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濤 雷建軍 高煒 周敏玲
中圖分類號:C962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8)2-000-02
摘 要 《工作場所職業衛生監督管理規定》總則中明確規定,用人單位是職業病防治的責任主體,企業落實職業病防治主體責任,控制職業健康風險,防止各種職業病危害事件的發生,是健康中國的必然要求。作為航天機械加工企業,在科研生產過程中由于某些特定的工藝、制造要求,不可避免的成為某些慢性職業病發病的高危行業。總結職業健康管理過程中積累的經驗,研究目前存在的問題并探究對策,對推動企業職業病防治,落實員工關愛活動有積極意義。本文通過對近五年來對某企業職業健康管理工作的回顧,查找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環節,并對存在問題進行剖析,為關愛勞動者職業健康提供思路和決策依據。
關鍵詞 職業健康 管理 問題
一、職業健康管理工作回顧
(一)依法管理,組織健全
為全面落實國家職業病防治法規、政策,關心職工職業健康,促進企業和諧發展,工廠依法成立了職業衛生組織機構、設置了專兼職管理人員、建立了職業健康管理網絡;其次,作為一家幾十年發展歷史的老機械加工企業,生產設備尚未達到完全自動化程度,有些生產工藝和生產方式未達到無害化生產模式,針對這種情況,每年年初在制定年度工作計劃時,將職業病防治工作納入職業健康管理的目標、指標中,層層分解落實,做到有計劃、有目標、有實施、有檢查、有總結,確保職業病防治工作落到實處。面對新形勢下可能出現的種種問題,企業認真落實職業病防治相關法律法規和制度措施,暢通職工訴求通道,凡是在職業衛生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都可以直接或通過工會向職業衛生主管部門反映,并積極采取措施予以解決,有效化解了員工與企業之間的矛盾,維護了企業的和諧穩定。
(二)完善管理制度及應急救援管理體系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和《工作場所職業衛生監督管理規定》(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令第47號)的要求,制定了職業病危害防治系列管理制度和崗位職業衛生操作規程。針對企業存在的職業病危害因素種類特點,如射線、一氧化碳、高溫、電焊弧光等可能會引起突發職業病危害事件,在《職業病危害應急救援與管理制度》框架下,制定了《突發放射事故專項預案》、《急性一氧化碳中毒事故專項預案》、《高溫中暑事故專項預案》、《職業性急性電光性眼炎專項預案》和《職業性急性電光性皮炎專項預案》等,并開展實戰演練。
(三)宣傳、普及防護知識,增強員工法律意識
自2002年職業病防治法實施以來,國家陸續頒發了很多法規、文件,這些法規、文件成為企業職業健康管理的工作指南,定期采取各種形式組織干部職工學習,使員工做到知法、懂法、守法。
1.為提高管理人員和員工的法律意識及思想上防治職業病的重視程度,加強與地方安監局的聯系,定期參加市、區安監局組織的職業衛生培訓,并先后到比亞迪、陜汽、陜鼓等單位進行了參觀學習;多次外請職業健康專家或自辦培訓班等對部門主管職業健康安全的領導、安全員、班組長和接觸有害作業員工進行分層次培訓,通過培訓,促使業務能力和防護意識的不斷提高。
2.每年職業病防治法宣傳周期間,大力宣傳職業健康知識,通過發放職業病防治宣傳單、宣傳展板、懸掛橫幅及作業現場張貼職業衛生知識宣傳單等方式,營造關愛職工、預防職業損害的良好氛圍。
3.發揮企業內網的宣傳陣地作用。利用內網開辟的健康園地,不定期的發布職業健康知識,刊登職業病防治系列文章。
(四)源頭控制,前期預防
職業病防治的關鍵環節是源頭控制。近年來,隨著技防技改和新建工程項目的增多,企業認真做好建設項目的職業病危害預評價、職業衛生防護設施衛生審查、職業病危害控制效果評價和建設項目竣工的職業衛生驗收,保障了建設項目職業衛生“三同時”率達到100%,從源頭上控制了職業病危害。
(五)從細節入手,關注職業健康
1.防護用品發放靈活,實現升級換代。企業根據各崗位的實際及科研生產任務密集程度,采取靈活發放勞保用品,員工使用的勞動保護用品如防塵口罩、防毒口罩、防噪耳塞、耳罩均升級為“3M”公司產品,確保了勞保用品的質量。保證員工在工作中不受到傷害,或把傷害程度降到最低。
2.職業體檢和現場檢測做到“雙百”。每年依照職業病體檢計劃組織職業健康體檢,確保職工上崗前、在崗期間、離崗時的職業健康檢查率達到100%,員工的職業健康檔案管理做到一人一檔。近五年來,累計組織有害作業人員職業健康體檢上千人次,組織崗前體檢50余人,離崗體檢30余人。對職工的職業體檢結果能夠認真分析,對待體檢異常人員,不是簡單處理了事,而是積極查找異常原因。例如對檢查結果提示與職業無關的異常人員,及時告知本人進行復查和治療;建立了重點人員職業健康預警制度,并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體檢一經發現職業禁忌癥人員,及時和有關部門及人力資源部協商,對禁忌癥者進行妥善安置,五年來廠對20余名患有職業禁忌癥的員工調離了崗位,避免了員工從事不適宜的工作,規避了健康風險。
