性的冷漠時,但馬上有一種聲音認為:是南京彭某案讓眾多熱心人在見義勇為面前望而止步。有人認為,對于這種冷漠現象,應該有一種制度設計來常態化地為見義勇為“說好”,為見危不救“說不”,網友們經過討論和反思將目光投向了法律制度,而這種聲音也愈發宏亮,只有通過道德法律化才能為社會的道德觀念保駕護航,才能讓好人做到好事。不同的聲音和社會反響,讓幾年前的“小悅悅事件”引發的討論不再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它是當前中國社會治理問題的縮影。
關鍵詞:見危不救;道德法律化;限度
中圖分類號:D90-05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8)05-0227-01
作者簡介:寇傳麗(1993-),女,漢族,重慶人,重慶大學法學院,法律碩士研究生;廖偉,重慶大學法學院,法律碩士研究生。
(一)小悅悅事件
2011年10月13日,事發地:廣東佛山。兩歲幼童王某被車幾經撞擊和碾軋,而在7分鐘內經過的18個路人無一人救助,直到一位撿垃圾的阿姨陳某某伸出了援助之手,但令人惋惜的是王某因搶救無效而離開人世。這一事件經媒體披露后,在全國范圍內的引起了廣泛爭議和思考。
(二)武漢八旬老人摔倒無人扶事件
2015年9月2日上午,88歲李大爺在集市摔倒后,圍觀者卻無人敢扶。在他摔倒在地上的1個小時里,路過的行人圍觀卻無一人上前或撥打急救電話,最終導致大爺因鼻血堵塞呼吸道窒息而亡。試想一下,如果在現場有好心人愿意伸出援助之手,他也許就不會在眾目睽睽之下無助地死去。
從“小悅悅”到“老人摔倒無人扶事件”,這一樁樁、一件件見危不救的事件,在我們眼前發生,在我們心頭碾過。這些見危不救現象背后引人深思,更折射出道德是否應法律化的問題,那么,何為道德法律化?道德法律化也即將道德規范轉變到法律規范的進程,通過立法手段將一些道德思想、觀念予以規范化。再者,道德法律化應秉承的限度有是什么?
一方面,道德法律化應秉持一定限度,若將道德無限度的引進司法體系之中,由于道德難有標準性的判斷,大多數源于人們的內心信念或約定俗成,那么進行立法規范絕非易事,就可能出現法官對自由裁量權的濫用,顯然這違背了建設法治社會應有之目的,其實質是披著道德偽裝下的外衣對現代法治精神進行的人為踐踏。
另一方面,一個社會道德整體文明程度的高低包括公道德和私道德,其中起關鍵作用的還是公道德。按照法的性質,法律是一種規范性調整,具有普遍性和一般性特征,因而規定的對象往往是生活中的一般事與一般人,所以法律化的道德應當調節一般道德水平。對此,公民的私道德文明如善良、友善、愛心等難以用天平去衡量,很難苛求人人都達到同一種境界,對于私道德加以法律化乃不可取,可以得出的是“見危不救”屬私道德范疇,對一般主體而言予以法律化有強人所難之嫌。而對于公道德文明并非如此,公道德是大多數公民都能夠堅守的道德,又因其屬性更接近于法律規范,所以對那些極大影響社會風貌的道德如:社會公德、職業道德等,用法律法規進行規范,可以規避、限制人們的無序行為,對于公道德予以法律化乃可取。但不論是公道德還是私道德都在市場經濟所帶來的強勢發展中受到了巨大沖擊,在極度注重自身和經濟利益爭奪的今天,德育教育被沖擊的支離破碎。因此,對于道德法律化所秉承的限度問題,并非一味地立法、立法、再立法,更應當注重對民眾德育教育。所以,法律作為社會的最后一道防線,只有在不得已情形下,該法律管的歸法律,該道德約束的,還是給道德來解決,兩者應有明確的界限。
綜上所述,以見危不救所折射出來的道德滑坡是社會轉型期較為復雜的一個社會現象,它是由多重因素交織所構成,并非單純的依靠法律強制就能避免或緩解。在面對道德滑坡的背景下,需理性的看待問題根源,有時“正當的冷漠”是法學的必需。
小悅悅事件以及眾多見危不救事例,僅僅依靠法律的手段去處理這些行為,并不能將“冷漠”變成“愛”,而留給我們更多的是道德拷問。這些事例所折射出來反思是:在建設我國法治社會的戰略關鍵時期,當社會的道德折了腰,如果還不能認識到道德自身建設的重要性而只是寄托希望于法律的制度化保障,這并非一種正常現象。因此道德進行法律化時,需理性斟酌“道德的歸道德,法律的歸法律”。正如法律不能夠取代道德的位置,更不能幫助道德挺直腰桿,而恰恰相反的是,在一個道德體系良好的社會環境中,推行法治建設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不禁讓我想到格蘭特·吉爾莫的一句話:社會越好,法律就越少。天堂里沒有法律,獅子和羊羔愉快玩耍;社會越壞,法律就越多。地獄里除了法律沒有別的,在那里正當程序正被小心翼翼地遵守著。其中的哲理耐人尋味。
[1]馬長山.法治社會中法與道德關系及其把握[J].法學研究,1999(1).
[2]高銘暄.中國刑法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
[3]王劍波,郝艷兵.道德法律化的限度及路徑分析——兼論道德義務能否成為不作為犯的作為義務來源[J].湖北社會科學,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