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江,陶 磊,2
(1.北京工業大學 經濟與管理學院,北京 100124;2.中國工商銀行北京分行,北京 100031)
過去十年間,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2006)的提出,強調要大力發展主要面向生產者的服務業,到《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指導意見》(國發〔2014〕26號)再次強調指出生產性服務業的全球產業競爭戰略制高點地位。在“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如何優化生產性服務貿易結構、提升中國生產性服務貿易競爭力,成為我國學者日益關注的問題。
針對加快中國生產性服務貿易結構發展以及提高其競爭力的問題。王瑞(2011)[1]提出應制定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和生產性服務貿易政策、加快城市化重點服務業布局、進行服務業制度創新和業務創新等三項對策,從而加快產業結構升級,構建服務型經濟。舒燕和林龍新(2011)[2]提出物質資本積累和技術進步對中國服務貿易結構有一定的促進作用,資本積累是推動中國服務貿易結構升級的主要原因。Tochkov(2015)[3]對比分析了中、美、印三國服務貿易競爭力水平發現:美國在傳統的運輸貿易領域競爭力強,而中國和印度在以計算機和信息服務為代表的服務貿易領域具有競爭力。Guerrieri和Meliciani(2005)[4]探討一國如何成為專業從事特定生產性服務發現,制造業結構影響生產性服務業競爭力水平,知識密集型產業是生產性服務業的主要用戶,大力發展該產業,有助于國家生產性服務業競爭力的提升。以上研究為本文進一步深入探析“一帶一路”下,如何進行中國生產性服務貿易結構優化以及增加競爭力提供了一定的參考借鑒基礎。
2005—2014年間,中國生產性服務貿易進出口額平均占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的50%以上(見表1),其中2009年、2012年、2014年生產性服務貿易占比有所下降,同期服務貿易總進出口額也出現了一定程度的下降,說明生產性服務貿易能夠對服務貿易發展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將會對中國服務業的發展及中國產業轉型帶來促進作用。

表1 2005—2014年中國生產性服務貿易進出口占服務貿易進出口比重 (單位:%)
具體分析生產性服務貿易各行業不難發現,運輸服務、其他商務服務、保險服務占比呈現下降趨勢,但其中運輸服務、其他商務服務仍占據生產性服務貿易70%以上的比例,而運輸服務更是占據了50%左右的份額。金融服務、計算機及信息服務穩中有升,其中金融服務2005—2014年間年平均增長速度達42.78%,增速顯著。反觀通信服務、專有權利使用和特許費服務占比較低且發展速度緩慢,市場競爭力不足,未來發展態勢也趨于平穩,可見這是中國生產性服務貿易中的短板所在,中國急需提高在該領域的技術投入與研發力度,優化中國生產性服務貿易結構。
(1)服務貿易技術含量指數(STC)
服務貿易技術含量指數可以測度各類生產性服務貿易的技術含量。公式為:

其中,seij為權重,體現了i國j項服務貿易的出口占比,即:

xij為i國j項服務貿易的出口額;Yi表示該國人均收入,本文以各國人均GDP取代人均收入作為計算依據。
(2)服務貿易技術結構優化水平指數(ESTC)
ESTC既能體現一國服務貿易的技術結構在特定時間內的變化趨勢,又能夠對各國服務貿易技術水平進行相互對比,從而從不同角度研究一國服務貿易技術水平發展趨勢。計算公式如下:

其中,seij為j項服務或服務產品在世界該類總出口中所占的份額。ESTC數值越大,該國服務貿易技術結構越具有競爭力。
雖然中國生產性服務貿易規模不斷擴大,但需要注意到技術結構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貿易競爭力的高低。由表2可知,2005年中國生產性服務貿易技術結構得到顯著提升,生產性服務貿易進出口結構有所優化。此后的幾年中,生產性技術水平得到了顯著的提升。到2013年中國生產性服務貿易整體水平獲得了極大的提升,平均增長率達到28.7%。結合表1不難發現,中國生產性服務貿易技術結構分布卻并沒有隨之發生改變,雖然運輸服務業占比在不斷下降,但其始終占據著極高的份額。而技術含量較高的保險、金融、專有權利使用和特許費服務等雖然貿易進出口占比有所增長,但總體漲幅不大,發展較為緩慢。可見,中國生產性服務貿易技術結構依然存在短板,缺乏先進技術、自主知識產權。鑒于中國生產性服務貿易結構存在的不足,為明確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生產性服務貿易的差距,尋找中國生產性服務貿易發展機遇,借鑒具有較高服務貿易技術水平國家的經驗,從而更好的促進中國生產性服務貿易技術結構的優化升級,下文將對比分析“一帶一路”沿線服務貿易領先國家與中國生產性服務貿易競爭力上的差異。

表2 2004—2013年中國生產性服務出口技術結構優化指數
“一帶一路”戰略覆蓋了東南亞、西亞、中亞、非洲以及歐洲部分國家,涉及國家廣泛。本文根據《中國服務貿易統計2015》為選取依據,確定選取“一帶一路”沿線服務貿易進出口排名除去中國后,前5的國家(如表3所示,德國、日本、印度、意大利、韓國)作為生產性服務貿易競爭力的對比分析對象;下文選取2008—2013年間數據進行實證分析。

