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物權法是調整人和物的支配關系的法律規范,也是優化資源配置、發展市場經濟的重要前提。雖然我國已出臺了《物權法》,但是與《物權法》相關的法律法規、配套政策、司法解釋等并不完善,沒有形成完善的物權法法律體系。所以,應當從物權法體系化、社會化以及物權價值化的發展趨勢出發,推進我國物權法法律體系建設,以更好地促進物權保護、優化資源配置。
關鍵詞:物權法;所有權;擔保權
中圖分類號:D923.2;F3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8)05-0229-01
作者簡介:李崢(1990-),男,漢族,河南永城人,中國政法大學,在職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商法學。
物權是與私有制相伴而生的社會權利,然而真正的物權法卻誕生于19世紀西方的大陸法系國家的民法之中。隨著市場經濟、物權關系的發展,物權法變得越來越復雜,并呈現出體系化、社會化和價值化的發展趨勢,物權種類不斷增加,擔保物權、用益物權等得以強化,這些對當代中國物權法制定產生了深刻影響。所以,應當從物權法的發展趨勢出發,分析當代中國物權法建設中的種種問題,以更好地推動當代中國的物權法立法工作。
隨著法學理論發展與立法技術進步,現代社會的物權體系越來越完善,物權法編制也變得越來越規范和嚴謹,并呈現出體系化、科學化的發展趨勢。比如,在法國民法典確立了近代物權制度,形成了以所有權為中心的物權法體系,但是并未區分物權和債券的差異,物權法也沒有單獨成編;而在德國民法典中已確立了抽象物權的概念,并將物權作為民法總則的重要內容,建立了較為完整的物權體系。從總體上看,我國法律體系建設深受大陸法的影響,整個法律體系的編制以及物權法編制都借鑒了德國、法國等大陸法國家的法律制度,當前我國已制定和出臺了《物權法》,但是物權法體系并不完善,《物權法》的配套法律規范還比較少,不能適應物權管理和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所以,在物權法修正、調整和完善的過程中,應當充分借鑒大陸法國家在物權法編制上的成功經驗,以推動物權法體系化建設為指導思想,積極推動物權法的配套法律法規建設,制定和出臺物權法的司法解釋、實施意見等,推進物權法的體系化和規范化建設。應當明確所有權、擔保物權、用益物權等在物的支配中的權利,為物權利用、資源配置等提供充分的法律保障。[1]
從總體上看,物權法大致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并且呈現出社會化的發展趨勢。羅馬法中就出現了物權法的雛形,法國的《人權宣言》中國進一步出“私有財產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法國民法典》進一步明確了個人的所有權以及個人對所有權的無限制占有的原則;美國獨立戰爭后,獨立宣言、美國憲法、司法判例等都將所有權作為天賦權利,明確提出要對個人所有權予以絕對保護。在20世紀初期,社會化所有權思想漸漸占據主導地位,物權法也從保護個人所有權轉向保護社會所有權,這些糾正了片面重視私有財產權、個人權利的極端認識,有利于在私有權利和社會權利之間實現平衡。在當代中國物權法建設中應當順應物權法社會化的發展趨勢,明確社會和個人相結合的物權觀念,既要充分保護個人所有權、個人權利等,也要充分照顧社會利益、公共利益等,探索個人物權和社會物權的平衡點。應當在充分保護所有權人的意志自由的前提下,對所有權進行必要的法律限制,防止所有權實施對他人利益或集體利益所帶來的損害。比如,在所有權類型劃分時要堅持平等保護的原則,對所有權征用、征收的程序、范圍、方式、內容、補償等進行明確規定,以更好地化解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間的矛盾沖突。[2]
物權的目的是實現個人對自己的財產的支配,在羅馬法中就形成了“以所有為中心”的物權理念,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漸漸形成了“以利用為中心”的物權理念,在現代社會中利用他人財產進行生產活動已成為非常普遍的社會行為和經營行為,比如,上市公司的生產經營就是利用他人財產進行生產經營的,這已成為現代社會生產經營的普遍形式。在現代社會中所有權與其權能分離也非常普遍,用益物權、擔保物權等物權有了充分發展,從而實現了物的價值的高效利用,從而呈現出物權價值化的發展趨勢。所以,在物權法建設中應當順應物權價值化的發展趨勢,以“以利用為中心”的物權理念推動物權法體系建設,積極推進產權制度改革,建立清晰明確的產權制度,以更好地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滿足市場經濟發展需要。
物權法是調整人和物的支配關系的法律規范,也是優化資源配置、發展市場經濟的重要前提。所以,應當高度重視物權法建設,在把握物權法發展趨勢、借鑒其他國家物權法建設成功經驗的基礎上推進我國物權法的制定、修改和完善,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物權法體系。
[1]錢明星.近現代物權法的發展趨勢與我國物權法的制定[J].中外法學,1999(3).
[2]馮玉軍.物權法的經濟學透視[J].甘肅政法學院學報,19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