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榮淑
摘要:文化與旅游是“魂與形”的關系。旅游失去文化的內涵會淡然無色。該文通過目前旅游與文化在融合上存在問題的分析,提出從提升旅游的品位度、知名度、舒適度、美譽度方面去實現文化與旅游的融合發展的建議。
關鍵詞:旅游;文化;融合
旅游是一個帶動多項產業發展、加快經濟快速增長的產業。近年一些地方陸續召開旅游發展大會,均在研究并出臺如何結合自身實際加快旅游發展問題。要將旅游業打造成戰略性支柱產業,需要思考的問題很多,如旅游的軟硬件建設、對整個旅游業全面發展的超前規劃,特別是其中文化與旅游如何進行深度融合。因為文化與旅游的關系是“魂與形”的關系,文化與旅游猶如靈與肉,文化構成旅游的靈魂,旅游成為文化的載體和傳播渠道,文化與旅游水乳交融。但現實中文化與旅游的融合還存在一些問題,本文就重慶南岸區所收集的實例為基礎,主要就目前存在的問題提出文化融入旅游發展建議。
一、旅游與文化融合上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一)對旅游資源中的文化內涵深度挖掘不足
由于資金缺乏,不少區縣現有的景點景區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對其文化內涵的挖掘不夠。如重慶南岸的黃山抗戰文化,在八年抗戰中,南岸與其他地方一樣,經歷了民族興亡血與火的洗禮,但主要集中于黃山景區內的眾多抗戰文化遺址,卻在很長一段時間對它給予漠視使之幾乎荒棄。2001年后才開始重視,并組織相關機構對其進行了較深的研究和開發。不少資料失傳,如著名的空軍墳埋了280多名為國捐軀的愛國青年,其中有名有姓的只知道20多個,對他們的英通事跡沒有人收集撰寫,使之無法進行相關的愛國主義教育。至2009年通過政府多方努力協調才獲得資金對其投資1500萬,可以說對抗戰文化內涵還缺乏深度的挖掘和有影響力的對外包裝,致使南岸區的抗戰文化未能很好地推向市場,未能產生應有的影響力。
(二)資金投入少,開發建設無序,破壞性嚴重
由于在長期的發展中并未從戰略高度真正認識旅游產業,因此不少區縣對城市化進程中如何保護文化遺址缺乏一個總體規劃,導致實踐中對文化遺址的保護資金投入少,旅游資源利用率低,破壞嚴重。如:重慶南岸區的133處抗戰文化遺址,至今保存較好的有20多處,約占總數的22%;較差的仍可利用的有45個,占總數的49.4%;僅存遺址,難以再利用的26個,占總數的28.6%。又如:南山景區內就有歷史遺跡、抗戰遺跡、宗教文化等近70余處以及抗戰時期的一些國家的使館、公館,但多數已不存在被破壞,如抗戰時期國民黨的軍事委員會、高級法院、川東軍大禮堂、美國使館所在地解放后改為涂山中學,在南山植物園擴建時將其全部拆除;涼水井步道中途曾有一個育嬰堂,是抗戰時期收留孤兒處所,現也被拆除。由于不少遺址被拆后均未留下任何遺跡,再加之保存遺址未能很好地修復,導致一些景點逐漸失去內在魅力,淪為平淡。
(三)管理體制不順,缺乏一個具有較高權威的管理機構
不少區縣文化、旅游業缺乏上下左右的聯動工作機制,在管理體制上已不適應文化、旅游業的發展。一是文化、旅游業從類別上主要屬于文化、旅游兩大管理部門。為此,在管理上就出現各自制定其產業發展規劃,各自打造自己的產品。但由于文化與旅游產品的不可分割性,往往會出現為打造同一產品而爭資金、或無人管理的問題。二是景區的景點分屬于不同的管理部門,據調查旅游景區涉及的管理部門有:園林局、衛生局、文化局、體委、、旅游局及街、鎮。由于所屬行業和管理權限的不同,各自為政,管理重復,管理效率低下,使文化、旅游資源與管理部門之間形成了許多矛盾,即:開發與保護的矛盾、整體開發與局部開發的矛盾、整體效益與本位主義的矛盾、短期效益與長遠利益的矛盾,為此很難統一規劃建設。目前一些景區由于缺乏強有力的統一的管理機構,體現在景區的單位分屬不同的上級部門管理,政出多門不統一,難以使景區內的資源實現整合,表現在景區污染企業、景區的交通、景區的居民等諸多問題區一級政府難以解決。嚴重地制約了文化、旅游業的融合發展,使得旅游業難以形成南岸區的支柱產業。