表3 2014年“一帶一路”主要國家(地區)服務貿易占比
(1)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RCA)
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是指一個國家某種產品出口占其出口總額比例與世界貿易中該種產品出口占世界出口總額之比,是衡量一個國家某行業在國際中的競爭力的重要指標。公式為:

其中,Xij和∑Xij分別表示i國j產品的出口份額和i國所有產品的出口份額,Xwj和∑Xwj分別表示世界j產品的出口額和世界所有產品的出口額。RCA大于1則證明該國在某產品有比較優勢,且越大顯示性比較優勢越強;RCA小于1則說明該國某產品缺乏顯示性比較優勢,數值越小比較劣勢越凸顯。
(2)貿易競爭優勢指數(TC)
貿易競爭優勢指數反映了一國進出口方面的貿易競爭力,是分析行業結構競爭力的工具。其計算公式如下:

其中Xij和Mij分別代表i國j種產品的出口額和進口額大小。TC的值處于-1和1之間,越接近1則競爭力越強。當TC=0時,表明該產品的貿易競爭力與國際平均水平相似。
(1)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RCA)
從表4各國生產性服務貿易RCA可得,①運輸服務貿易顯示性比較優勢較為明顯的排序依次為韓國、日本、德國、中國,其中只有韓國和日本RCA值大于1,可以說明這些國家運輸服務貿易出口占其服務貿易出口總值的份額遠大于世界貿易中運輸服務貿易出口占世界出口份額的比率國運輸服務貿易RCA值最低為0.78,最高為1.04,呈現穩定發展態勢,表明中國的運輸服務貿易競爭力逐漸增強,但同樣值得關注的是中國運輸服務貿易顯示性比較優勢明顯低于韓國等國家,隨著“互聯網+物流業”的發展逐步興起,該部門優勢將會得到較大的發展。②通信服務貿易RCA指數顯示德國、意大利該項指數在1.5到2.5之間,證明該國具有較強的貿易競爭力,且出口額超出世界平均出口水平,其余幾個國家則逐年呈現小幅增長態勢,但基本都小于1,不具有競爭力。③意大利一度在保險服務領域的顯示性比較優勢較為明顯,其中在2008年達到峰值1.3,但此后呈下降趨勢。韓國、日本該部門指數較低,不具有競爭優勢。中國保險服務貿易不斷進步,顯示性比較優勢逐年增長,縮小了與德國、意大利的差距。④除中國和韓國金融服務不具有顯示性比較優勢,其他幾個國家均呈現出顯示性比較優勢。2008金融危機,對中國金融行業造成巨大的沖擊,該項數值幾乎為零,劣勢較為凸顯,但隨著“十一五”、“十二五”兩個五年計劃的實施,中國金融服務產業結構獲得調整、金融市場化改革不斷深入、市場體系業獲得了逐步的完善,優勢緩慢得以提高。⑤通過計算機及信息服務RCA值不難看出,印度在這些國家中顯示性比較優勢極為明顯,其中在2012年達到了13.1遠超其他國家,說明在“一帶一路”國家中,印度在計算機及信息服務領域擁有絕對領先地位。日本、韓國在該領域發展速度緩慢,顯示性比較劣勢明顯,貿易競爭力弱。中國和德國年顯示性比較優勢發展趨勢相似,2013年RCA值均大于1,具有一定的優勢。⑥以日本、德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在專有權利使用和特許費服務領域明顯走在世界前沿,這是由于發達國家對此領域的關注較早,科技發展水平高,在早期便積累了一定的優勢。而其他國家在此領域的發展起步較晚,對于知識產權保護意識薄弱,不具有顯示性比較優勢。中國在該項不具有任何優勢,隨著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實施,我國應借此機遇加大自主知識產權貿易的保護意識。⑦其他商務服務包含內容廣泛,具體涉及專業和技術服務、研究和開發、建筑、工程和其他技術服務等行業,德國、中國、日本、意大利在這些行業貿易競爭力較為明顯,數值多數大于1,具有顯示性比較優勢。
(2)貿易競爭優勢指數(TC)
從表4中TC指數觀察發現,某領域貿易出口額與進口額之差占進出口總額的比重越大,證明該國越具有競爭優勢。①競爭力由強到弱依次為韓國、印度、德國、日本、意大利、中國,這其中韓德日三國長期顯示性比較優勢明顯,中國在2008年之后競爭力呈下降趨勢與運輸服務貿易結構調整、數額占比下降有關。②通信服務貿易TC指數變化可以看出,2010年后各國出口方面競爭力超過國際平均水平(TC=0)的國家排名有印度、意大利、中國。印度在此領域競爭力發展迅速,通信服務領域貿易順差逐漸擴大,中國在2011年達到TC值的峰值0.18,稍微具有貿易競爭力,但與印度相比,還具有一定差距。③德國與印度在保險服務領域的出口份額比例大于進口份額,TC值略大于國際平均水平,而包括中國在內的其他國家出口貿易競爭力水平較低。雖然中國保險服務的TC指數整體呈增長趨勢,但由于中國金融保險業在21世紀初尚存體制機制性障礙,導致起步較低,現階段即使已完成國有公司股份制改造及上市,逐漸形成市場化,但仍與國際平均水平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差距。④韓國在2008—2012年間金融服務行業處于明顯優勢地位,但整體呈現下降趨勢,尤其是在2013年,其金融服務在進口額保持穩定增長的同時,出口額卻大幅縮水。中國金融服務TC值自2010年起上升為正值,說明中國金融服務市場化改革略見初效,但可能由于改革不完善,金融市場監控系統不完備,因此導致后期下降。