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十九世紀新舊之交,美國資本主義社會拜金之風盛行,德萊賽以辛辣的筆鋒揭露了當時物欲至上,追名逐利的社會現狀,刻畫了美國夢的宏偉藍圖下的社會悲劇。
關鍵詞:欲望;嘉莉妹妹;悲劇
作者簡介:果玉(1995.6-),漢,女,黑龍江黑河人,哈爾濱師范大學西語學院2017級研究生,研究方向:美國文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09--01
西奧多德萊塞是美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作家之一,小說《嘉莉妹妹》以十九世紀新舊之交的美國資本主義社會為寫作背景,他的小說打破了以往文學作品中的稱頌社會,宣揚資本主義的傳統,沉痛地批判了資本主義社會中物欲至上、道德意識薄弱的社會現象。本文將通過解析女主角的不幸命運,深入剖析人物的悲劇形象,進而揭示作者對美國社會的悲觀主義態度。
嘉莉是個淳樸天真,渴望著出人頭地的鄉村女孩。在繁華的芝加哥,她孤身一人,像被欲望操縱的軀殼一樣到處游蕩,竭力抓住每一個可能改變命運的機會。從嘉莉的奮斗歷程來看,她確實在某種程度上取得了成功,登上了百老匯的舞臺,成為了紅極一時的明星。可悲的是,在她實現了苦苦追求的名利夢之后,她并沒有獲得快樂而是過著孤苦寂寥的日子。以下從三個方面解析嘉莉的悲劇形象。
一、貪得無厭的欲望
對鄉村女孩嘉莉來說,芝加哥簡直就是個奮斗圣地。她期待著在這里創造不一樣的人生。然而,當她來到芝加哥之后發現大城市的生活并非想象中那么美好。嘉莉走在繁華的街上,望著玻璃櫥窗里琳瑯滿目的商品,她深深意識到她并沒有被這座現代都市所接納,她與商場里悠然自在的購物者之間隔著難以逾越的鴻溝。
幾經周折嘉莉在鞋廠找到薪資微薄的工作,但她消費的欲望卻日益膨脹。而后因病失去工作的嘉莉,必須在回家和留在城市之間做出選擇,在大城市物質誘惑的驅使下,她斷絕了與姐姐的關系,不顧任何道德因素,與火車上結識的推銷員杜洛埃住在了一起。從這時起,她意識到在物質世界里,誠實勞動已經不是獲得幸福生活的唯一途徑,性也成了可交易的商品。扭曲的道德觀支配著她,使她一錯再錯。
嘉莉人生的第二個轉折點是她遇到了比杜洛埃更接近上層社會的已婚酒店經理赫斯渥,赫斯渥拋棄了家室與工作和嘉莉私奔到紐約,赫斯渥的事業屢遭重創,兩人靠僅剩的錢艱難度日,嘉莉不得不出去找工作。她憑借著美貌和在表演方面的天賦,成為百老匯的明星。當嘉莉穿上了漂亮的衣服,住在她夢寐以求的舒適的房間時,她不再滿足于生活條件的優渥,也渴望得到更多的愛與尊重。
二、毫無意義的生活
嘉莉從下班的一個貧窮的鄉下姑娘變成了一個著名的百老匯明星,然而,當她取得巨大的物質成就時,她從未獲得過真正的情感和精神上的滿足。
在小說中,人們對金錢的狂熱追求使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僅僅靠金錢維系。嘉莉初到芝加哥時,與姐姐僅僅是輕輕擁抱,并無其他交流。姐姐和姐夫不顧妹妹的艱難處境,直截了當地要求妹妹交房租。嘉莉離開姐姐家以后,沒有和他們聯系,也沒有和父母聯系,這表明親情的冷淡。成名后的嘉莉有了足夠的錢,也沒有去幫助姐姐。在愛情方面,杜洛埃是嘉莉的第一個情人,但嘉莉并不愛他。只是借杜洛埃擺脫窘境。嘉莉通過杜洛埃認識了成熟儒雅的酒店經理赫斯渥,以為自己愛上了他。但事實上,只是他的錢和地位,滿足了她的虛榮心。當赫斯渥失去了工作,失去往日的優越。她毫不猶豫地拋下他,表明他們之間的愛是虛幻的,只是建立在物質利益之上的關系。
通過嘉莉的經歷,德萊塞描繪了一個物質世界,家人、朋友和愛人之間只有剩下的利益關系。通過與兩個男人的不正當關系,嘉莉得到了金錢與名望。起初,嘉莉只是個貧窮、單純渴望融入城市的鄉村姑娘。但當她抹去鄉村氣息,適應了城市生活后,她的精神世界仍然是空虛的。她一生都在追求物質上的慰藉和虛無的名望,但現在,當她實現了這一切時,她仍然不快樂。因為沒有飽滿的精神和豐富的情感作為支撐的物質上的富足是毫無意義的。
三、自我身份的迷失
在小說的開頭,18歲的無知鄉村女孩嘉莉來到芝加哥試試運氣。她好不容易在鞋廠的裝配線上找到了一個職位,后來因為生病而被辭退。她又冷又餓時,僅一面之緣的杜洛埃請她吃了一頓晚飯,而后他們同居了,人們稱她為杜洛埃太太,然而他們并沒有結婚。因為杜洛埃是個花花公子,只把她當作他的獵物。她與已婚男子赫斯渥發生了婚外情,在雙重意義上違背了道德。一方面,她背叛了愛人杜洛埃,另一方面,她插足了另一個男人的婚姻。赫斯渥與嘉莉私奔到紐約,改名為惠勒。于是,嘉莉成為了惠勒夫人。然而,她作為惠勒夫人的身份也沒有持續多久。在赫斯渥投資失敗后,嘉莉變得窮困潦倒。嘉莉拋棄了他,連同惠勒夫人的身份也被嘉莉拋棄了。當赫斯渥墮落為乞丐時,嘉莉已成為百老匯紅極一時的明星,被上層社會所接受。百老匯女演員麥登達小姐成了她的新身份。男人們只關心她的美麗,并不在意她來自何方,她到底是誰。最后她麻木地迷失在明星這個光鮮亮麗的身份里,享受著她夢寐以求的一切。
在小說《嘉莉妹妹》中,德萊塞向世人揭示了不同的內心欲望驅使下人們迥異的心態和命運。德萊塞在自己文學夢想的追夢歷程中意識到“美國夢”幻滅的悲劇性,并以辛辣的筆觸,獨特的視角撕毀了美國神話和美國夢的面具,向世人展示了一個真實的美國社會。
參考文獻:
[1]西奧多·德萊塞.《嘉莉妹妹》[M].劉沖茂譯.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0.
[2]林斌.從嘉莉形象看德萊塞的女性觀及其內在矛盾性[J].外國文學研究, 2003,(2).
[3]胡戈.德萊塞筆下的美國夢與美國悲劇[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4):125-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