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艷平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大力發展經濟建設的同時,也在大力地抓精神文明建設,而思想道德建設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向是黨提出的一項必須長期堅持的戰略任務。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代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了題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報告。習近平在報告中明確指出,要“加強思想道德建設。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要提高人民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些重要論述,為加強新形勢下的思想道德建設,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對于如何加強新形勢下的思想道德建設,我的認識有以下幾點。
一、要加強宣傳引導,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公民道德建設取得長足進步,社會思想道德主流積極、健康、向上,人民群眾展示出良好的精神風貌。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當前社會道德領域還存在不少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一些領域道德失范、誠信缺失,一些社會成員理想信念淡漠,人生觀、價值觀扭曲,是非、善惡、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有所滋長,以權謀私、造假欺詐、見利忘義、損人利己現象時有發生。這些問題無不沖擊著社會道德底線,拷問著人們道德良知,敗壞社會風氣,擾亂正常經濟社會秩序,攫取得之不易的文明成果。面對諸多社會現實問題,推進思想道德建設,需要社會各界大力進行宣傳引導。政府通過思想教育、媒體宣傳以及相關的制度變革和制度創新來大力提倡道德觀念,激發人們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確的道德判斷和道德責任,提高道德實踐能力尤其是自覺踐行能力,引導人們向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大眾傳媒、文學藝術通過宣傳科學理論、傳播先進文化、塑造美好心靈、弘揚社會正氣,可以激勵人們積極向上,追求“真善美”;對不道德行為和認識的抨擊,可以幫助人們辨別是非,抵制“假惡丑”。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就是要在全社會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使全社會形成一種共識,明確什么是應該忠誠篤行的,什么是應該堅決反對的。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就是要把遵守道德規范的意識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為各種道德實踐活動真正落實奠定思想基礎。
二、要培育良好的社會道德風氣
個人的良好的道德品質是需要需要長期的教育和培養,整個社會的道德風氣也需要精心的培育和引導。我們要積極開展“講文明樹新風”的活動,引導人們把道德原則和道德規范轉化為道德實踐。堅持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從自己的一言一行做起,自覺的追求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慣,形成良好的道德風尚。深化愛國主義、民族精神和革命傳統教育實踐活動,增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的信念。堅持舉行形式多樣的群眾性慶祝活動,使人們增強對祖國、對家鄉、對生活的熱愛,陶冶道德情操。開展必要的講禮儀活動,不斷提高公民道德修養。
三、要培育先進典型,號召人們向身邊榜樣學習
積極培育道德模范和身邊好人,號召人們向他們學習,通過學習道德模范,使典型效應擴大為社會效應。建立黨員干部示范機制,使黨員干部成為道德建設的倡導者、踐行者,讓他們率先垂范,身體力行。只有黨員干部帶頭示范,以共產黨人的先進覺悟,身體力行,發揮示范作用,國家的道德基石才能堅實穩固。建立和完善道德獎勵與激勵機制,讓“好人有好報”。對道德模范和身邊好人,嘗試在就醫、就業、住房、創業以及干部選拔與任用等各方面出臺更加優惠,具有操作性的獎勵政策,在全社會形成“好人有好報”的價值導向。
四、要建立健全社會各部門聯動協調機制,讓“好事大家做”
學校是宣傳思想道德規范的重要陣地,各級各類學校要把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放在首要位置,貫穿到學校教育的各個環節,把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抓嚴抓實抓好。加強教師的職業道德建設,使教師形成良好的師德師風,養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崇高的人格力量。宣傳部門和文化部門要傳播先進文化,弘揚社會正氣,倡導科學精神,積極宣傳好人好事,傳遞社會正能量。公安部門要嚴厲懲罰傳播反動、邪教、迷信等違法犯罪行為,為凈化社會文化環境提供強有力的支持。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也將肩負著更加崇高的歷史使命。只有人人心中都有一顆道德之心,時時處處都行文明之舉,我們才能建設美麗家園,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吸取精神力量,尋找心靈動力,建設精神家園,是一個永恒的課題,需要每個人積極參與,并為之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