⑤計算機及信息服務TC指數來看,印度與中國在計算機及信息服務領域均呈現出強競爭力,且穩步增長,出口貿易額大于進口貿易額,尤其是印度,出口貿易國際競爭力極其強大。而其他國家TC值均較小,不具有與中印抗衡的力量。⑥從各國專有權利使用和特許費服務TC指數方面進行衡量,2013年只有日本、德國大于0,具有國際競爭力。意大利、韓國在該領域國際競爭力略低于國際平均水平。而反觀中國、印度,TC值曲線在-0.8到-1之間徘徊,專有權利使用和特許費服務進口額遠大于出口額,可見本國自主知識產權少,研發創新力度不足。⑦其他商務服務RCA和TC指數均所反映出德國和中國在該領域具有將強的優勢,可見中國在生產性服務業發展過程中,綜合全面的關注了各分支行業的發展,通過優化產業結構、進一步推進創新項目投入、完善生產性服務業體制機制的創新,中國生產性服務業必將獲得更加長足的發展。
利用RCA和TC指數對中國與“一帶一路”生產性服務貿易強國競爭力對比分析發現:德國、日本、意大利整體競爭力較強,其中德國在運輸、保險、金融領域優勢明顯,日本在專有權利使用和特許費服務領域貿易競爭力最強,而中國在僅在其他商務服務中具有微弱的競爭優勢;計算機及信息方面,印度以極大的優勢處于領先地位。
(1)對接自貿區戰略,鼓勵服務外包發展
首先,需要為生產性服務貿易出口開辟快速便捷通道。著力研究解決投資貿易便利化問題,消除投資和貿易壁壘,構建區域內和各國良好的營商環境,積極同沿線國家和地區共同商建自由貿易區。其次,是要將中國生產性服務貿易相關行業納入國家專項資金扶持范圍,大力支持各生產性服務貿易領軍企業的建立,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自主品牌,建多元化市場新格局,加快推動國內服務外包產業轉型升級,不斷提高承接國際服務業外包的能力。
(2)打造智慧物流體系,推進現代物流建設
基于“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運輸企業跟隨制造業及工程承包“走出去”成為發展的新方向。加大培育國際多式聯運經營企業,加強企業與政府、銀行、保險公司的聯系,使企業熟悉國際多式聯運業務流程;根據電商企業的需求,搭建包括海關、商檢、稅務、外匯等在內的配套服務平臺,同時還將豐富倉儲物流配送、金融支持等服務配套,為電商企業培育一片發展的沃土;利用先進的技術,對物流的各環節進行合理規劃,減少浪費,充分利用物流資源;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微調現有物流體系,普及綠色物流的觀點;重點推進云計算、物聯網、北斗導航及地理信息等技術在物流智能化管理方面的應用。引導企業剝離物流業務,積極發展專業化、社會化的大型物流企業等。
(3)完善金融體系,拓寬投融資服務便利化
應加快推進保險市場化改革,全面提升行業綜合競爭力,可通過逐步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大型保險集團等方式,穩步提升中國保險服務業國際影響力。在“一帶一路”戰略實施的大背景下,充分發揮保險行業作為風險管理工具的保障作用,成為中國產業“走出去”的重要支柱。要加強與開發銀行等金融機構的溝通合作,及時共享PPP項目信息,協調解決項目融資、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以及政府部門加大資金投入重點扶持生產性服務業薄弱部門發展。
(4)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完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
結合并借鑒發達國家知識產權保護的法律法規及全球范圍內有關知識產權保護的協議和文件,通過立法或者對現有法律法規進行修改,完善有關知識產權的法律法規,加強保護知識產權的執法力度,對知識產權侵權行為制定嚴厲的處罰措施,使國家樹立知識產權保護的氣氛。推進專利申請體系的建立,并加大中國專有權利使用與特許費服務的出口,為生產性服務業產業的結構調整及優化升級提供支持。
參考文獻:
[1]王瑞.我國生產性服務業發展過程、問題與對策研究[J].國際商務,2011,(1).
[2]舒燕,林龍新.我國服務貿易結構的特征和影響因素研究[J].經濟經緯,2011,(4).
[3]Tochkov K,Liu L,Nath H K.Comparative Advantages in US Bilateral Services Trade With China and India[J].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2015,(38).
[4]Guerrieri P,Meliciani V.Technology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The Interdependence Between Manufacturing and Producer Ser?vices[J].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2005,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