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亞輝
摘要: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了《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獨立進行環境監管和行政執法。”當前,我國生態環境監管執法體制中存在著許多不足,無法適應加強環境保護、建設生態文明的需要。本文旨在探究改革現行生態環境監管執法體系,提出新方案。
關鍵詞:環境監控執法體制;改革;方案
2007年發布的《中國環境績效評估》報告指出:我國環境損失占當年GDP的8%至13%,持平甚至超過我國GDP增長速度[1]。傳統的拼消耗、拼資源、拼能源、外延型、粗放式增長模式,造成了廢水、廢氣、廢渣、PM2.5對生態環境的嚴重污染,已經威脅到我國可持續發展的后勁與社會的和諧穩定。而我國生態環境監管執法體制的建設又趕不上環境污染、生態惡化的速度,存在著執法最高主體缺位與多主體分散執法、執法難、執法力度不到位的問題。因此,國家生態環境監管執法體制的改革勢在必行。
一、當前生態環境監管執法體制的弊端
(一)執法最高主體缺位與多頭執法平行
由于缺乏環境保護立法經驗,加之長期以來忽視相關立法建設,當前環境監管政出多門,超過20個行政主管部門都有權進行專項環境監督管理,這就極大地分割了環境監管執法的權限[2]。加之制度設計不合理,造成了生態環境監管的碎片化,環境保護與資源保護、生態監管不能統一,生態保護與污染防治不能協調,生態保護與環境保護互相隔離,這就造成了全面執法的最高主體缺位,卻同時存在著多頭執法,無法形成聯合執法、共同執法的力量;沒有“長牙齒”的監督機制,環境保護部門難以真正監督地方政府。
(二)地方政府對抗生態環境監管執法
1992年以來,我國奉行以GDP為綱,各級地方政府也獲得了相當大的自主權,為追求政績,各地領導都不學習引入國外環境保護的先進觀念,都在一窩蜂地盲目追求經濟發展的高速度,盲目招商建廠,盲目大辦特辦“開發區”,只顧就業數字,只顧當地產值,不顧對環境的污染破壞,不惜糟蹋青山綠水。各級地方政府對生態環境監管執法存在著普遍的抵觸情緒,且他們直接控制地方環保部門的人事任免、財政撥款、物力劃撥,形成了地方環保部門沒有執法權威的尷尬局面[3]。
(三)生態環境監管執法體系內部資源配置不合理
在中央三令五申加強頂層設計的督導下,國家層級的生態環境監管執法部門得到了有效建設,執法手段先進、執法裝備充足、執法能力強。然而,我國環境污染卻往往發生在各地方各基層,越往下越嚴重,離北京越遠越嚴重。加之地方政府的消極不作為、不重視,造成了省-市-縣,越往下生態環境監管執法部門人手越少、素質越低、設備越差、技術越次的情勢。資源配置的不合理,極大的削弱了地方層面上生態環境監管執法的力度。
(四)地方環境監管部門財力無保障
地方環境執法機構在地方領導眼中姥姥不疼,舅舅不愛,缺乏地方財政撥款。有些環境監管單位甚至利欲熏心,勾結高污染企業,與污染大戶形成了“互生關系”,依賴高額罰款、高額排污費維持本單位人員工資,這就不僅不能治理環境污染,反而延續、加劇了環境污染。
二、建立獨立生態環境監管執法體系的方案
我國十二五發展規劃明確規定要實行綠色發展,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建設美國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為了貫徹黨的路線,改革現行生態環境監管執法體制,有必要加強法律權威,確立執法主體,形成統一的自上而下的環境監管執法體系。
(一)加強生態環境監管執法建設
2014年,我國已經修訂了《環境保護法》。但在實際執行中,還存在著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現象。因此,有必要加強生態環境監管執法建設,夯實法律基礎,樹立法律權威,明確賦予環保部門獨立開展生態環境監管執法的權力,形成《環境保護法》的執法最高主體。
(二)改變多頭執法的局面
以生態環境部為中心,改變多頭執法的局面,將原來分散在發改委、工信部、公安部、監察部、國土資源部、交通運輸部、氣象、能源等二十多部手上的環境保護監督管理權力集中上來,由環境部統一掌控,環境污染、資源保護、生態保護一起抓,形成執法合力。根據國外的先進經驗,環境保護是一個職能上不斷獨立,范圍上不斷擴大,內容上不斷豐富,權責上不斷整合的動態發展過程。西方發達國家的環保部門,具有獨立的管理權、執法權、監督權,在范圍上涵蓋環境、資源、魚業、農業、林業、國家公園、核電、污水治理、水利、房地產市場、能源等多方面,統一管控整個國家的生態建設,這是值得我們學習借鑒的。
(三)全面落實環境監管執法體制財政上的獨立性
沒有人事、財政上的獨立就談不上真正的執法獨立,所以必須堅決排除地方政府對環保執法的干擾,堅決切斷地方政府對地方環保部門人、財、物方面的控制,讓地方環保部門獨立出來,直接對環境部負責,由環境部而不是地方政府負責各環保單位的財政經費,實現環境監管執法體制財政上的全面獨立性。在此基礎上,堅決斬斷環保部門與污染大戶的利益鏈,堅決制止環保部門靠排污費、靠罰款吃飯,嚴罰內部的害群之馬,切實加強全國各地方環境監管與執法。
(四)加強生態環境監管執法體系的能力建設
改變當前環境生態環境監管執法體系內部“頭重腳輕”的資源配置局面,針對北上廣一線地區污染重、二三線地區污染加速的實際情況,充實各級單位執法裝備,提高執法技術水平,提高執法隊伍人員素質,實現生態環境監管執法的信息化、科學化、網絡化,全面強化生態環境監管執法能力。
(五)加強各部門對環境部的協調配合
當前我國重特大環境污染事件,往往是由于多方面因素造成的。為切實加強生態環境監管執法,有必要形成聯合執法的局面。一旦環境部發現企業重特大污染,便立即向公安、工商、電力、水利、銀行等部門發出命令,停止貸款,停止供水、停止供電。
三、結語
習近平同志指出:“綠水青山才是金山銀山。”只有改革生態環境執法體制,形成獨立、全面的生態環境執法體系,才能把生態環境保護擺在更突出的位置,推動美麗中國的建設。
參考文獻:
[1]王金南,秦昌波,蘇潔瓊,葛察忠.獨立統一的生態環境監測評估體制改革方案研究[J].中國環境管理,2016,8(01):34-37.
[2]常紀文.新常態下我國生態環保監管體制改革的問題與建議——國際借鑒與國內創新[J].中國環境管理,2015,7(05):15-23.
[3]陸暢.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中的政府職能與責任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