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祺暉
摘 要:籃球體前變向換手運球是初中籃球教材中的一項基本技術。本文通過利用小體操墊設計了幾種教學方法,從而有效地突破重難點,提高學生練習的有效性。
關鍵詞:水平V型墊子;立體V型墊子;降重心;蹬跨;探肩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2410(2018)02-0073-02
籃球體前變向換手運球是水平四籃球教學單元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籃球比賽中運用最為廣泛的變向運球技術。如何能讓學生熟悉掌握并運用該技術動作,需要我們體育教師不斷摸索。通過理論研讀、實踐改進,筆者利用水平V型墊子和立體V型墊子設計了幾種教學方法,能較好地突破降重心、蹬跨探肩的教學重難點。
一、水平V型墊子——突破原地降重心、異側腳跨步側肩技術
練習方法一:平放墊子,在墊子上用粉筆畫V字。練習者站于V型墊尖端后側,雙手持球于胸前。以往左側方向練習為例,要求右腿沿左前端V型對角線方向蹬跨,并做跨步探肩動作。右側動作同左側動作。
練習目的:通過V型墊子進行原地蹬跨練習,既能幫助學生調整跨步動作,使動作更加標準到位,又能讓學生明確側肩方向,學會跨步側肩動作。
練習方法二:以往左側方向練習為例,在方法一的基礎上,雙手持球,沿V型方向蹬跨探肩后,將球在右腳左側碰地。右側動作同左側動作。
練習目的:借助V型墊子進行探肩后的球碰地練習,能直接、有效地實現降低重心的效果,突破體前變向降重心的教學重點。
練習方法三:以往左側方向練習為例,在方法一的基礎上,沿V型方向蹬跨探肩,同方向低手運球3次。右側動作同左側動作。
練習目的:通過V型墊子及同方向低手運球3次,繼續深化降重心的概念,學會變向換手運球的技術動作。
二、立體V型墊子——突破運球降重心、蹬跨探肩技術
練習方法一:墊子立起擺成V型,練習者站于V型墊子尖端后方。以右手運球為例,原地運球2次,右腳蹬地跨步向左側方向探肩,接換左手運球1次,要求右肩沿V方向探肩,背對墊子。左邊變向動作完成,繼續進行左手運球,順時針做左手運球繞圈回到立體V型墊子后方后進行左手運球練習,練習要求同右手運球動作。
練習目的:在初學時,用“1、2、換”的口令教學,能幫助學生做到運球換手技術動作。而借助立體V型墊子的運球接蹬跨探肩換手運球練習,能建立學生對防守隊員的空間感,幫助學生鞏固探肩動作。同時,在單邊練習結束后,緊接著進行另一邊運球到練習,既提高學生練習密度,又能促使學生兼顧左右方,實現左右都會突破的技術難點。
練習方法二:以右手運球為例,在方法一的基礎上,運球2次時,要求左手觸地,再接跨步探肩換手運球動作。左邊變向結束,順時針運球接右邊變向練習,動作相同。
練習目的:通過非運球手觸地,解決降重心這個教學重點,從而突破體前變向換手運球快速啟動、突破防守隊員的難點。同時,繼續運用立體V型墊子進行練習,能繼續鞏固蹬跨探肩的技術動作。
練習方法三:以右手運球為例,練習者站于立體V型墊子尖端后方2米處,慢走運球行進至墊子前做蹬跨探肩練習。要求運球到立體V型墊子前進行蹬跨動作時,降低重心,換手探肩后身體要盡量超過墊子。左邊變向結束,順時針運球接右邊變向練習,動作相同。根據學生的熟練程度,逐漸要求學生將運球速度由走轉換到跑。
練習目的:要求學生運球到立體V型墊子尖端做蹬跨探肩技術動作時要降重心,以使學生將體前變向換手運球和繞過運球區運球分開;同時,通過運球速度由慢到快的練習及換手探肩后身體盡量超過墊子的要求,讓學生建立超越、擺脫對手的概念。
三、立體V型墊子+快速運球超越標志桿——突破運球推進技術
練習方法一:在立體V型墊子前方4.5米處放標志桿,以右手運球為例,練習者站于立體V型墊子尖端后方若干米進行練習(自主選擇運球距離)。完成降重心蹬跨轉體探肩后,迅速換左手按拍球的后上方,運球加速到標志桿,要求運球到標志桿用少于3次落球。左邊變向結束,順時針運球接右邊變向練習,動作相同。
練習目的:通過快速運球超越標志桿,能建立體前變向后快速擺脫、超越防守隊員的動作概念。
練習方法二:在方法一的基礎上,兩人合作練習,一人站V型墊子后并兩手側上舉,進行消極防守,另一人進行體前變向換手運球動作,運球超越后快速運球到前方標志桿。要求消極防守者在練習者突破后,立刻加速跟進練習者。左邊變向結束,順時針運球接右邊變向練習,動作相同。
練習目的:通過消極防守的練習,與教學比賽緊密對接,培養學生在防守正面堵截時,敢于拼技術和速度的能力;同時,防守者被突破后的及時跟進,給練習者造成一定的壓力,促使練習者立即加速。
(浙江省寧波市江北外國語學校 315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