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我們已經進入了大數據時代,然而高效快捷的信息獲取背后的數據來源方式,以及涉及個人隱私的公民信息的保護卻不夠得力,隱私權泄露事件頻發。本文意在對大數據時代背景下的公民隱私權問題進行研究。
關鍵詞大數據時代;隱私權
中圖分類號:D9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8)05-0231-01
作者簡介:馬思雨(1994-),女,漢族,河北人,沈陽師范大學法學院,法律碩士(非法學)在讀。
隱私權保護問題其實由來已久,鑒于舊時社會相對原始,隱私權保護并沒有受到重視。而今爆炸式的信息每天沖擊著我們的數據庫,隱私權便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與信息傳播滲透進我們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如今時代,與海量的信息隨之而來的是對于信息安全的拷問。作為一項被國際社會公認且受國際法所保護的公民基本權利,隱私權的保護問題亟待提上日程。
隱私權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寧與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護,不被他人非法侵擾、知悉、收集、利用和公開的一種具有民事權利和憲法基本權利的雙重屬性的具體人格權,同時也是基本人權。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近代資本主義商品經濟從萌芽到激增的百年時間里,資產階級的形成力量逐漸強大,同時催生現代意義上人格權意識的覺醒。隱私權保護被提上日程。
2008年12月中國“人肉搜索第一案”在北京市朝陽法院宣判。原告王某因自己姓名、照片、住址、工作單位等身份信息被網站公布并對其產生不良影響為由將侵權網站訴至法庭。法庭判決兩網站存在侵權行為,賠償王某精神撫慰金8000元。從本案可以看出,“人肉搜索”作為當今時代背景下一種新生的搜索信息的方式,存在極大的侵犯公民隱私權的隱患。有關部門應盡快進行調查研究,發布與憲法相統一的保護人權的法律。
2011年10月,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修正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法》,要求在身份證中收集居民的指紋信息,這意味著我國公民信息大數據統計進一步發展。目前各行各業對大數據背后的公民信息都有強烈的需求,應用精確的信息,政府可以制定公共政策,更好的管理社會,企業可以形成正確的發展戰略。然而巨大的缺口催生了背后的黑色產業。2013年1月,公安部組織21個省區公安機關開展了專項行動,抓獲侵害公民個人數據嫌疑人一千余名。
歐盟采用以法律規制為主導的隱私權保護模式,即通過制定法律,從制度上確保隱私權得到保護,并以此為基礎采取相應的司法或者行政救濟措施。與歐盟相比,美國更重視通過行業自律的方式來規制信息的利用。美國對隱私權的理解更加重視自由,但是在相關法律法規方面也走在世界前列。
然而隱私權的過度保護并不一定意味著人權的保護。1994年7月,美國一名七歲小女孩梅根·坎卡被一名有兩次性犯罪記錄的鄰居騙入家中奸殺。在激憤的父母的推動下,美國于1996年通過了《性犯罪者注冊公示法》,規定公開兒童性犯罪前科者行蹤的方式來限制其行為。雖然此舉被部分有性犯罪前科和美國民權組織指責侵犯隱私權,但確實從現實上保護了弱勢群體的安全。由此可見權利與義務具有相對性,想要隱私得到保護的前提是履行不侵犯他人人權的義務。鑒于官方數據顯示個別犯罪重發率較高,我們可以得到合理推斷,適度的公布公民信息,有助于社會穩定秩序的形成。
自美國梅根法后,世界各國都開始出現此類法律。隱私權保護在學術與司法實踐中,得以全面的審查與考量。但不可否認的是,大數據時代信息的易獲取性與傳播速度的迅猛如果被正確加以利用,會如同在社會里為善良公民提供保護罩,規制社會行為進而為經濟發展奠定穩定的社會基礎。
加強立法是國際社會公認且已經在我國得到推行的方法。加強保護隱私權的立法有助于從源頭打消部分人犯意,減少使用司法成本進行救濟,進而節約司法資源。同時,制定相應的懲罰措施,利用法律的威懾效果也有助于保護公民的隱私權。民事角度可以要求侵權人停止侵害、賠償損失并盡力消除可能導致的不良社會影響,必要時進行適當的經濟補償。刑法還規定了侵犯隱私權的刑事責任,嚴重侵犯公民隱私權的行為,構成侮辱罪的,應受到刑事處罰。
人權問題歷來被法學家及社會公眾高度重視。其正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不斷改變,需要我們與時俱進進行深入研究與分析。通過對當今大數據時代背景下的隱私權問題進行研究有助于保護公民基本權利,同時促進全社會法律意識的提高,促進人類社會向前發展。
[1]張紅. 人格權各論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李步云. 人權法學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3]丁西泠.規制“人肉搜索”侵權之多維探究 [J].嶺南學刊,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