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玲
摘要: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潮流成為推動我國產業結構轉型的新引擎,但是對創新創業企業發展的制度條件卻缺乏應有的關注。為此,首先對我國創新創業的企業制度的現狀進行了分析,探討創新創業的企業制度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了進一步完善我國創新創業的企業制度的一系列對策建議。
Abstract: Under the new norm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trend of 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mass innovation has become the new engine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industrial structure. However, the institutional condi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ve start-ups lacks the due attention. To this end, we first analyze the status quo of our country'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nterprise system, discuss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nterprise system, and put forward a series of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improving our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nterprise system.
關鍵詞:創新;創業;企業制度
Key words: innovation;entrepreneurship;enterprise system
中圖分類號:F279.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8)12-0043-02
0 引言
相比傳統創業,創新創業的成長潛力和風險性更高。處于初創階段的創新創業企業往往高度依賴于企業家而忽視了企業制度的作用。在創新創業企業發展的初期,企業家個體領導力彌補了企業組織制度與組織能力的不足,但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一旦投資及生產銷售數額超過企業家個體的掌控能力后,能否建立與經營規模相適應的組織系統與制度體系變得至關重要[1]。企業制度由企業組織制度、企業產權制度、法人治理制度、管理制度等構成[2]。企業制度創新主要包括戰略創新、產權制度創新、組織制度創新和管理制度創新[3]。創新創業企業只有建立起更高效的企業制度,主動創新、持續創新,從制度上強化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方能在未來甚至更加激烈的競爭中獲得有利的地位。
1 我國創新創業的企業制度現狀
1.1 我國創新創業企業的產權制度
企業產權制度是指企業的財產制度,是企業制度的核心,它決定了企業財產的組織形式和經營機制。企業產權制度的發展經歷了三種形態,即業主制產權制度、合伙制產權制度和公司制產權制度[4]。在我國創業企業中,業主制和合伙制占很大的比重,創業企業產權與企業家個人產權沒有明確的界限,一旦企業做大,權益分配矛盾顯現,拖累企業發展。而且創新創業企業初期內部治理不規范,集權化程度嚴重,不利于團隊創新。 “誰投資誰所有”類型的企業制度占主導,人力資本所有者的談判權遠不如貨幣資本所有者的談判權,人力資本產權法律保障嚴重缺位。創新創業企業多是創業者出于一種創業沖動自愿組合,企業由于規模、技術、管理和市場等因素,無法達到銀行或資本市場籌集資金的標準。大多數為創業者自行籌集創業所需的貨幣資本,并承擔創業的全部風險,由于人力資本信用體系并未建立的時候,無形資產抵押的方式不被銀行接納,這就使創新創業缺乏規范的財產制度以及明確的產權制度。
1.2 我國創新創業企業的組織制度
創新創業型企業組織結構往往比較簡單,員工數量也較少,企業大多賦予某些員工一定的權力,以此來激勵他們為企業更多地奉獻。創新創業企業在初期的商業成長關鍵驅動力是創新力,更多精力用于產品開發以及人員的激勵,從而忽略了制度和流程的規范性。創新創業企業初期多為“直線制管理形式”這種簡單的企業組織形式,企業各級領導者在多數事項上親力親為,按垂直系統直接領導,缺少專門職能機構。創新創業企業發展中面臨很多的不確定性和大大小小的各種決策,公司沒有建立明確的組織,各人所司何職混淆不清,創業團隊內部容易猜疑和不信任,存在內部矛盾,潛在的隱患在企業成長過程中不斷凸顯。
1.3 我國創新創業企業的激勵制度
與傳統的國營企業、民營企業相比,創業型企業缺乏優厚的工資待遇和員工福利,尤其對良好的發展前景的期盼和重視創新力的培養,客觀工作環境和待遇往往無法滿足員工需要。創新創業型企業的激勵機制中,主要注重未來收益、工作成就感等方面,無法讓員工產生對強烈的歸屬感和認同感。有些創新創業企業即使擁有基于個人績效的薪酬激勵模式,但由于創新創業企業大多數員工工作內容各不相同,造成企業內部缺乏合理的員工績效考核標準,由此加重了員工內心的不公平感和不滿足感。
1.4 我國創新創業企業的決策制度
