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娟
摘要:濕地是一種重要的土地資源,也是凈化環境的特殊生態系統,全球生態環境逐漸惡化,從而引發一系列環境問題,利用濕地修復生態環境成為人們關注的方向。濕地公園是一種有效的生態修復途徑,是濕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關鍵詞:濕地公園;生態修復理論;武漢灘涂濕地公園
一、濕地公園的生態修復理論
濕地公園的生態修復作用主要通過適當的生物工程技術增加環境容量,實現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是受損的生態系統進行自然恢復的過程,也是通過生態工程對受損的濕地進行修復和重建,濕地公園生態修復理論具體指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濕地公園區域地表基底的生態修復是生態系統的載體,穩定的地表基底保障了自然資產的發展演化;第二,通過修復區域水狀況改善水環境質量,控制水污染源頭達到生態系統的調節;第三,增加生物多樣性,對生物群進行恢復,提高植被和土壤覆蓋率,使濕地生態系統自我調節;第四,采納公眾的意見,充分考慮政策的合理性,恢復和重建濕地景觀,增加濕地公園的視覺享受,以達到人和環境的共生。
二、上海世博后灘濕地公園
上海世博后灘濕地公園位于黃浦江東岸和浦明路之間,原址是浦東鋼鐵廠和后灘船舶修理廠,濕地公園規劃著眼于濕地水質凈化、生態防洪功能,設計了空間層次豐富的溪谷景觀,為體現場地歷史沿革,后灘公園中的污水處理碼頭被整個保存下來,設計改造成為一個人性化的休閑平臺,兩岸是原生態濕地景觀和上海城市天際線。公園內原有江灘濕地被保留下來,不破壞原生態植物群落,濕地公園在生態系統方面以農作物生產、鳥類棲息、防洪防汛、水凈化構成自我調節的循環系統。在江灘的土壤基底上種植有江南一帶的四季農作物,春季看油菜花、夏季賞葵花、秋季稻花香、冬季翹搖飄,做到四季皆有景可觀,同時以梯田營造田園景象,賦予都市場地農業文明的鄉土情懷,強調了人扎根于土地的歷史脈絡。
總體來說,上海世博后灘濕地公園在設計上可借鑒之處很多,第一,文化遺存的保留,尊重了原始場地特征,保留場地內的歷史記憶,并進行再利用,是一種再生設計。第二,對于場地高差的處理,分段設計,對于場地受限部分的處理,即彈性設計,人行步道網格容量可控,并將其與自然景觀融合,產生行走的樂趣體驗。第三,通過巧妙地利用自然,發揮濕地的自我調節能力。
三、武漢現有濕地公園建設現狀與分析
武漢是國內建設國家級濕地公園最多的城市,東西湖濕地公園離中心城區最近,以水生植物為主,其水生植物種類相當豐富,植物群落有188種,鳥類有十多種;東湖濕地公園囊括在東湖景區內,以金桂、紅豆樹、白蠟等具有代表性的植物群落為主,園內生長了許多樹齡超過200年以上的古樹名木;江夏區濕地公園水資源豐富,土壤也十分肥沃,植物茂密,每年冬季吸引了130多種鳥類來此筑巢;后官湖濕地公園以水生植物群落和珍稀國家級鳥類為主,公園的建設實現了生物多樣性的生態修復目標;東西湖杜公湖國家濕地公園是東西湖區柏泉農場旅游區的一部分,有教湖和杜公湖兩個湖泊,吸引了大量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水鳥,杜公湖濕地公園規劃方向是集合生態修復、觀光旅游、雨水調蓄、科普展示和民俗文化展示等于一體。藏龍島國家濕地公園以湖泊為主,省級保護動物、鳥類及水生植物較多。
當前城市濕地公園的建設主要有幾個問題,第一,同質化問題。根據相關政策要求建設,導致公園在布局上較為雷同。第二,人工痕跡較重。人工水景缺少野趣,裝飾設施過多,缺少生態功能。第三,文化的缺失。不同的濕地公園應有自己的文化,如果套用一個模式,則風格雷同。
四、長江主軸——武漢灘涂濕地公園
武漢長江主軸在布局上以優化長江水質為目的,重點對長江沿岸周邊環境進行治理,通過多個河口濕地公園進行水過濾,其中就包括東荊河、漢江等河口濕地公園,提升景觀工程則把跨江橋梁作為重點景觀,通過量化沿線橋梁,提升橋身夜景效果。在空間上延展兩岸江灘公園,以碼頭和灘涂、江灘公園構成生態景觀,通過藝術設計美化生硬的駁岸,修復灘涂濕地土壤基底,廣種濕地植物,提高生態物種多樣性,形成物種繁茂的生態灘涂。
兩岸江灘公園的延展,生態灘地的建設,主軸內地面滲水改造,推動海綿城市建設,結合長江主軸沿線,漢陽古城、武昌古城等文化資源,建設以主軸為核心的景觀構架,包括左岸城市天際線的設計,形成二七濱江,漢正街低、中、高層建筑群背景,右岸形成青山濱江、武昌濱江建筑群,使兩岸天際線高低錯落。另外,為了長江主軸兩岸沿線建筑景觀風格的統一和整體性,統一設計兩岸建筑立面,體現武漢地域特色,在改造時以新建建筑向老建筑看齊的原則,保持漢口老城風貌,漢正街片區歷史風貌,使兩岸城市風貌形成時尚、大氣、明亮的現代城市印象。結合生態要求對駁岸分段處理,對灘涂濕地公園進行升級,聯通空間上的斷點,構成完整連續的兩岸景觀空間。結合長江左岸灘寬廣,右岸灘狹窄的特點,主軸沿線景觀節點的建設以文化藝術、公園步道、景觀平臺、碼頭主題為不同功能。
青山江灘公園也被納入青山濱江景觀的范圍,其設計改造遵循濕地修復理論,第一,對硬質駁岸進行藝術化處理,使其具有視覺美感,修復土壤基底,栽植繁茂的濕地植物,形成生態駁岸。第二,較少硬質道路,大面積覆草坡地,實踐海綿城市理論。第三,分段式景觀解決場地高差問題,青山江灘公園改造后以大面積草坪取代硬化道路,草坡坡度很小,人們可以很輕松地拾級而上,欣賞長江美景。第四,工業文化遺存。青山工業遺跡景觀區勾起人們對鋼城的回憶。
五、結語
城市濕地公園設計是生命系統的景觀,它以濕地生態、工業文明遺存、現代城市風貌,承載了當地歷史,展望了人類的未來,是以較低的后期管理成本,高效益景觀為基礎的美學實踐。展現了把生態效益、文化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相結合才是成功的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1]王玉林.武漢綜合公園中濕地景觀營造研究[J].華中農業大學,2013,15(3):25-30.
[2]鐘琪.城市濕地公園色彩規劃設計研究[J].四川農業大學,2013,20(3):4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