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諾雪
摘要:社會治理主體不斷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是新時期社會治理中的突出特征。基層黨組織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發揮著引領的作用,要想更好地發揮其作用就必須在基層黨建上進行創新。本文從角色定位、治理方式以及領導體制三個方面對于基層黨建的創新進行了論述。
關鍵詞:社會治理;基層黨建;工作創新
社會治理需要政府和各種社會主體的共同參與,它是自上而下的政府管理與自下而上的社會參與之間的有機結合。社會治理所涉及到的參與主體是多元化的,在各個主體達成共識的基礎上實現對于社會公共生活以及公共事務的共同管理。社會治理的好處在于使社會在充滿活力的同時還能夠保持和諧有序,在最大的限度上滿足人民群眾的利益訴求。它可以拓寬公民的社會事務參與渠道,促進社會的發展,是以一種先進的治國理政的理念。同時社會治理又離不開黨的領導,因此在新的形勢下如何對于基層黨建工作進行創新,以使其能夠更好地與社會治理相結合,引領社會治理的方向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課題。
一、角色定位上進行創新
在社會治理的背景之下,進行基層黨組織建設的工作首先要面對的就是基層黨組織的角色定位的問題。建設服務型黨組織,做群眾工作,為群眾服務是十八大對于黨組織在社會治理背景下的定位。這樣的定位把服務功能作為基層黨組織建設的重點,通過強化服務使基層黨組織和社會之間形成良性的互動局面,使基層黨組織能夠更好地在社會治理當中發揮效用。在角色定位上之所以要建立服務型基層黨組織,原因如下:
一是由中國的社會發展現狀決定的。中國社會的深刻變化要求基層黨組織要扎根于、作用于以回歸于社會。只有如此,基層黨組織才能更好地帶動和引領基層社會的治理。只有充分挖掘其內在的社會功能,才能更好地服務和領導社會,引領社會治理。
二是服務是聯結基層社會和基層黨組織之間的紐帶。建立服務型基層黨組織,才能使其真正地融入社會,更好地凝聚人心。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威信的積累必須依靠黨組織不斷地提高自身的服務能力,通過不斷提高其服務能力,推進服務型黨組織的建設才能不斷地滿足基層社會越來越多樣化的利益需求。從而使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影響不斷擴大,鞏固其在基層社會中的執政根基。
三是通過服務實現基層黨組織對于民生改善、經濟發展以及社會治理的領導,這是黨的領導力以及凝聚力的具體體現。通過具體的服務,人民群眾可以切身地感受到基層黨組織在基層社會當中的存在和巨大作用,從而愿意擁護黨的領導,支持黨的工作,團結在黨的周圍。進而實現基層黨組織在基層社會對于社會治理的引領作用。
建設服務型基層黨組織要求樹立服務意識,提高服務水平以及加強服務功能。把服務作為切入點,在基層社會和基層黨組織之間構建起互動的渠道,為基層黨組織引領階層社會自理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在治理方式上進行創新
治理實質上是一種合作,是基于公共利益、市場原則以及認同的一種合作,它是一種上下互動的管理。協商、合作、確立認同、伙伴關系以及共同的目標是公共事務管理的有效方式。基層黨組要想更好地引領基層社會治理,除了要在角色定位上做出改變以外,還應該在治理方式上進行創新。
(一)確立民主協商的治理方式
民主協商、協同以及合作是社會治理的重要特點,各類社會治理主體在管理社會公共事務的過程中經過溝通、對話和討論,并在此基礎上形成共識,使得矛盾得到了化解,共同的利益得到維護。因此,在引領基層社會治理的過程中,如果不同的社會治理主體間擁有不同的利益訴求,出現利益的糾紛,基層黨組織應該改變過去通過權威命令來解決問題的方式。而應該發揮民主協商的作用,通過積極的溝通,有效的對話來解決矛盾和沖突。有效地協調基層黨組織和其他的治理主體之間的關系,已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通過改變治理方式,使基層黨組織和其他社會治理主體之間的認同感得到增強,使基層黨組織在基層社會中的政治威信得到鞏固和提高。
(二)使治理方式符合依法治國的要求
依法治國是新時期對于黨治國理政的重要要求,基層黨組織在引領基層社會治理的過程中也應該遵循依法治國的要求,以憲法和法律為準繩,推進社會治理的法制化進程。一方面,基層黨組織應該充分發揮憲法和法律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作用,使得各社會治理主體的法制意識不斷增強,不斷培養其法治思維,提高其依法治理的能力。使其善于運用法治方式來解決問題,善于運用法治思維來思考問題。另一方面,基層黨組織在社會治理中要充分發揮其引領法制化的作用,積極進行普法宣傳和教育,在基層社會治理中不斷培育法治精神,在使自身的行為符合憲法和法律的要求的同時,敦促各治理主體以法律為準繩進行自我管理和約束,推進基層社會治理的法制化進程。
三、領導體制上進行創新
在單一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基層黨組織具有高度的政治控制能力,由此形成了一種行政化的領導體制。基層黨組織在處于領導核心的地位,權力高度集中,可以通過行政命令來調節社會利益關系,具有強大的利益整合及協調能力。但是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市場經濟體制日益完善,政企分開和政經分開一是大勢所趨。基層黨組織和行政權力被分開,一些沒有行政權力依托的基層黨組織不斷涌向,并且數量還在持續增加,這些黨組織已經沒有辦法再單純地依靠行政資源來開展社會治理的工作。同時,基層社會治理主體多元化的趨勢也越來越明顯,這些主體的自主性較大,利益訴求的表達多樣化。這些社會治理主體的出現使基層黨組織通過行政命令來協調和整合利益的能力受到了極大的削弱,增大了其引領和帶動社會治理的難度。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基層黨組織的領導體制就必須進行創新,使其符合新的社會治理形式的要求。
不同于傳統的單向垂直的基層黨組織領導體制,新型的領導體制必須是各司其職、職權分明、形成合力以及互相聯動的,是一種多向的網絡型領導體制。在這種領導體制之下,基層社會的利益整合和協調更多地依靠各種協商機制來發揮作用。這就要求基層黨組織具備構建共同的利益目標和組織協調的能力,要求基層黨組織能夠更好地代表社會的共同利益,從而使新的領導體制的吸納、協調和整合能力的到有效的提升,更好地引領和推進社會治理。
總之,在新的社會形式下,基層黨組織要實現自身在社會治理中的引領作用就必須在基層黨建工作中進行必要的創新,以使其能夠更好地代表社會的共同利益,領導社會治理。
參考文獻:
[1]武三中;基層社會治理視角中的基層黨建問題研究[J];探求;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