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蓮
摘要:基礎教育中,中小學教育存在嚴重的“脫節”問題,中學教育和小學教育存在著人為的“鴻溝”,中學與小學不能渾然一體而“各自為陣”。這既不能適應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要求,不利于實現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更不利于教師的教育教學和人才的培養造就。為此,中學與小學教育必須改變這種現狀,逐步實現銜接,使中小學教育體制順暢、過渡自然、運行高效。
關鍵詞:中小學教育銜接;方法與途徑;操作流程建議
縱觀教育現實,不難發現這樣一個弊端,即基礎教育中,中小學教育存在嚴重的“脫節”問題,中學教育和小學教育存在著人為的“鴻溝”,中學與小學不能渾然一體而“各自為陣”。這既不能適應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要求,不利于實現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更不利于教師的教育教學和人才的培養造就。為此,中學與小學教育必須改變這種現狀,逐步實現銜接,使中小學教育體制順暢、過渡自然、運行高效。因此,做好中小學教育的銜接工作尤為重要。
一、中小學教育銜接的方法與途徑
(一)德育銜接:重在品德培養
中小學階段要十分重視對學生進行道德品德教育,主要通過六個途徑展開:一是抓晨會和周會課,著重對學生進行禮儀、安全、紀律、衛生教育,發現學生有不良的苗頭或偶發事項出現,教師及時加以教育。學校每周進行檢查。二是抓思想品德或品德與生活課,師生進行生動形象的教學互動,通過一個個蘊含深意的故事,潛移默化地讓學生受到教育。三是抓各科教育,讓學生明確學習目的,端正學習態度,學會探索規律,探求知識,并把道德品德教育寓于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中。四是抓團隊活動,學生在學雷鋒送溫暖獻愛心、特色中隊、各種競賽等活動中進行道德品質的洗禮,讓自己擁有的各方面的素質發揮得淋漓盡致。五是師生談心,通過循循善誘的心理教育,讓學生丟棄不良習氣,走健康之路。六是與家長、社會的合作進行教育,通過《寫給家長的一封信》,或家訪,或參觀訪問等等,讓龐大的家庭和社會力量與教師共同雕琢出無瑕的美玉來。
(二)常規銜接:重在習慣養成
學校要求學生具有良好的學習習慣。我們說,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往往是使學生的學習如虎添翼。《新課程標準》也明確要求中小學階段學生要培養多種學習習慣。學習習慣包括預習、聽課、筆記、作業、復習、寫字閱讀等方面的內容。在平常的教育中,學生各種習慣的養成,是教師教育最重要的一環。因此,小學低年級著重培養學生會聽課、認真完成作業、寫字端正清楚等方面的習慣。中高年級及初中還要培養學生預習、復習、閱讀、記筆記的習慣。教師要在每堂課、每個活動過程中適時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學校要對學生的作業進行不定時的檢查,以提高作業質量。
(三)學科銜接:重在基礎技能
小學要重視學生的寫字教育、閱讀教育和作文教育,并積極將新課程理念付諸于課堂教學之中,培養學生的朗讀和理解能力;初中重點提倡課外閱讀和接力日記,讓更多的學生接受文化的熏陶,并學會觀察積累,提高寫作能力。數學學科要加強計算能力的訓練,在高年級數學教學中,教師注重正確認識常見的幾何圖形,借助教具、多媒體等進行形象的教學,突破學生空間思維的難點,建立形象思維的空間。除此以外,教師在教學中適當加入一些思討論題、開放題,努力培養學生解題的靈活性和思維的敏捷性。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不管是小學生,還是初一的新生,他們性格活躍,好說好動,有較強的好奇心和好勝心。根據學生的這一心理要求,教師要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喚醒他們的情感,發展他們的個性,鍛煉他們的意志,幫助他們朝最適合發揮自己才能的領域努力,使他們在這個領域里富于競爭力并獲得成功。在小學階段要培養學生良好的追根究底的習慣,他們就會去不斷地探索、鉆研,去提出并明白更多的問題;步入中學后,必能大有作為。
二、中小學教育銜接實際操作流程的建議
(一)培養高尚的道德品質是銜接教育的重中之重
從研究中我們認識到,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是教育的重心。培養哪些良好的道德品質,我們從對中學班主任的調查中歸納了四個方面:①加強思想教育,教育學生樹立奮斗目標,養成刻苦學習和持之以恒的習慣,激發學生的非智力因素;②加強集體主義教育,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團隊精神,增強集體榮譽感,形成互幫互學的良好學習氛圍;③加強禮儀教育,禮貌待人,遵守社會公德。④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勇于面對失敗和挫折,要有健康的心理,養成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因此,班級管理工作也是銜接教育中很重要的一環。
(二)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是銜接教育的根本保證
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學生的學習有重要的促進作用,有利于學生成績的提高。我們應該從著五個方面去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①自覺進行課前預習,課后復習;②獨立完成作業;③打好寫字基礎,做到字認認真真、規規矩矩地寫;④勤于思考,善于提問,課堂上要大膽發言;⑤在學習上要有你追我趕的競爭精神。習慣的培養要從低年級抓起。
(三)打好扎實的學科基礎是銜接教育的最好體現
學生一上初中,頓時感到學習任務加重,學習的科目多且內容也比較深。教師要消除學生的緊張心理狀態,通過利用學生對新知識新環境的好奇心理,在知識的學習上從學生感興趣的地方入手,確定好教材的起點和教學的切入點,深入淺出,提倡自主學習和互助學習相結合,切忌做成“夾生飯”。在各個不同的學段,教師對學生要有“可持續發展”意識,小學教育要考慮初中教育,初中教育也要考慮學生的高中學習,也就是建立起后續學習的能力。
總之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學生的成長很大一部分將依賴于教師的用心和努力,在教育這一塊綠油油芳草地,希望越來越多的教師都能抓好中小學教育,做好銜接與過渡工作,為學生今后的人生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