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芹
訴訟實踐中,很多人都認為只要拿到證據,就一定能夠勝訴,事實真的如此嗎?
以張老漢的案子為例。張老漢拿著判決書一臉疑惑:“明明是李某借我的錢一直不還,我也提供了證據,為什么法院不支持我的請求呢?”。
原來,張老漢和李某是親戚關系,3年前的一天,李某告訴他,自己能幫他購買到便宜的頂賬商品房,并向他借錢8000元,沒有寫借據。轉眼3年過去,房子沒有買成,借款也經多次催要無果,張老漢這才將李某告上法庭,同時向法庭提交了自己兩次到李家要求還錢的錄音證據。法院經審查,認為錄音資料中存在明顯瑕疵,沒有反映出借款事實,不能形成完整的證據鏈,遂駁回了原告的訴訟請求。
生活中絕大多數人都認為只要拿到證據,就一定能打贏官司,這是一個誤區。我國《民事訴訟法》第六十四條規定:“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以下簡稱《規定》)第二條規定:“沒有證據或者證據不足以證明當事人的事實主張的,由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承擔不利后果”。本案中,張老漢在缺乏借條這一直接證據的情況下,提供的錄音資料又為無效證據,自然應當承擔不利的后果。
訴訟過程中,當事人在收集證據時要注意以下這些關鍵點:
第一,收集證據應合法。證據不合法主要有以下幾種情形:收集或提供主體不合法,如未成年人或精神病人作證人提供證言,即不符合法律對于證據收集、提供主體的規定;取證程序不合法,如以暴力、威脅、欺騙、引誘、收賣等非法方式收集的證據,因為不具備收集程序的合法性而成為非法證據;內容不合法,即不能證明案件真實情況、虛假的、無證明力的事實材料,因對案件事實的查明毫無意義而為非法證據。
第二,注意證據之間的關聯性。首先,各個證據之間要有內在的聯系,在證據認定過程中,除書證、物證、證人證言等直接證據外,任何證據都需要旁證的支持,無旁證支持的孤證,采信率相對較低。如《規定》第七十條規定,有其他證據佐證并以合法手段取得的、無疑點的視聽資料或者與視聽資料核對無誤的復制件,對方當事人提出異議但沒有足以反駁的相反證據的,人民法院應當確認其證明力。其次,當事人應收集與證明對象相一致的證據。實踐表明,證據證明對象過于分散往往容易削弱證據的證明力,至于相互矛盾的證據更是不為法庭所認定。
第三,注意證據的有效性。法律對民事訴訟中有關專門性證據都有明確的等級規定。如人民法院對專門性問題認為需要鑒定的,應當交由法定鑒定部門鑒定,其他任何類似的證明都不具有法定效力。另外,按照民訴法規定,不能正確表達意志的人以及應當回避的人不能出庭作證或出具證言。因此,當事人在收集證人證言時,應當排除以下人員的證言:訴訟代理人,即代理人不能既是代理人又是證人;本案審判人員、書記員、鑒定人、翻譯人員和檢察人員;認知能力、表達能力沒有達到作證要求的未成年人。
第四,切忌傳聞證據。傳聞證據是當事人或證人所引用的他人所表達或作出的,被作為證據提出以證實其所包含的事實是否真實的意思表示。《規定》第四十七條規定:“未經指證的證據不能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所以當事人切忌將未經證實的傳聞證據和夢幻、占卜等作為證據收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