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兵吉
摘 要:一直以來,電影和小說就有著密切的關系,很多電影都是依據小說改編而成。電影《祝福》便是根據魯迅的著名小說《祝福》改編而成的一部成功影片。它將無聲的視覺經典搬上聲像兼具的熒屏,將平面的故事向觀眾進行了一個立體的展示。本論文將對該影片與小說進行對比探討。
關鍵詞:小說;電影;改編
[中圖分類號]:J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09--01
引言:
一般說來,電影的拍攝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直接根據現成的劇本來拍攝,另一種是對小說進行改編以后進行拍攝而成的。而電影對小說的改編一是“忠實于原著”的改編,一是“非忠實”改編。
一、《祝福》電影對小說的忠實改編
1、故事主體的一致性。
它們都圍繞祥林嫂出逃、魯鎮做工、被綁強嫁、再回魯鎮、最后淪為乞丐慘死展開來,展現了封建社會對底層人民壓迫殘害。都表達了創作者對封建統治階級腐敗統治的強烈反對和痛恨,以及對廣大受欺壓的勞動人民的同情——這是在階級立場上的一致性。
2、“人與鬼的糾葛”。
“人與鬼的糾葛”在《祝福》電影、小說中都有著突出表現——祥林嫂兩次關于人與鬼的叩問。祥林嫂心中這“魂靈”是她的希望與救贖,她充滿希望地去“捐門檻”,想要通過“捐門檻”來“贖了這一世的罪”,將來“死了,免得再受苦、再受罪”。可事實上不論她捐多少條“門檻”都不會得到她想要的“希望與救贖”,因為她本身是無罪的,真正有罪的是那樣的社會和階級制度。
3、關注底層女性命運。
在電影和小說中,均以女性——祥林嫂的一生為主體對象,其他所有的情節和故事均是圍繞她展開。魯迅在《我之節烈觀》一文中就批判封建禮教和封建迷信說:按照封建禮教和封建迷信的說法,如果婦女再嫁,那么她“再嫁以后,便被前夫的鬼捉去,落了地獄;……終于慘苦不堪而死了。”可見,魯迅關注女性主體也不是偶然的了。自然而然,以小說《祝福》為母體改編而成的同名電影《祝福》也必定將關注點放在底層女性的命運上。
二、《祝福》電影對小說的改編
(一)敘述結構
小說《祝福》中,魯迅先生采用回鄉模式、第一人稱敘述模式、多話語敘事模式來敘事。小說用“……我是正在這一夜回到我的故鄉魯鎮的”這種第一人稱的敘述法開始,也由第一人稱敘述者“我給那些因為在近旁而極響的爆竹聲驚醒,……”結束,整個故事形成一個圓形結構。小說《祝福》中有兩條敘事線索,一是祥林嫂的悲劇,二是“我”的所遇所思。這兩條線索相互交叉、相互影響。
影片《祝福》由一個長時運動鏡頭引出了勤勞善良的主人翁祥林嫂和她的故事。影片直接按照事件發展的時間順序即正序一步步展開來:“開端”、“發展”、“沖突”、“結尾”一個個人物依次出場,整個影片也漸漸深入直至高潮——矛盾沖突最終爆發,最后以衰老孤獨的祥林嫂在大年夜的風雪中死去為結尾結束。
(二)人物角色
1、人物角色的增、減,變與未變。
《祝福》影片中減去的人物有:“我”,其功能被旁白替代。與“我”冷淡對話的長工,既然“我”已經不存在了,那么長工角色也同樣不存在了。
影片中里增加的人物有:阿根、阿香、魯家的小少爺牛館、后山賀里坳的七老爺和王師爺、土地廟廟主。這些人物的增加使得影片更具有戲劇性效果。
影片中里變化的人物有:小說中的衛婆子在影片中變成了阮大嫂,柳媽在影片中變成了柳嫂。這樣的變化體現了電影的左翼人民立場,即對底層勞動者的同情。
影片中里未變的人物有:祥林嫂第一個夫家的婆婆、魯四老爺、魯四夫人、堂伯等。這些人物中第一個夫家的婆婆、魯四老爺等、魯四夫人、堂伯、賀家大伯都是造成祥林嫂悲劇的兇手;賀老六、阿毛則是祥林嫂在這個吃人的世界里給她帶來短暫的溫暖與幸福的人。
2、主人翁“祥林嫂”之變。
而電影中的祥林嫂同樣與小說里的祥林嫂一樣也卑微弱小、無能無知,但是在這份卑微無知當中她又多了些生命活力、也多了些原始的覺醒與反抗——做出質問柳嫂、到土地廟狂砍“門檻”等行為。這些行為使得影片中的祥林嫂增添了抗爭性,其代表的那一類被壓迫的人們原始的覺醒與反抗已經開始出現,那么距離那享受“正當的幸福”也不會太遠。
三、緣何《祝福》電影有改動
《祝福》電影對小說“忠而不同”的原因在于兩者以及兩者的創作者有相同的階級性,但是影片與小說的在創作背景與創作意圖方面是不同的,小說則更傾向于社會性意義;而影片具有較強的政治性特征。應該說不只是電影《祝福》,而是50年代的整個電影行業都“具有前列的革命性、戰斗性和及時地配合政治斗爭的特點”。
魯迅創作該小說時正在辛亥革命失敗后,魯迅“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所以他創作該小說想借助小說里的故事來達到喚醒世人、讓世人覺悟起來、警醒起來反抗這樣的社會的目的。
而電影《祝福》創作于1956年,此時新中國成立,新中國新氣象正在開始。夏衍此時改編該影片,他要告訴人們“過去的那個悲痛的時代,但只應該為了這個時代的一去不復返而感到慶幸,而不必再為這些過去了的人物的遭際而感到沉重和悲哀。”
由此可見,不論是小說還是電影,都是與創作者、改編者所生活的時代密切相關,與他們的意圖和其所處現實社會需要緊密相連的。
四、結語
小說和電影是兩種各具特色的“看見方式”,它們有著不同的手段和形態。那么打算將小說放到銀幕上的電影工作者就需要打破時空的束縛,對小說進行大膽而合理的改編。電影《祝福》無疑是做到了,它對原小說進行了嚴謹的、具有創造性的改編,也由此獲得了較為廣泛的認可,贏得了諸多贊譽。
參考文獻:
[1]王月芹.淺析魯迅《祝福》的敘事結構及敘述語言藝術[J].小說評論,2011,(S1):86-88.
[2]白志堅.從《祝福》的敘事結構談祥林嫂的悲劇意義[J].集寧師專學報,2007,(03):27-2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