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峰
日前,中印兩國外長宣布習近平主席與莫迪總理本周將在武漢舉行非正式會晤。這次打破兩國外交常規的特殊峰會不僅引發世界關注,也讓仍未完全擺脫洞朗對峙陰影的兩國社會頗感意外。
毋庸諱言,洞朗對峙后的中印關系總體上仍在維穩軌道上盤整。國際社會和兩國國內關于“龍象爭斗”、兩國軍力建設、新一輪可能的對峙、“印太戰略”圍堵中國的熱議不斷。不少人擔憂中印隨著各自國力和戰略自信不斷上升,最終恐難擺脫地緣政治的宿命論,甚至斷言中印“伙伴關系”已經無望,而“龍象爭斗”的趨勢業已清晰。
確實,受國際戰略格局調整、各自國內因素的綜合影響,洞朗事件前后的中印關系處在矛盾較為復雜、外部干擾因素繁多、對兩國國內發展造成一定影響的特殊時期,站在了往上突破而動力不足、向下滑落則危機四伏的“十字路口”。但回顧中印關系68年起起落落,相比當年邊界武裝沖突、印度核試驗后的冷凍期,這段時間的中印關系絕不是最糟糕的,它的嚴重程度不應被夸大。
過去幾年,雖然中印雙邊戰略互信走低,貿易摩擦時有發生,但兩國各層次、各領域、各部門的對話溝通機制也達歷史最多,覆蓋全球、多邊、雙邊事務方方面面。同時,兩國經濟聯系越來越強,人員往來、文化合作、媒體交往更加頻密,彼此在對方視野中的可見度越來越大。雖然近年來發生多起對峙事件,導致兩國關系緊張,但從另一方面講,這也讓兩國解決邊界問題的緊迫感越來越強。
對中國來說,印度是第二大鄰國,也是綜合體量僅次于自己的巨型發展中國家。無論是確保邊陲穩定,維護民族地區長治久安,還是打造周邊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推動建立“新型大國關系”以及落實“一帶一路”倡議,中國不僅要最大程度避免印度成為“麻煩制造者”,更要努力推動印度成為“戰略合作方”,在增加互信、拓展合作、管控分歧三個維度,持續維護中印關系穩定和發展大局。這一理念不應僅是國家層面的綜合意志,也應成為我們這個崛起大國社會和民眾的主流共識。
對印度而言,安全穩定的內外環境是莫迪打造“新印度”、推動國家發展進步的基本保證,也是新德里制定內外政策的優先考慮。中國全球第二的經濟實力、日益擴大的國際與地區影響力,已成為影響印度外部環境最大的變量,對印度經濟發展的現實利好和長遠推動不斷顯現。在經濟和貿易全球化勢頭受挫、國際和地區政治不確定因素增多的背景下,對中印關系的戰略定位事關印度的根本利益和發展
方向。正因如此,雖然美日等國“拉印制華”的意圖越來明顯,不斷加強與印度的防務安全合作,“印太戰略”“印太概念”也被接連拋出,但印度始終報以審慎態度,最終也沒丟掉維系中印關系大局的理性。
中印兩國人口超過26億,占這個星球的2/5。在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中印的發展蘊含不同于過去數百年人類社會經驗的新發展模式,兩國關系的重要性、全局性遠遠超越雙邊范疇。我們有理由相信,即將舉行的習莫會將從頂層累積戰略共識,彌合戰略分歧,引領中印關系實現突圍。▲
(作者是清華大學國家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環球時報2018-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