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全球化、信息化、市場化和城市化進程,中國城市的空間結構發生了和正在發生著一些非常重要的,甚至是根本性的重構,尤其像北京這樣的大都市,空間重構更為明顯。城市空間結構是城市功能在空間上的表現形式及其空間組織的作用結果,將外在表征和內在功能相結合的“城市功能空間”,是理解城市發展規律的重要視角。
科學出版社在2017年出版了淮陰師范學院副教授蔡安寧博士的專著《北京城市功能空間重構》。該書是其在博士論文研究的基礎上完成的,基于“格局—特征—過程—機制”的研究思路,綜合利用北京市多年的企業數據、經濟普查數據、人口普查數據以及住宅、土地出讓等數據,借助投入產出分析、核密度分析等方法,在剖析北京市建成區空間擴展特征的基礎上,分別從就業空間、居住空間、商業空間和交通空間四個方面對北京城市功能空間重構現象進行研究,深入考察了重構的格局和特征,詳細闡述了重構的過程,并系統揭示了重構的影響因素和動力機制。該書既是對城市功能空間重構研究的進一步豐富,也是促進北京城市功能科學轉型和合理升級的重要依據,更可為我國其他大城市科學發展提供借鑒和參考。
該書開篇闡述了知識經濟迅猛發展、快速的城市化和建設世界城市目標是北京城市功能空間重構的時代背景。隨后詳細辨析了功能、城市功能、城市功能空間、城市功能空間重構的具體涵義,并從理論基礎與前沿動態進行評述,為該書立論建立了堅實的基礎。城市現象看似錯綜復雜,但如果有一個好的思路,城市研究就會脈絡清楚。作者首先判斷北京城市空間功能有沒有重構?答案當然是肯定的。北京的城市建成區范圍不斷擴大,城市內部空間結構越來越復雜,承載城市功能的空間均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既然有明顯的重構現象,那么重構變化到底在哪里發生?有什么特征呢?具體過程是怎么進行的?為什么會發生這種重構?這樣的思路一氣呵成的涌現出來。隨后,作者就創新性借助城市經濟基礎理論、勞瑞理論和地租理論進行深入的剖析??傮w來看,該書具有三個創新點:
(1)從城市所承載的就業、居住、商業和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空間相互依存關系來解構北京的城市功能空間重構,為理解北京城市功能空間重構提供了清晰的分析框架。
城市是一個復雜的有機體,要完全理解其發展變化并非易事。已有研究較多的是從單一功能入手,關注城市功能空間的某一方面,缺乏對各功能空間相互作用的分析。該書詳細闡述了北京市就業空間、居住空間、商業空間和交通空間的結構演變,并綜合分析了它們之間的空間相互依存關系,為理解北京城市功能空間重構提供了清晰的分析框架。城市功能空間的依存關系可以有效解釋城市功能空間重構的作用機理,既繼承了地理學綜合性特點,又對城市空間結構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和創新成分。
(2)將城市經濟基礎理論應用于城市功能空間的研究。
城市基本部分、非基本部分的劃分揭示了城市與其外部的重要聯系,是分析城市區域功能的重要基礎。以往研究中,“基本部分”和“非基本部分”較多地用于城市經濟或區域經濟發展研究,但很少關注經濟基本、非基本部分的空間配置對城市功能空間的影響,即沒有把空間效應作為經濟基本、非基本部分的研究主題。該書嘗試將經濟基礎理論用于城市功能空間的研究,系統地論述了北京的政治、文化、國際交往和科技創新等功能及其空間配置對城市功能空間重構的決定性影響。
(3)改進了基本、非基本部分判斷的定量分析方法,探索了大數據背景下的社會經濟數據集成方法和技術。
基于1987、1997、2002、2007年投入產出流量表,本書提出以凈輸出、區位商、影響力及感應度等指標來綜合確定基本部分,避免了以往研究僅以一種指標來判斷基本部分導致的不準確性和片面性。該書建設了包含近百萬個企業數據的地理空間數據庫,并將其與人口普查、經濟普查、住房和土地出讓等數據資料相整合,作為研究北京城市功能空間重構的數據基礎。這種以海量數據為基礎,利用GIS空間分析和計算機技術為手段的研究方法,是大數據技術在城市功能空間研究的有益嘗試,也為類似研究提供技術和方法參考。
雖然我們認為簡單、絕對的功能分區思想雖已不再適應后現代社會的復雜特征,但城市功能的相關性依然影響著城市空間重構。目前,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雄安新區成立、京津冀協調發展戰略都對北京城市功能空間重構產生了重要影響,希望作者繼續加強此方面的研究,期待更好更深的著作出現。
總之,《北京城市功能空間重構研究》是一部融城市地理學理論與規劃實踐于一體的專著,適合城市地理學、城市規劃學、經濟地理學、土地管理學、區域經濟學等專業的高校師生閱讀, 也可供相關領域的工作人員參考。
作者簡介:尚正永,蘇州科技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