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紅 梁江云 鄭才 劉樂祥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人類壽命延長以及出生率降低,人口老齡化趨勢日漸明顯,老人的照料、護理及醫療問題日益突出,逐漸被廣泛關注[1]。本文就醫養結合中醫療標準化服務管理模式進行分析和探討,取得滿意效果,詳述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1月-2016年11月與本院簽訂醫養結合模式合同的患者226例作為對象進行研究,均能夠配合護理干預;排除意識障礙及精神疾病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干預組(n=113)和對照組(n=113)。本文研究均得到患者或患者家屬的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且該研究已經醫院倫理學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對照組實施養老院常規管理,包括定期健康體檢、用藥指導等,干預組實施醫養結合中醫療標準化服務管理,具體如下。
1.2.1 加強醫護人員團隊建設 每日安排醫生查房,并建立完善的查房及會診制度,選取責任心強和經驗豐富的醫護人員參與診治、評估,培養高素質養老院管理人員和熱心義工,建立一支具備雄厚設備技術與專業醫療技術水平的隊伍。
1.2.2 設備購置及其他保障措施 具備先進的科研設備及交通工具、檢驗設備、護理器材、診療器械等,包括救護車、血氧儀、出診箱、心電圖機等,利用醫院的公共資源,如檢查、化驗、中醫等向患者提供方便服務。
1.2.3 提供專科護理服務 設立家庭病床科提供醫養結合專科護理服務:對慢性病及多發病進行病情跟蹤管理,如高血壓病、肺炎、急性腦梗死等急癥的處理;管道護理:包括長期留置的尿管、中心靜脈導管的護理;傷口或造口護理,如壓瘡、造口等;呼吸道管理:包括負壓吸痰、吸氧治療、霧化吸入等;健康監測:包括對血糖、血壓、心電圖等的監測。
1.2.4 風險分析及防范措施 全體醫護人員具備執業證書及專業醫療水平;界定患者病情程度,制定轉診制度;在患者病情危重時,及時搶救并通知上級醫生,必要時轉診;嚴格按照醫療垃圾處理方式進行處理,杜絕醫療污染;制定管理流程及常見病、多發病的診療及護理規范,嚴格按規范操作;制定健康管理責任制,跟蹤病情變化,及時調整治療及護理方案。定期向家庭病床科護士及護工培訓護理知識,包括拍背、翻身、管道護理等;提供方便、及時、連續、經濟的跟蹤醫療服務。
1.3 觀察指標與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的滿意度、復發率、再住院率及住院費用、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生活質量。滿意度根據本院自制護理滿意度調查表評估,滿分100分,滿意為>85分,基本滿意為60~85分,不滿意為<60分,滿意度=滿意例數/總例數×100%。(1)采用改良巴氏指數評定量表(MBI)評估兩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總分100分,>60分為患者生活可以自理;41~60分為患者生活需要幫助;20~40分為戶外患者生活需要很大幫助;<20分為患者生活必須依賴。得分越高,提示患者的日常活動能力越好[2]。(2)采用健康調查表(SF-36)評估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包括生理功能、生理職能、社會功能、軀體疾病、精神狀況、精力狀況、情感狀況、健康狀況共8個方面,每項各100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生活質量越好[3]。
1.4 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 13.0統計軟件系統進行數據的統計與分析,計量資料數據用(±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 字2檢驗,P<0.05表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比較 觀察組中男50例,女63例,平均(76.12±6.34)歲;對照組中男60例,女53例,平均(75.62±6.78)歲。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基本資料相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2 兩組患者的ADL評分及住院費用比較 干預組的ADL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住院費用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ADL評分及住院費用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的ADL評分及住院費用比較(±s)
干預組(n=113) 76.46±10.52 1.50±0.50對照組(n=113) 47.85±11.23 2.10±0.50t值 19.819 9.036 P值 <0.05 <0.05
組別 ADL評分(分) 住院費用(萬元)
2.3 兩組患者的康復效果比較 干預組的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復發率及再住院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康復效果比較 例(%)
2.4 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干預組的各項生活質量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3。
表3 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s)]

表3 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s)]
