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鳳章
摘要:打擊樂在戲曲表演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戲曲打擊樂在預示劇情發展、調整表演節奏、配合演員動作等多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打擊樂;戲曲;藝術
打擊樂的歷史可以說是非常久遠。在戲曲伴奏的歷史長河中,打擊樂已經逐步形成了一整套的表演理論體系。在其發展過程中,還形成了不少的技法。對打擊樂在表演藝術中的藝術功能展開全方位分析,才可以將之加強,更為全面地展現打擊樂的功能。借助打、擊樂器的發音方式進行表演的都是打擊樂。很早之前,我國已經有了打擊樂的存在,不過很多在歷史的流傳中已經消失。到了近代,我國音樂界對打擊樂器做了更加細致的分類,讓我國打擊樂的發展有了更加多樣的變化。打擊樂依照打法的區別,可總結出四種 :其一,以“倉七”沖頭型為主,其變化樣式包含沖頭、導板頭、帽兒頭、五擊頭、四擊頭、住頭、歸位、串子、長尖、緊錘、九錘半、搜場等;其二,以“倉七臺七”長錘型為主,其變化樣式包括快、慢長錘、一錘鑼、搖板長錘(鳳點頭)等;其三,以“倉臺七臺”閃錘型為主,其變化形式包括閃錘、滾頭子、紐絲等;其四,以“倉臺臺七臺”抽頭型為主,其變化形式包括抽頭、馬腿兒、鳳點頭、收頭、奪頭等。別的鑼鼓點的擊打也主要以上面四個節奏的組合形式。雖然在國內傳統戲曲認知中,打擊樂一般都會被認為是等級不夠的樂器,但這并不能干擾打擊樂在戲曲表演中藝術功能的發揮。在新的歷史階段,我們應該加大對打擊樂在戲曲表演中藝術功能的發揮,讓其為戲曲表演感染力的提升提供幫助。本文從以下幾點分析戲曲打擊樂的藝術功能。
首先,戲曲打擊樂預示著的劇情發展。沒有看見演員出場,卻先聽到雄渾、高昂、帥脆的鑼鼓。鑼鼓聲的出現,對即將出場的演員的性格和身份都有一定預示作用,可以為接下來的劇情表演做好鋪墊。在演員登場之前,響亮而強勁有力的鑼鼓聲,能夠讓演員的表演節奏得以強化。在演員動作的配合之下,打擊樂的聲響就會讓演員的動作表現得更為到位,繼而轉化為演員的形象和其自身。從審美的層面看,它還具備給演員登臺營造氣勢,調動觀眾戲曲愛好的懸念。演員的每一次出場,都會有打擊樂的鋪墊,開始興起板頭,演員在優美的板頭音樂的伴奏之下,就會根據打擊樂確定的節奏,一句接著一句進行表演。這個段落演唱完之后,下一個打擊樂的板頭又已經起好。上場、下場、演唱、表演,一切都和打擊樂脫離不了關系。事實證明,打擊樂成為戲曲表演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最有力的“先行官”。
其次,戲曲打擊樂能夠調整表演節奏。戲曲表演和別的藝術不同之處就是由打擊樂控制著演員在舞臺表演上的整體節奏。在戲曲表演中,念白有“調”,動作有“式”,鑼鼓有“經”,演唱有不同的曲牌,還有各自的樣式。武打還有各樣的套式,無論是唱念做打,還是音樂伴奏,都有各自的章程,這就是所謂的“程式”,在唱腔之中,此種情況也不例外。每一次唱腔的起腔,前頭都有打擊樂作為板頭,演員再開始演唱。這就是說,打擊樂開一個什么樣的板頭,演員在舞臺上就會演唱什么樣的唱腔,以什么樣的節奏進行表演。在表演過程中,打擊樂也能通過鑼鼓點的擊打來調整演唱的節奏。換句話說,演員的表演是在打擊樂的伴奏和指導下完成的。有時候依據劇情變動的需要,“一板一鼓”就能伴奏整段唱腔甚至一段戲的節奏及情感。
最后,戲曲打擊樂能夠配合演員動作。戲曲舞臺上“念、做、打”講究一定程式,必須要有一定的規律。如 : 出場念“對”,歸位說“詩”,一舉一動“起霸、走鞭、趟馬”,每個動作有一定的章程。與之相同,戲曲打擊樂也有自己的套路,有整套的鑼鼓點,讓演員為表演服務。戲曲打擊樂中的鑼鼓點,和演員的表演程式也是配套存在的。兩者相互配合,對演員表演的藝術特色存在重大影響。它屬于表演節奏的支柱和靈魂,不管是舞臺表演,還是下場動作,每一個動作都是在恰當的鑼鼓點擊打的配合下完成的。它能借助音色、音量、節奏、鑼鼓點的改變來調整戲劇矛盾糾紛,塑造人物個性、營造舞臺氛圍,與舞蹈、武打等舞臺表演組合為一個整體。要不然,演員在舞臺之上就會無法繼續表演,或者難以得到好的表演效果。只有熟練運用戲曲表演程式,掐準打擊樂的鑼鼓點,演員的舞臺表現才可以隨心所欲,實現藝術表演的目的。同樣,只有更加精細地了解戲曲表演程式,摸清打擊樂鑼鼓點擊打的規律,與打擊樂人員親密配合,才可以更好地、嚴絲合縫地為戲曲表演服務。
參考文獻:
[1]許金龍.論戲曲打擊樂的傳承與創新[J].赤子(上中旬),2015(20).
[2]岳忠允.試論打擊樂在戲曲中的作用[J].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3(02).
[3]肖海默.探討戲曲打擊樂的發展創新與美學追求[J].黃河之聲,2014(04).
[4]梁永剛.京劇打擊樂的地位及其魅力[J].戲劇之家,2017(20).
[5]劉洪峰.談戲曲打擊樂中鼓的組成與應用[J].戲劇之家,20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