創新創業活動具有非常規性、不確定性的特點,使得創業者必須多次、更頻繁地做出企業決策,來應對層見疊出的不同情況、不同問題。創新創業企業的組織文化、組織規范和制度往往不夠成熟穩定,創業企業的組織因素大多體現在創業團隊形式上,所以團隊行為就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創業團隊的決策模式。創新創業團隊決策的風險傾向要高于一般創業團隊。創新創業團隊決策過程多為基于頭腦風暴、基于愿景驅動或者基于情感支持和基于專家參謀的決策模式。基于愿景驅動的決策模式有較高的決策風險度,創業績效好時,創業團隊更多的是基于專家的決策模式,創業績效差時,則更多是基于情感支持的決策模式[5]。
2 我國創新創業的企業制度存在的問題
2.1 缺乏清晰的股權分配
創新企業在創業之初,多數內部沒有必要的股權分配,在企業成長過程中,再進行股權分配往往會引發內部發生矛盾,甚至一些創新創業企業走向解體。企業創始人并為解決股權分配問題,這也是許多大學、科研院所科研成果難以有效轉化的關鍵性原因。部分創新創業企業將股份平均分配給初始創業人員。核心創業者過早將股權分配給員工,以便在創業之初搶奪人力資本。一旦這些創業企業發展遇到重大決策無法形成主流意見時,常常陷入決策困境。
2.2 創新型組織建設不力,企業制度規范化欠缺
新創企業一般規模小、實力弱、技術水平低、人才缺乏,生存能力脆弱,50%到60%以上的新創企業生存時間少于5年[6]。由于創新創業企業面臨很大的市場不確定性,快速反應、主動創新、及時決策、高效執行往往是創新創業企業利用風險實現“套利”以持續成長的重要法則。但是許多創新創業企業靠著“船小好調頭”的小規模運作而高效運轉的模式,很容易將自己“鎖定”在“人治”與“傳統模式”內,禁錮企業進一步的成長,無法保持企業的持續創新能力,造成企業競爭力漸弱。
2.3 創新創業企業激勵機制落后、形式單一
許多創新創業企業創始人雖然認可人力資源是企業的第一資源,但卻沒有從優化和完善人力資源激勵制度層面將員工激勵的有關措施付諸實踐。當前許多創新創業企業仍然主要采取物質激勵,認為員工的高薪酬可以刺激員工發揮其創新潛能,但是這種方式沒有滿足員工的高層次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壓抑了員工的積極性。對于創新創業企業而言,任何一個成員擔當的角色對于創業團隊來說都是難以替代的,難以識別出單個成員對于團隊產出的邊際貢獻,因此,基于個人績效的報酬激勵模式難以實施。創新創業企業的激勵機制仍然沒有突破傳統企業的激勵機制,無法同創新創業企業的特質相匹配。創新創業企業不同于傳統企業,員工的創新能力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企業的發展,這就決定了創新創業企業激勵方式不應該僅僅局限于形式單一的經濟報酬。
2.4 創新創業企業缺乏長期的默契決策模式
創新創業企業在初創時期,一切行為皆以生存并盡快站穩腳跟為目的。創業企業采用團隊決策模式,各持己見,爭吵不休,老板聽來似乎皆有理,猶豫之間,重新審視已有主見,很容易失去商機。如果創業團隊的領導人確實有卓越的決策能力,他的想法往往高于其他人,這時一個人拍板決策的模式,往往更有利于公司的發展。但是這種一人拍板的決策模式在創新創業企業初具規模之后存在一定的缺陷。如果企業的投資人與創始人不一致時,沒有默契的決策模式,爭吵就不可避免,將嚴重影響企業的后期發展。
3 完善我國創新創業的企業制度的建議
3.1 構建多角度、多層次員工激勵機制
從創新創業型企業的基本特點出發,可以從多個角度和層次構建員工激勵機制,既要滿足不同類型員工的需求,又能使激勵措施之間能夠互補和相互支持,從而發揮最大功效。創新創業企業中多為知識型員工,知識型員工作為知識的載體,對于提升整個企業的競爭力具有決定性作用[8]。對于基本員工,采用知識工資的方式來進行激勵,對于管理人員和掌握核心技術的人員則應該實施股權激勵和授權相結合的方法。
3.2 構建個人決策與集體決策相結合的決策制度
企業創業初期,企業專業人才不足、組織架構不完善、市場地位微弱,市場的應變能力、組織內部的協調能力都較差,非常需要一個能夠快速拍板,又能承擔責任的人擔當。領導者一人決策主要體現在涉及公司存亡的主營業務上,這樣就可以提高市場的應變力、業務的執行力,在其它方面比如企業內部制度、流程的制定,企業文化的建設,考核機制的建立和實施,都應該集體來決策,特別要培養中層干部的決策能力,這樣才能給創新企業培養和儲備日后的決策高層。個人決策和集體決策是兩種不同的決策技術。集體決策強調決策的公平性和可接受性,在決定公共管理事務的時候是比較合理的選擇。但是在創新創業企業初期,更加追求決策的效率和誰決策誰承擔的原則,所以個人決策是比較適合的。尤其是創業型公司,既然是創業,就更注重決策的風險性和效率。為了防止個人決策的盲目性,在方案設計階段應該集思廣益,但是到決策的時候領導者一定要慎獨,不能被旁人所左右,導致猶猶豫豫錯失時機。
參考文獻:
[1]成春.論我國創業企業的成長障礙:企業家素質缺陷與制度困境[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4):171-174.
[2]袁中華.我國新興產業發展的制度創新研究[D].成都:西南財經大學,2011.
[3]邱國棟,馬巧慧.企業制度創新與技術創新的內生耦合—以韓國現代與中國吉利為樣本的跨案例研究[J].中國軟科學,2013(12):94-98.
[4]周慶華,劉永安.論現代企業產權制度[J].當代經濟,2010(8):50-51.
[5]周勁波.多層次創業團隊決策模式及其決策績效機制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05.
[6]安江林.創新創業——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生命活力[N].企業家日報,2013-10-12(11).
[7]張幃.團隊與制度:創業企業可持續的價值創造力[J].清華管理評論,2012(3):36-43.
[8]黎瀚.基于需求層次理論的知識型員工激勵機制探析[J].廣西電業,2013,(12):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