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約翰·馬克斯韋爾·庫切是南非白人小說家,他的作品大多以南非的殖民生活和各種社會矛盾沖突為背景。他憑借多部優秀作品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其中《恥》最突出的一個主題就是后殖民主義話語。描寫了后殖民主義時代南非社會生活的現狀,深刻揭示了南非后殖民時代的社會生活角色的轉位、種族關系和殖民關系的變化以及殖民主義給人們造成的心理創傷等問題。
關鍵詞:庫切;恥;后殖民主義
作者簡介:荊華南(1993.1-),女,漢族,山東莘縣人,遼寧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09-0-01
后殖民主義是20世紀70年代興起于西方學術界的具有強烈的政治性和文化批判色彩的學術思潮,是一種著眼于宗主國和前殖民地之間關系的話語。庫切敏銳的目光洞察了南非漫長的種族隔離史遺留下來的創傷記憶,將殖民、反殖民的歷史主題與后現代的自由言說精神有機鏈接,并向其融入到文字中,譜寫出一系列動人心魄的故事。
《恥》這部作品主要是圍繞大學教授,五十二歲的戴維·盧里為線索展開的。可以將小說看作四個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講述了盧里勾引了自己的女學生梅拉妮并與之發生性關系的丑聞。并且盧里依仗自己的教師身份多次為該學生修改成績,事發后,盧里拒絕了校方給他公開悔過以保留教師職位的機會,來到了女兒露茜生活的邊遠農場。第二部分主要講述了盧里與女兒露茜共同生活的情節,不同的生活方式以及缺乏溝通,二人之間存在著隔閡。盧里在此期間做了很多他以前嗤之以鼻的事情。第三部分則是故事的爆發點。露茜遭受到了其農場附近的三個黑人的搶劫及強奸而其中一人居然還是個孩子;盧里也在這一事件中受傷。第四部分則是描述了事后父女兩人對被強奸一事的態度及處理辦法。最終搶劫強奸案不了了之,露茜懷孕,盧里最終放棄了其之前一直遵循的價值觀,接受了現實,逐漸融入到當地的生活。透過這部作品,我們可以洞察到庫切所揭示的后殖民主義思想及其對這一現象的思考。下面將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具體闡述。
一、種族隔離制度遺留的后果
種族隔離制度特指南非的種族隔離為1948年開始在南非共和國實行的一種制度。這個制度對白人與非白人進行分隔并在政治經濟等各方面給予歧別待遇。這一制度于1991年解除,然而實行了多年的隔離,讓文化差異、價值觀、社會階級、性別意識的鴻溝根深蒂固地深植人心,不是一紙法律條文所能弭平。庫切在《恥》這部作品中就鮮明的道出了南非種族隔離制度所導致的人的價值觀和行為變化,歷史問題給人造成的瘡疤以及殖民地文明和尊嚴的重新獲取等問題。
盧里和女學生、妓女發生不正當的性愛關系。表明了盧里情感的空虛以及道德的頹廢。在種族隔離制度之后,白種人所具有的優越感也逐漸消失,但盧里在與女性的交往過程中,一直迷戀著自己過去優越的身份,在被揭發自己的丑聞后拒絕懺悔,并表現出了他的迷茫與不解。同時,英語在殖民地也逐漸失去了他的魅力。盧里所創作的戲劇《拜倫在意大利》以及學校所教授課程的變化都在暗示在殖民地國家已經喪失了它的魅力。盧里的一系列遭遇說明白人身份的喪失以及身份遺失后的迷茫與無奈。
此外,種族隔離制度也導致了罪惡的輪回,把怨恨轉移到了下一代的身上。盧里的女兒露茜有同性戀傾向,孤身一人來到南非偏遠農場,但在當地黑人居民中,露茜這個白色人種就是殖民統治者的代表,他們把對過往的怨恨轉嫁到了露茜身上,讓她遭受了黑人的屈辱,成為了整個殖民統治的替罪羊,這正是殖民罪惡的輪回。露茜抱著對殖民主義的贖罪心理,拒絕報警,默默地接受了歷史所造成的仇恨在她身上的報復。要想在新時代的南非生活下去,她必然得遭受到當地人對她的屈辱。露茜的做法說明了殖民主義統治者不僅給殖民地人民帶來了災難而且也給自己的后代留下了屈辱。
二、殖民越界
如果我們把“越界”理解為隨意超越政治、社會、道德等為個人所規定的界限的話,那么這樣的越界在《恥》中比比皆是。盧里教授對女學生梅拉妮的所作所為,實際上正是一種雙重意義上的“越界”:他越過了被社會認可的師生關系界線。同時年齡上也是存在很大差距,五十二歲和二十歲在社會上是難以被接受的,這也是一中篡越。盧里和女兒露茜的關系也存在著“越界”這一問題。首先父女兩人之間在生活方式以及對待事情的處理方式等方面存在著很大的差異,二人的交流存在著很大的障礙,盧里很難走進女兒的內心。盧里幾次三番想闖進露茜的生活,說服她改變現在的生活方式,他每一次“越界”的嘗試,幾乎都以父女兩人的爭吵告終。
在某種意義上,殖民主義也是一種越界行為:它違反對方意愿,以強制方式突破對方的界線,進入對方的領域,對其進行強制統治。正是這種越位使得露茜受到了身心的傷害。不過,庫切的注意力并不單單在回顧殖民主義對南非的越界這一歷史問題上,他真正關注并通過小說中各種細節來表達的,是對歷史上的越界在當前現實中的后果的思考,對越界的代價的思考。
《恥》這部作品有力地揭示了南非白人知識分子的精神空虛和道德淪喪的劣跡,以及長期遭受白人統治的當地黑人難以抑制的仇恨和報復心理,這是殖民主義統治所產生的必然惡果。值得后代人警醒。
參考文獻:
[1][南非] 約翰·馬克斯韋爾·庫切著﹒恥[M].張沖,郭整風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2﹒
[2]朱立元著﹒當代西方文藝理論[M].上海:華東師范出版社,1997﹒
[3]衛嶺著﹒論庫切小說《恥》的后殖民主義話語特征[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6,22(2):29-33﹒
[4]王金陽著﹒庫切文學作品中的后殖民主義話語研究—以諾貝爾文學獎作品《恥》為中心[J].作品評述,436: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