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體育傳承;西遷;西安交大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D 文章編號:1005-2410(2018)02-0076-01
西安交通大學的前身是1896年創建于上海的南洋公學,1921年改稱交通大學。1955年,為了適應當時國防形勢和國家經濟發展戰略的需求,改變當時中國高等教育布局不合理的狀況,黨中央、國務院決定交通大學從上海內遷西安?!包h讓我們去哪里,我們背上行囊就去哪里”,交大師生懷抱一腔熱忱,毅然告別上海、奔赴西北,成為西部大開發的先行者。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對西安交通大學15位老教授來信作出重要指示,向當年交大西遷老同志們表示敬意和祝福,希望西安交大師生傳承好西遷精神,為西部發展、國家建設奉獻智慧和力量。之后,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新年賀詞中再次為西安交大西遷的老教授們點贊,引發了交大校園和社會各界的強烈反響。
事往日遷,62年轉瞬而過,西遷的師生們或已至耄耋之年,或已不在人世,但他們用汗水鑄造的“胸懷大局、無私奉獻、弘揚傳統、艱苦創業”的西遷精神卻是日久彌新、熠熠生輝。 其中,西安交通大學的體育事業在傳承西遷精神過程中同樣起著重要作用。
一、西遷精神中的交大體育人
今年87歲的李榕基教授回憶起當年的情形依舊是歷歷在目,那年是他來到交大體育教研室任教的第三年,孩子剛滿一歲,為了響應國家的號召,他帶著妻子毅然跟隨學校第一批西遷隊伍來到西安?!爱敃r坐上火車之后,我們思想上對國家和學校的號召是堅決支持的,對西北的艱苦條件也是有所估計的。剛到西安的時候,學校沒有操場,也沒有體育館,創業很艱難,但是體育課還是要上的,我們體育教研室的同事們就創造條件、開辟場地來給學生上課,帶運動隊訓練”。 1959年第一屆全國運動會在北京舉行,當時的陜西代表隊中就有十幾位交大隊員的參加,最終取得了1金5銀5銅的好成績。
今年81歲的張清瑞教授是交大西遷之后來校工作的,曾任體育教研室主任,他說當年交大搬遷到西安的時候,體育教研室是很踴躍積極的,大部分都隨著第一批和第二批人員到達西安?!袄舷壬鷤儗ξ抑v,接到學校西遷的通知后,體育教研室的老師們把所有東西鎖到辦公桌的柜子里,直接搬上就來了西安,大家都十分堅定。自己剛到交大時還很年輕,當時體育教研室的西遷老先生們給予我很大的幫助。我認為‘傳幫帶也是交大體育光榮傳統里很重要的一部分”。
二、西遷體育人的優良傳統
時至今日,體育中心的老教授們還清楚地記得首任校長彭康對體育工作的重視。作為西遷工作的總指揮,學校建設和發展中各項工作紛繁復雜,彭康校長可謂日理萬機。但他仍然保持著每天下午4點從辦公室下來,先到圖書館,再到食堂,最后到體操館觀摩訓練,當場協調解決體育部問題的習慣。這項傳統依然傳承至今日的校領導。
許多在各行各業卓有成效的畢業生日后回憶都提到:西安交大對我影響最大的就是體育。當時,北有清華大學的“每天鍛煉一小時,健康工作五十年”理念,西安交大也有著十分樸素的口號“人人上操場,個個都鍛煉”。
體育中心至今依舊堅持著當時體育教研室所實施的小班教學、集體備課、每周一教案公示等教學制度和傳統。所有體育教師不論是行將花甲的老教授還是剛剛任教的青年助教,都要堅持帶領學生進行早操鍛煉,踐行著學校“培育體育精神,注重人格養成”的育人理念。而這些,正是半個多世紀以來交大體育人對西遷精神的代代傳承。
三、西遷精神永遠在路上
在李榕基教授看來,雖然一個甲子匆匆而過,交大體育人從西遷時候就形成的優良傳統卻一直都在,并用驕人的成績詮釋著新時期的西遷精神。西安交通大學體育中心的《大學體育》課程2007年被評為國家級精品課程;群體活動形成“月月有校級、周周有院級、天天有班級”;每年開展校級學生體育活動30余項、院級100余項、參與人次超過180萬、運動隊近五年獲得全國冠軍45項、陜西省冠軍274項;學校體育工作多次獲評貫徹《學校體育工作條例》優秀高等學校、“全國群眾體育活動先進單位”、推行《國家體育鍛煉標準施行辦法》先進單位、“全國高等院校課余訓練試點先進學校”……
如今在西安交大這棵“西遷大樹”上,正不斷結出體育運動的累累碩果。西安交大的體育人始終認為“西遷精神”永遠在路上,他們始終堅持用體育精神傳遞西遷火炬,不忘初心,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