每年邀請有資質的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對工作場所職業危害因素進行檢測、評價,檢測的有害因素包括射線、粉塵、噪聲、高溫、CO、CO2、氮氧化物、電焊錳煙(塵)、電焊弧光、電磁輻射、熱處理油煙、乙醇等職工所接觸職業危害的全部內容,為探傷人員實施了個人劑量檢測,檢測覆蓋率達到100%。能經常深入到車間、崗位,詳細調查有害因素分布情況,建立檢測檔案,及時反饋告知檢測結果。對于檢測中出現的問題,及時上報相關部門予以整改,實行閉環管理,為作業現場環境的持續改善提供了有力依據,粉塵、毒物等職業病危害因素得到了有效控制。
(六)資金到位,保障有力
企業設立職業衛生專項預算,為做好職業健康工作提供了資金保證。五年來,僅在職業健康體檢方面累計投入30余萬元,作業場所有毒有害物檢測投入20余萬元。還先后為有害作業崗位制作警示標識300余塊,并按規定要求懸掛。投入上百萬元專項資金實施技防技改,用于改善員工工作環境和設備升級,防護設施的設置不斷趨于合理有效。
二、存在問題
1.場所通風不良,不能完全做到有害和無害分開。某些產品因工藝上的特殊性和局限性,難于做到作業場所有效通風,比如氬弧焊場所,對溫濕度、焊接時風速都有嚴格要求;噴砂所用的石英砂也限于工藝而不能替換;鈑金打磨因與焊接工作的銜接性,不能單獨隔離操作等。
2.某些有害作業場所的設置及改造不夠理想,不能起到良好的排毒除塵效果,甚至可能對其他作業區造成不良影響。
3.監督與監管力度稍顯薄弱,有待進一步加強。
三、對策與建議
(一)發揮企業技術和管理層面的優勢作用
1.在技術層面上,針對作業時易產生粉塵、噪聲、有毒有害氣體等危害作業人員身體健康的情形,可通過采取各種技術防護措施來予以解決或緩解。如對于噪聲超標的崗位,根據產生原因,建議采取工程措施和個體防護結合來降低噪聲危害。比如對對車間內設置的打磨間,建議應單獨設置或原地進行改造,在打磨間四周用吸聲材料,并盡量縮短噪聲作業時間,為噪聲作業人員配備適宜的防噪耳塞等。金屬打磨時采取上送風下排除塵裝置,定期濕式清掃工作環境積塵,避免二次揚塵污染作業空間。另外采取先進機械設備及其它新工藝、新技術比如隔離操作、局部及全面除塵設施、達到減少粉塵危害的作用。
2.在管理層面,堅持管安全生產必須管職業健康。管理人員應加強對工人的職業健康安全教育培訓,通過簡單易懂的教學方式,指導個人防護用品的佩戴和使用,保證個人防護用品的使用有效。加強作業區域的防護設施維護,做好運行和檢維修記錄,保證防護設施的運行有效。定期檢查和維護作業場所警示告知牌,保證版面完整、清潔,及時維修和更換。
(二)不斷加強員工自我保護意識
在綜合治理或依靠現有技術無法消除或控制職業危害因素情況下,個體防護裝備是保護員工健康安全的唯一首選,也是職業健康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線。企業需要持續強化員工對自己所處環境存在的潛在職業病危害的認知度,樹立職業病危害因素超標即隱患的理念,其次應該知道如何通過正確佩戴勞保用品來減少或消除這種潛在職業病危害。
(三)加強與地方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聯系
積極參加安監局組織的各類職業健康培訓活動,接受安監部門的業務指導和工作檢查,促使職業衛生管理人員業務水平及管理水平的不斷提升。
(四)樹立合作共贏思想
職業健康管理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相關部門、用人單位、勞動者等多方面的配合才能有效實施,需要明確職業病防控參與各方各自應起的作用,如主管部門應在法律層面、政策的執行方面掌握國家的大政方針,人力資源部門負責合同簽訂、危害告知與培訓、禁忌癥妥善安置,技術部門開展工藝研究,車間部門落實監管責任,員工正確佩戴勞保用品、遵守崗位操作規程等等。只有協同發力,才能切實保障勞動者健康,促進工廠勞動力資源可持續發展,為企業和諧、健康、穩定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企業職業衛生管理工作的好壞直接反應了其職業衛生工作的開展水平,是能否有效控制和消除職業病危害的重要指標。各級管理人員應努力提高職業健康意識和法律意識,以職業健康監護為核心點,以個人防護用品配備使用及監管為主要預防控制措施的落腳點,在一系列強有力措施的作用下,在不斷改善員工作業環境的同時,有效提高員工的自我保護意識,有效預防和控制職業病的發病,提高員工健康水平。
參考文獻:
[1] 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工作場所職業衛生監督管理規定 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令 第47號》[J].(2012-04-27)[2017-02-23].http:∥www.chiansafety.gov.cn.
[2] 何冬冬.淮安市某制帽公司職業病危害現狀評價[J].職業與健康,2017,33(20),2744-2747.
[3] 吳泰順.深圳市寶安區職業病發病情況及其防治措施[J].中國職業醫學,2001,28(1):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