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剛
摘 要:英國原生態詩歌擁有古老的傳統,從公元前八世紀古希臘的赫西俄德的《工作與時日》,到公元前一世紀古羅馬的維吉爾的《農事詩》,到中世紀晚期的維克菲爾德大師,這構成了十八世紀以來英國原生態的源頭。
關鍵詞:英國原生態詩歌;赫西俄德;維吉爾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09--01
文學上的原生態(primitive poetry)是一個新生的文化名詞,“雖然一些方面明顯來源于黃金時代的經典概念,但與英國十八世紀緊密相連” (Drabble 2000: 816)。自十八世紀斯蒂芬·達克以來,英國原生態詩歌的創作主體鄉間從事勞作的農民詩人“采用一種反抗的形式反對奢華,反對復雜,而且作為一個批評理論術語,反對新古典主義”(Drabble 2000: 816),進而反映鄉村生活、勞作與農民理想的詩歌。英國鄉村原生態詩歌傾向于去精英化,反對美化鄉村的新古典主義,提倡回歸自然和生態美學意識,具有“打破傳統上人們對鄉村生活的浪漫幻想”(張劍 2017: 88)的反田園詩(anti-pastoral)特征。
英國原生態詩歌作為一種文學形式可以追溯到生活于公元前八世紀的古希臘詩人赫西俄德(Hesiod)。赫西俄德是一位靠自耕為生的農民,出生于希臘比奧西亞境內的阿斯克拉村,一直過著鄉村農民的生活,對農民的生活與疾苦非常了解。他以長詩《工作與時日》(Works and Days)聞名于世,開啟了用文學想象復興黃金時代的先河。他在詩中寫到他的父親曾遭受“可怕的貧窮”(Hesiod 2006: 61),并在詩中記錄了一位民的日常生活。詩人試圖通過對農耕的描寫來建構當時的鄉村社會,用文學想象的方式表達鄉村社會理想的詩人。這在詩歌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創舉,開創了用詩歌描寫田間勞作和農民生活的先河。
古羅馬詩人維吉爾出身于農民家庭,生活于公元前70年到公元19年,他著名的詩集有《牧歌》(Eclogues)和《農事詩》(Georgics)。維吉爾的《農事詩》真實地描繪了一個意大利農夫,延續了赫西俄德《工作與時日》中農事詩這一文學體裁的傳統,體現了現實主義的風格。然而,《農事詩》在早期卻沒有受到重視,直到十八世紀描寫鄉村生活為主題的英國詩歌本土化時才重新流行起來,成為農民詩人斯蒂芬·達克、瑪麗·科利爾和喬治·克雷布等英國創作原生態詩歌的典范。
在中世紀晚期英國的維克菲爾德大師(the Wakefield Master)的戲劇中的詩歌“用嚴苛的現實主義手法描繪荒涼山區的田園生活,揭示農民的貧困與苦難”(姜士昌 2016:52)。這類詩人的詩歌很像英國十八世紀盛行的反田園詩。
此后英國在文藝復興和社會變革時期,田園詩統治了英國整個詩壇,詩歌也成為王公貴族、文人墨客逃避精神空虛,描繪理想化的生活和愛情的方式。這一時期的鄉村詩歌遠離了古希臘盛行的詩歌傳統,沒有沿著赫西俄德和維吉爾開辟的方向前行。
有閑階級把鄉村生活理想化描繪,一直到18世紀英國鄉村詩歌的本土化,英國農民詩人創作的英國原生態詩歌突出了鄉村化傾向和批判現實主義精神。英國原生態詩歌出現了三次高潮:18世紀初期的斯蒂芬·達克(Stephen Duck, 1705-1756)和瑪麗·科利爾(Mary Collier, 1690-1762)用詩歌寫出了勞動者勞作的艱辛;18世紀的最后25年中,安·伊爾斯萊(Ann Yearsley, 1752-1806)、喬治·克雷布(George Crabbe, 1754-1832)、羅伯特·彭斯、羅伯特·布羅姆菲爾德羅伯特·布羅姆菲爾德(Robert Bloomfield, 1766-1823)等農民詩人的詩歌創作體現了捍衛自己文學權利的抗爭;到19世紀的約翰·克萊爾(John Clare, 1793-1864)詩歌關注英國鄉村的自然生態。
英國原生態詩歌淵源于公元前八世紀古希臘赫西俄德的現實主義,經歷了維吉爾和維克菲爾德大師等的發揚,也經歷了中世紀以來貴族文人詩歌的田園詩,從而發展到十八世紀以來在社會從傳統農耕到工業化逐漸盛行的條件下英國原生態詩歌的三次高潮,體現了英國原生態詩歌反對新古典主義和反田園詩特征的歷史根源。
參考文獻:
[1]姜士昌. 《英國田園詩歌發展史》[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年。
[2]張劍.《西方文論關鍵詞:田園詩》[J].《外國文學》,2017年第2期,第83-92頁。
[3]Drabble, Margaret (ed.).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English Literature (Sixth Edition)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4]Hesiod. Theogony and Works and Days [M]. Trans. and intro. by Catherine M. Schlegel and Henry Weinfield. Ann Arbor: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