組別 生理職能 生理功能 社會功能 軀體疾病 精神狀況 健康狀況 精力狀況 情感狀況干預組(n=113) 40.02±4.98 45.89±5.36 46.78±5.01 47.79±6.95 49.02±7.86 50.97±7.05 46.12±5.14 45.13±4.33對照組(n=113) 25.36±5.24 32.13±4.56 32.42±4.02 34.16±4.07 33.25±5.03 36.12±5.25 32.21±5.47 32.07±5.13 t值 21.612 20.769 23.726 17.885 17.879 17.910 19.753 20.866 P值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為解決失能老人養老難題,我國經過多年探索基于實踐凝練出了“醫養結合”的機構養老模式[4]。醫養結合是指通過重新審視養老服務內容之間的關系,將老年人的健康醫療服務置于重要位置,區別于傳統的單純為老年人提供基本生活需求的養老服務[5-6]。該模式既包括傳統的老年文化服務、精神心理服務、生活護理服務,也包括醫療康復保健服務[7-8]。具體內容主要有健康咨詢服務、醫療服務、大病康復服務、疾病診治和護理服務、健康檢查服務以及臨終關懷服務等[9-10]。
目前醫養結合模式主要包括:(1)養老機構申請內設醫療機構;(2)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進行深度合作;(3)醫生進社區、進家庭提供醫療及養老上門服務;(4)醫院開設養老部門[11-12]。其中專業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合作是目前最可行、最高效的常用模式[13-14]。該模式通過結合本院經驗設立專門科室即家庭病床科,科室人員包含具有專業臨床知識和操作技能經驗的家庭病床醫療人員和護理人員,進而長期與養老機構合作,對特定人群進行定時定期查房,制定針對性的診療護理方案及保健計劃,保證患者疾病急性發作時可得到第一時間的搶救及治療,以達到保障患者身心健康及生命安全的目的[15-17]。醫養結合模式下通過專科護理服務干預,可以給予普通老年患者疾病預防、心理疏導、健康教育等服務[18]。同時也可以為長期臥床或重癥晚期生活不能自理需要長期護理服務的老年患者或慢性病患者提供疾病康復護理服務、生活護理服務,臨終關懷服務,達到實現養老機構和醫療機構整合與共享資源的目的,最大限度提高醫院床位的周轉率及養老床位利用率,貫徹落實深化醫療體制改革舉措[19-20]。本次研究結果中,干預組的滿意度、ADL評分及生活質量評分均明顯提高,其復發率、再住院率及住院費用均明顯減少,表明醫養結合中醫療標準化服務管理模式對提高生活質量,促進康復有積極的臨床意義。
綜上所述,應用醫養結合中醫療標準化服務管理模式康復效果顯著,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
[1]梁江云,李新紅,譚月霞.醫養結合中醫療標準化服務管理模式探討[J].天津護理,2017,25(4):341-342.
[2]譚月霞,陳國賢,王偉民.醫養結合醫療標準化服務管理模式對養老院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全科醫學臨床與教育,2016,14(6):640-642.
[3]王飛燕.醫療養老機構精益管理之探索[J].中國保健營養,2016,26(18):322-323.
[4]于衛華,林丹,陳雪羚.醫養結合型長期照護的研究現狀[J].中國護理管理,2013,13(4):91-93.
[5]黃佳豪,孟昉.“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必要性、困境與對策[J].中國衛生政策研究,2014,7(6):63-68.
[6]王文潔,張拓紅.醫養結合需求與醫療資源配置的關系淺析[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16,33(9):651-653.
[7]成秋嫻,馮澤永,馮婧,等.我國發展社區醫養結合的必要性、可行性、困境及建議[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16,33:334-336.
[8]倪語初,王長青,陳娜.老齡化背景下我國醫養結合機構養老模式研究[J].醫學與社會,2016,29(5):1-4.
[9]吳園秀,羅鐵嬌,羅文華.老年慢性病患者實施醫養結合的實踐與效果[J].現代醫院,2014,14(3):149-151.
[10]張功震.醫養結合的痛點:長期護理缺如[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16,33(4):315-317.
[11]劉文莉,張新宇,徐凌忠.老齡化背景下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倫理價值和可行性初探[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6,29(4):671-673.
[12]王麗華,段力薩,劉陽,等.三級綜合醫院開展“醫養結合”路徑實踐探析[J].中國醫院,2016,20(4):32-34.
[13]廖芮, 張開寧,王華平,等.我國健康老齡化背景下的醫養結合:基本理念、服務模式與實踐難題[J].中國全科醫學,2017,20(3):270-277.
[14]劉穩,李士雪,徐昕.當前養老政策環境下醫養結合新型養老模式探究[J].醫學與社會,2016,29(5):9-11.
[15]劉文紅,彭嘉琳.護理服務推動“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發展[J].中國護理管理,2015,15(8):1023-1024.
[16]高小芬,于衛華.醫養結合養老模式下我國長期護理分級制度的不足與建議[J].護理學雜志,2014,29(11):71-73.
[17]紀嬌,王高玲.協同理念下醫養結合養老機構創新模式研究[J].中國社會醫學雜志,2014,31(6):376-378.
[18]張曉杰.醫養結合養老創新的邏輯、瓶頸與政策選擇[J].西北人口,2016,37(1):105-111.
[19]耿桂靈,宋彥玲,肖玉華.醫養結合理念下老年慢性病患者延續護理模式構建分析[J].護理管理雜志,2015,15(6):381-382.
[20]塔拉,李光.國內外醫養結合中慢性病的管理服務模式探討[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6,9(24):172-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