(四)軟硬件建設滯后于旅游產業發展的需要
旅游業近幾年因環境改善雖然成效較明顯,但整個大環境仍存在如下問題:一是景區內的交通嚴重不暢。開設的公交線路少,旅客到景區只能靠自駕車,在旅游旺季或休假日人流絡繹不絕,狹窄的公路又是雙向行使,經常發生嚴重的阻塞。二是景區旅游服務配套不完善。娛樂設施少,食宿檔次低、數量不足,酒店和上檔次的農家樂為數極少,食宿跟不上人們周末休閑的需求,難以留住游客。
二、加快文化與旅游產業深度融合的建議
(一)要注重挖掘旅游景區景點的文化元素,提升旅游的品位度
何為品位度?品位在通常情況下是針對人而言的,主要指一個人的品質、趣味、情操、修養。只有文化修養到一定程度才能談上品位,旅游也是如此,旅游只有具有了文化的內涵才有品位,才有吸引力。每開設一條景區的旅游線路就要思考景點的設置,這些景區中設置那些景點,每一景點內在的文化元素是什么,確立什么標志,帶給游客什么,要從獨特上考慮游客從市內市外其他景區的景點中難以得到,做到品位要絕。要提升旅游的品位度,還需在深度整合上下功夫,特別是要用好各景點中的文化形態,將其整合到旅游景點中提升南岸旅游的品位度。如:森林景區要從重點打造休閑養生圣地上去考慮品味度。使游客來到景區后,不僅享受了大自然給予的空氣維生素的負氧離子,品嘗一些美食,而且還能感受這個景區中的所存的文化,或許是各類宗教文化或許是紅色文化等對人修身養性的諸多啟迪。如何讓游客獲得到一個風景區的這些品位,需要我們在深度上結合景區實際進行重點挖掘,并形成特色。
(二)加大對旅游項目的宣傳,擴大旅游的知名度
每一個景區景點都應有自己宣傳的亮點和向外展示自己的標志性建筑,通過各種手段和方式的宣傳,加深人們對所推出的旅游景區景點的吸引力。借鑒和學習一些旅游大省的經驗,從內涵上對其景區景點進行高品位的策劃包裝,將各個景區景點挖掘出的文化內涵,融入進各個旅游項目中,制作各大景區景點相關的宣傳資料,如畫冊、故事書、MTV片、旅游網站等,為旅游奠定人們相互傳遞的大環境。進行多渠道、多種形式的對外宣傳,使其推出的旅游景區在各類媒體上有聲有影。
(三)理順管理體制,整合各類旅游資源,增強旅游的舒適度
景區的舒適度是獲得游客好評的關鍵,而前提是成立具有較高權威的管理機構將其景區內的各類資源充分融合。要將美的帶給游客心靈的滋養的呈現給游客。如重慶南山要建成主城最大的中央山城公園,政府應充分認識大南山發展對整個重慶建設生態城市的重要意義,南山是我們重慶人的南山,重慶的南山,而不是南山的南山。因此,應對南山進行與生態環境相適應的開發,充分挖掘其中的旅游價值,從打造名山、名人、名食、名街上去規劃整個南山。應建立市級層面的大南山發展管理機構,有利于對景區內各景點單位的協調,減少景區內各單位管理上的矛盾糾紛。另外,自然景區就要實現季季都有花賞;江邊夜景,盡情體驗享受現代都市生活的無盡魅力;鄉村休閑能盡情享受農家泥土芬芳,在田園中徹底放松自己。在提升人文上要充分利用所挖掘的各景區景點的文化元素。盡快建設各景區便捷舒適的交通,增設公交旅游線路,或在景區核心區域內開增開旅游環保車接送游客,實現游客到景區不用自駕。加快景區適應旅游所需的住宿玩的相關配套,達到景區能留住人的要求。
(四)加大對旅游景區景點保護和改造的資金投入,增加景點的美譽度
以政府為主導同時廣泛吸收社會資金,對景區景點進行保護和改造。特別是原始的遺址古跡及宗教寺觀教堂,要按其原貌恢復。在景區內要對一些標志性建筑進行打造,彰顯景區特色,增加景區的文化內涵。要將景區內的各景點用所具有的文化內涵串起來,實現人們對高品質生活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