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宇帆
摘要:所謂精神損害賠償,是指自然人因其人身權受到不法侵害,使其人格利益和身份利益受到損害或遭受精神痛苦,受害人本人或者死者家屬要求侵權人通過財產賠償?shù)确椒ㄟM行救濟和保護的民事法律制度。本文通過對民商法理論中涉及到精神損害賠償?shù)南嚓P問題進行分析,包括提起精神損害賠償?shù)脑V訟主體以及賠償責任的構成要件和精神損害賠償?shù)念愋偷葐栴},旨在更好的完善民商法理論。
關鍵詞:民商法理論;爭議;精神損害賠償
近年來,當事人請求賠償精神損害以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民事案件明顯增加,集中體現(xiàn)了公民維權意識的提高,反映出我國社會正在向現(xiàn)代法治社會轉型。但在審判實踐中,對什么是精神損害,哪些民事權益受侵害可以請求賠償損害?誰有權向人民提起訴訟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精神損害撫慰金的數(shù)額應當如何確定等問題,長期存在理解不一致,適用法律不統(tǒng)一的現(xiàn)象,影響了司法的公正性,嚴肅性和權威性,導致對當事人利益的司法保護不夠統(tǒng)一和均衡,為了加強對以權利為核心的有關民事權益的司法保護,實現(xiàn)司法公正維護人格尊嚴,最高人民法院于2001年制定了《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的若干問題的解釋》。《解釋》貫徹《民法通則》維護公民的人身權利和人格尊嚴的立法精神,確認侵害他人人身權益造成嚴重后果的,應當承擔精神損害賠償責任,從而撫慰受害人,教育懲罰侵權行為。
一、提起精神損害賠償?shù)脑V訟主體
關于訴訟主體,目前有關的法律和司法解釋主要規(guī)定了以下主體,1、自然人因侵權行為致死或自然人死亡之后期人格或者遺體遭受侵害的,由死者配偶、父母和子女享有請求權,沒有配偶、父母和子女的,其他屬享有請求權,2、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以人格權利等民事權益遭受侵害為由要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這是因為精神損害賠償對“非財產上損害”的賠償,“非財產損害”在傳統(tǒng)民法理論中一般被定義為精神痛苦和肉體痛苦,法人和其他組織作為民事主體權在社會功能上與自然人相同,但其不具有精神感受力,無精神痛苦之可言,因此其人格權利遭受侵害時,不具備精神損害后果這一侵權民事案件責任的構成要件,另一方面,對自然人的精神損害給予司法救濟,與人權的法律保護密切相關,法人人格遭受損害,賠禮道歉即足以恢復其名譽,無須給予金錢賠償。
二、賠償責任的構成要件
關于精神損害賠償?shù)臉嫵梢c財產損害賠償責任的構成要件,原則上并無不同,兩者同屬侵權損害賠償,故精神損害賠償責任的成立也應具備以下要件。(1)有損害后果,即因人格權益等有關權益遭受侵害,侵害自然人人格和身本權益的侵害事實。違法性判斷標準,一是直接侵害法定權利,二是以社會公共利益或者社會公德的方式侵害合法的人格權益,(2)侵權事實和損害后果之間具有因果關系,(3)侵權人主觀上有故意或者過失,但法律規(guī)定的除外。
三、精神損害賠償類型
最高法院《關于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shù)慕忉尅返谝粭l明確列舉了我國法律規(guī)定的各項具體人格權利,并引入“一般人格權”條款,確認自然人的人格權利遭受侵害時,可以請求精神損害賠償。人格是指人之所以為人的尊嚴和價值,人格具有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其自然屬性表現(xiàn)為生命、身體和健康,其社會屬性表現(xiàn)為名譽、榮譽、姓名、肖像、人格尊嚴和人身自由等同是與特定民事主體的人身不能分離的固有的人格利益,當其被法律確認為民事權利時,就是人格權。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理論上稱為“物質性人格權”,是姓名權,肖像權,榮譽權等精神性人格權,“賴以存在的前題和物質基礎。生命權,是自然人的生命不被非法剝奪,生命安全不受非法侵害的權利;身體權是指自主支配身體組織器官及其不受非法侵害的權利;健康權,是指保持生理、心理機能的完全及其不受非法侵害的權利。
四、精神損害賠償?shù)钠渌麕讉€問題
(1)訴訟終結后,受害人或者死者家屬不得基于同一侵權事實單獨起訴請求精神損害賠償。當事人在侵權訴訟中沒有提出賠償精神損害的訴訟請求,訴訟終結后又基于同一侵權事實另行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即“一事不再理”。(2)受害人對損害事實和損害后果的發(fā)生有過錯,可以根據(jù)其過錯程度減輕或者免除侵權人的精神損害賠償。(3)精神損害撫慰金的請求權,原則上不得讓與或者繼承。這種權利是與自然人身不可分的,密切相關的一種權處,是自然人人身權利受到侵害時的一種補救的權利,離開了自然人人身,精神損害撫慰金請求權無從談起。自然人的人身權,原則上由本人行使,以保護自然人的人格尊嚴和人身自由。從訴訟上來講,如果允許精神損害撫慰金請求權可以讓與和繼承,受讓人還要面臨舉證的困難,因此,作為原則,精神損害撫慰金請求,不得讓與或者繼承。
五、總結
對違約造成精神損害得否予以賠償應持開放的觀點,以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問題。建立我國的違約精神損害賠償制度有其必要性與可行性。現(xiàn)實生活已經(jīng)向我們提出了這種要求,我們就應該正視這種要求并妥善加以解決,而不應簡單地對此類不合傳統(tǒng)觀念的要求一概予以否定。生活并非為了理論,理論卻是為了生活。法律的生命正在于發(fā)展與變革。
參考文獻:
[1]油妍利.論違約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司法適用[D].南京師范大學,2011.
[2]李納.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精神損害賠償問題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09.
[3]蔡瑩瑩.論違約的精神損害賠償[D].中國政法大學,2008.
[4]王文彬.違約責任中適用精神損害賠償問題的研究[D].四川大學,2007.
[5]鄧茜.違約的精神損害賠償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