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盛唐之音,在文學史上是如此短促,安史之亂使得盛唐氣象煙消云散。杜甫積極求仕,心憂天下,望圖救民于水火,他用詩歌記錄著唐代的浪漫之聲,也書寫著唐代的消沉之音。杜詩內容博大精深,題材范圍甚為寬廣,是當之無愧的“時代歌手”。“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他對國家的忠心,矢志不渝。
關鍵詞:杜甫;中唐;憂國憂民
作者簡介:金振宇(1990-),男,漢族,寧夏大學人文學院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魏晉南北朝隋唐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09-0-01
一、杜甫的生平及其創作環境
“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陽(今屬湖北),遷居鞏縣(今屬河南)人。杜審言孫。十三世祖杜預嘗家居京兆杜陵,甫亦自稱‘杜陵野老。開元末舉進士不第,曾漫游齊趙等地。其后往長安求仕,困守十年。安史之亂爆發后曾陷賊中,被解長安,后逃至鳳翔,遇見肅宗,授左拾遺。兩京收復后回長安,出為華州司功參軍,因關中大旱,棄官往秦州、同谷。后舉家入蜀,受故人資助,筑草堂于浣花溪。一度入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任參謀,武表為檢校工部員外郎,世稱杜工部。晚年攜家出蜀,病死湘江舟中。有《杜工部集》[1]。”
“杜詩內容博大精深,題材范圍甚為寬廣。舉凡民生疾苦、社會時事、自然景物、名勝古跡、個人生活、題詠贈答,以及描繪繪畫、音樂、建筑、舞蹈等等,莫不攝之于詩,可以看作是有聲有色的中唐社會文化史。杜甫是個邊走邊吟的詩人,詩人常紀念月地理,曾被人稱為‘圖經。總之,杜詩,是包羅萬象的[1]100。”須細致品讀,方解得其中深味。
二、“萬方多難,英雄長淚”——以身許國,矢志不渝
杜甫一生坎坷的經歷,有過戎馬清狂少年時,亦有過饑腸轆轆寒士淚,錦衣玉食、逃難他鄉、塵土滿面,官居侍臣。豐富的人生經歷猶如過山車一般,這也為他積累下了豐富的寫作素材,憂國憂民的真情一直是他創作的主線,他不斷地開拓并忠實地反映現實生活,揭示階級矛盾,這也根源于他深厚地儒家思想,積極入仕,望展現個人才華。
以《登樓》為例,品讀其辛酸苦楚。
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云變古今。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可憐后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父吟》[2]133。(《登樓》)
金圣嘆言:“傷心原不在花,在于‘萬方多難,一到登臨之際,忽以如箭穿心”登高遠望,聊以慰己心中孤寂,借“花”自比,流落異鄉之客,看到山河滿目瘡痍,“萬方多難”正是激起心頭濃濃的愛國情懷,“玉壘浮云”承接“萬方多難”,因為看到風云的變化,即知世事多難,由自然界的風云變化周而復始,引出‘朝廷幾經盜寇的侵擾,但作為權力象征的‘朝廷,依舊存在。后主的昏庸,卻可以坐享其成,終究是因為有‘諸葛丞相鞠躬盡瘁,這就將本首詩引到了一個更加高的層面,起于感傷時勢多艱,定位于‘忠心報國,年歲已進入暮年的杜甫,只能獨自吟唱‘梁父吟,即使在暮年,也要明確自己的心智。金圣嘆言“‘日暮二字,傷心至極也[2]。”
再看其《蜀相》一首: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2]95。(《蜀相》)
是因為心中有“丞相”,到城外祠堂,只是為了安撫孤寂的心靈。反觀自身,空有本事卻無人賞識。懷才不遇之感油然而生,既使心懷天下,亦無計可施。“在昔日為英雄之計、英雄之心,在今日皆成英雄之淚矣[2]96。”將社會現實生活真實的寫入詩作當中,先導于建安作家曹操、蔡琰,但如此深入長久地將社會人生百態和重大題材記錄在詩歌中,“上憫國難,下痛民窮,隨意立題,盡脫去前人窠臼”者,杜甫實屬第一[3]。”正是因為杜甫心中時刻情系蒼生,心憂國家社稷,如椽大筆,寫盡天下滄桑。他具有一雙善于觀察社會的眼睛,能夠從紛繁復雜的社會現實中,捕捉到最刺痛人心的典型事件與人物,將腦中翻騰的神思以生動地、真摯的文辭再現世人。
杜甫創作七律詩100多首,是前人所作的七倍之多。在蜀地所作風調深婉、別致,亦見老成。胡應麟說:“近體之難,莫難于七言律。五十六字之中,意若貫珠,言如合壁。……莊嚴則清廟明堂,沉著則萬鈞九鼎,高華則朗月繁星,雄大則泰山喬岳,圓暢則流水行云,變幻則凄風急雨[4]。”杜甫卻運用這種精嚴的形式來批評政治、感懷時事、描繪自然、抒寫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以往七律一味秀麗典雅,不免纖弱,杜甫則創造出沉雄悲壯、慷慨激昂的風格,并將這種形式運用得熟練自如、盡善盡美[1]111。
三、結語
杜甫是一個具有極強創作意識的詩人,他非常擅長高度提煉社會生活,并將其深刻內涵意義濃縮在簡短的詩句中。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鬼[5]”(《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來表達尖銳的社會化矛盾,讀來字字見血;以“戎馬不如歸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5]88”(《白帝》)描述常年的戰爭給人民所帶來的深重苦難,以及人民心中強烈的厭戰心理;以“三年笛里關山月,萬國軍前草木枯風[5]88”(《洗兵馬》)記述安史之亂那個動蕩的年代。居蜀,使其更加悵惘國事,心憂黎民,為國效力之心強烈而又濃厚,以身許國之心,焉得逢人而語?
參考文獻:
[1]趙義山,李修生.中國分體文學史·詩歌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95.
[2](清)金圣嘆.杜詩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132.
[3](唐)杜甫著.杜詩鏡銓[M].楊倫,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150.
[4](明)胡應麟.詩藪[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96.
[5]莫礪鋒.唐詩與宋詞[M].江蘇:南京大學出版社,201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