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宇軒 于永會
摘要: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正在日益加快,競爭越來越強烈,人際關系也變得越來越復雜,人們的心理問題也日益凸顯出來,特別是高校貧困生的心理問題更加突出。高校大學生出現的“雙貧困”現象既有社會原因也有個人的原因,為了改變這一現象,學校、教師以及學生個人都應采取積極的措施來消除心理貧困。
關鍵詞:高校貧困生;心理工作;矛盾心理
一、高校貧困生“心理貧困”的表現
(一)自卑與自尊的矛盾心理
自卑是一種因過多地自我否定而產生的自慚形穢的情緒體驗。貧困生迫于家庭經濟的窘迫,需要尋找打工機會,努力掙錢,來支付學校的費用和個人的基本生活費。貧困生作為一個自我意識已經成熟的個體,他們有強烈的自尊要求,因為貧困而自卑,然而又很小心地維護著自己的尊嚴,害怕被人知道自己的貧困而受到歧視。這些貧困生為了掙錢處理好工作和學習的關系,有時成為廉價勞動力還要受到人格上的侮辱。這一切無疑會成為他們心理沉重的負擔。
(二)緊張與逃避心理
一些貧困生面對經濟拮據、生活困難的現實,他們常常感到自己無能為力,從而喪失挑戰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從而在心理上采取了逃避的方式,不與同學交流,不參加集體活動,這樣給人造成了孤僻不和群的印象。貧困生通常將自己緊緊的封閉起來,即使參與集體活動,也會在集體交往中經常表現出害羞、害怕、拘束、緊張的現象,由于這些心理問題,使貧困生在人際交往和群體活動中存在著不同程度的難或很難與群體中其他成員溝通、交往、合作。
(三)憂慮與挫折心理
貧困生幾乎都是來自貧困家庭的學生,這種貧困家庭的屬性會給他們的生活帶來過多的壓力。由于家庭經濟拮據,無法給貧困生提供生活費用或者只能提供部分生活費用,所以大多數的貧困生無論做什么事情都要考慮自身的經濟因素。經濟上的壓力迫使學生在校期間做各種各樣的兼職,兼職的時間占用了一部分的學習時間,貧困生又有了學習上的壓力,久而久之,貧困生就會產生憂慮、焦躁的心理。
二、高校貧困生出現“心理貧困”現象的成因
(一)社會原因
教育體制改革,學費越來越多,生活費越來越高,公寓費也在增長。盡管不同學校、不同專業的收費標準不一樣,但是培養一個大學生每年平均費用為1萬元甚至還要多。一般家庭很難支付,貧困家庭就更承擔不起,從而導致高校貧困生人數不斷增多。貧困大學生可以說是我國高校普遍存在的一個特殊群體。在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下,出現了一些如享樂主義、拜金主義、人際關系冷漠、勢利和虛偽等不良的社會風氣。高校大學生中追求高消費的攀比風、戀愛風給貧困大學生帶來了沉重的心理負擔,從而造成“心理貧困”。
(二)學校的原因
貧困大學生在進入學校后來到了新的群體之中,不僅要與教師和同學發生各種交往關系,同時也要經受自身的心理變化。一般來說,貧困大學生在進如學校后,由于經濟上的貧困,使他在與人交往中處于被動的狀態,時間長了,就會引起一系列的心理問題。學校教育重視學生的學習成績和社會實踐能力的培養,很少重視學生的心理素質的培養,尤其是對貧困生的心理問題更是缺少必要的關注。學校很少開展心理咨詢課,還有心理輔導課,對學生的心理問題沒有給予正確地引導和調節。
(三)家庭的原因
家庭貧困是產生貧困大學生“心理貧困”的直接原因。高校多數的貧困生來自“老、少、邊、山、窮”地區。同時,近幾年,城市貧困家庭尤其是下崗職工家庭數量日趨加大。與此同時,社會貧富差距現象也體現在校園里。貧困生多數來自于農村家庭和普通城鎮的家庭,這些家庭不能在短時間內靠耕地勞作和簡單的勞動脫貧致富,因此也就不能在短期內徹底解決經濟貧困問題。
(四)個體的原因
其一是一些貧困生自立程度較低,技能較差,使靠自力解決部分學費和生活費難以實現。由于校園 “打工”崗位不足,勤工助學渠道一直不很暢通,給貧困生的自立行為帶來阻礙。其二是還有一些貧困生學習成績不好,不能很好地處理學習和打工的關系,影響了其克服貧困的機會。其三是少數貧困生不合理的生活方式加劇了其貧困的程度。貧困生大多生活儉樸,但是也有少數人禁不起物質、金錢等的誘惑,迷失了生活的方向。
三、改善高校貧困生心理貧困的措施
(一)社會、黨和政府高度重視“貧困生現象”
要制定一系列措施,如籌措資金、劃撥專款、提供勤工儉學崗位、鼓勵社會捐贈等多種渠道,力爭探索建立以“獎、貸、助、補、減、免”為主體的資助體系。與此同時,社會要注意對貧困生資助的方式方法,避免給貧困生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要引導這些貧困生正確認識和對待社會捐助,明白資助是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礎上的行動,而不是施舍和憐憫,這樣才能將社會的幫助轉化為經濟貧困生奮發進取的精神動力。社會愛心幫助真正的意義也就是幫助貧困學生解決經濟上的困難,同時幫助他們樹立起生活信心和勇氣。
(二)高校要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的人際環境
高校除了有教書育人的任務,還要注意培養學生健康的人格和心理素養。高校可以組織學生參加各種課外活動,如聯誼賽、文藝晚會、各種比賽等,通過開展這些活動,營造一個相互尊重、和諧、平等的校園環境,讓貧困生把貧困之外的閃光點展示出來,從而增強貧困生的自信心,讓他們以一種積極向上的態度對待學習和生活,把自己融入到班級集體中去。
(三)高校輔導員要做好貧困生的心理工作
思想政治輔導員是高校的一支特殊的隊伍,是學生思想、學習和生活等方面的指導老師,做好高校貧困生的思想工作,是高校輔導員做好學生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高校思想政治輔導員在做學生工作中要注重方式與手段的有機結合,以健康的心態面對貧困生的管理和心理輔導工作,更突出與時俱進的時代感,言語循之、行為蹈之,以發自肺腑的真情實感關心愛護貧困生,以積極進取的精神狀態影響貧困生。
(四)學生個人要正確定位,增強自助能力
貧困生要正確認識自己,要善于接受客觀現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和長處,貧困生雖然家庭條件不如別人好,但也具有其他人所沒有的資源和特點。貧困生不能因為經濟的弱勢就否定個人其他方面的優點。貧困生在認識自我的過程中,不要輕易給自己貼標簽,要正確地認識自己,給自己一個合理的定位。貧困生正確地給自己定位,也就獲得了自信。貧困大學生是步入知識殿堂的佼佼者,是父輩的驕傲,應該有自信心,消除自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