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被亞里士多德稱為“十全十美的悲劇”,是西方悲劇文學代表的典型之一,對世界文學有深遠影響。《雷雨》是中國“四大悲劇”之一,在中國文壇上占據重要地位。本文將通過對《俄狄浦斯王》中伊俄卡斯忒形象和《雷雨》中魯侍萍形象的對比分析,解讀并揭示了二者的悲劇性及對命運的不同態度。
關鍵詞:《俄狄浦斯王》;《雷雨》;悲劇性;對比分析
作者簡介:滕志雪(1994-),女,浙江溫州人,浙江工商大學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教育。
[中圖分類號]:J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09--01
1.引言
在國外,悲劇理論最早由亞里士多德提出,在《詩學》中,他將悲劇定義為“悲劇是對于一個嚴肅、完整,有一定長度的行動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語言,具有各種悅耳之音,分別在劇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動作來表達,而不是采用敘述法;借引起憐憫或恐懼來使這種情感得到陶冶(又譯凈化)”。在我國文學史上,有很多悲劇性文學作品,如《竇娥冤》,《牡丹亭》,《雷雨》等等。其中,《雷雨》是中國“四大悲劇”之一,在中國文壇上占據重要地位。
針對這兩部作品的研究,大部分重心都放在周元樸和俄狄浦斯這兩個人物身上,而在故事背后的兩個女人——伊俄卡斯忒和魯侍萍卻極少受到關注。本文將通過對《俄狄浦斯王》中伊俄卡斯忒形象和《雷雨》中魯侍萍形象的對比分析,揭示二者的悲劇性及對命運的不同態度。
2.命運的嘲弄
2.1伊俄卡斯忒——棄子、喪夫、嫁子、自殺
作為一名母親,伊俄卡斯忒因為阿波羅的預言,親生兒子要被殺死,忍受割心之痛,即使她作為王后也無可奈何。在文中,她這樣說到,“我們的嬰兒, 出生不到三天, 就被拉伊俄斯釘住左右腳跟, 叫人丟在沒有人跡的荒山里了”。這看似簡單的話,卻能道出作為一名母親親眼看著自己孩子去死的悲涼。
之后伊俄卡斯忒的丈夫拉伊俄斯去世,并且是死于非命,她成了一名寡婦。雖然貴為王后,但是作為一個女人,丈夫和孩子就是全部。而此時,她失去了“全部”。
而她最大的悲劇在于嫁給自己的親生兒子俄狄浦斯,與其生下孩子,這種倫理上的巨大錯位,是常人無法承受的。她的悲劇在于:給丈夫生丈夫,給兒子生兒女。
伊俄卡斯忒的結局是悲劇的,她自殺了……她無路可走,選擇了終結自己的生命。
2.2魯侍萍——被驅逐、子女亂倫、失去子女、癡呆
魯侍萍年輕時與周樸園相愛,生下一雙子女。但因門第之見,身份懸殊,被周母拆散。過年大年三十的晚上,冒著大雪,被趕出了周家的大門。愛情終究還是虛無縹緲抵不過門第之間,命運的安排。
與伊俄卡斯忒作為亂倫的主體不同,魯侍萍的子女亂倫。三十年后,她的女兒四風因為進入周家幫工,與周萍相戀,并且生下子女。而悲劇在于——周萍是四鳳的同母異父的哥哥。她講這歸因為“報應”,也許她才是悲劇的源泉……如果當年她不與周樸園相戀,如果她能及早發現四風幫工的大戶人家就是周家,如果……
子女亂倫已是魯侍萍人物形象的最大悲劇,緊接著子女陸續離世——四鳳觸電,周萍自殺。這些命運的嘲弄都是三十年前所導致的悲劇,魯侍萍將發生在子女身上的“報應”都歸根于自己,最終以癡呆的狀態結局。這與伊俄卡斯忒自殺的結局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類似的。
3.對命運的反抗
3.1伊俄卡斯忒——對命運的積極反抗
在《俄狄浦斯王》中,命運化身為阿波羅,預言伊俄卡斯忒的兒子將殺父娶妻。在命運面前,人的作用微乎及微。但是伊俄卡斯忒采取了積極地反抗,她忍痛棄子,放棄了作為一名母親的權利。雖然說她做積極的反抗有點奇怪,但是這反映了古希臘時期人民的愿望。雖然命運具有不可抗拒性,但是人們不應該放棄積極地反抗。
3.2魯侍萍——對社會的消極反抗
《俄狄浦斯王》中的伊俄卡斯忒和《雷雨》中的魯侍萍看似都是命運安排的悲劇,但是他們反抗命運的方式截然不同,前者是更為積極地反抗,而后者是對封建社會的退讓、妥協。魯侍萍作為周家的仆人,與周家少爺身份懸殊,他們的相愛違背舊社會的門第之見。在被逐出周家大門、相愛之人要娶其他來自大戶人家的小姐之時,魯侍萍除了心中悲痛,甚至傷心地投水自殺,她沒有對于這種封建思想反抗過。其實在她看來,她也是與周樸園有身份之別,以至于認為后面子女所遭受的悲劇都是“報應”。
4.總結
長久以來,對于《俄狄浦斯王》和《雷雨》的研究,多是以周樸園和俄狄浦斯這兩個悲劇人物主體,卻忽視了故事背后悲劇事件的共同承受者。伊俄卡斯忒和魯侍萍身上有許多類似的命運的嘲弄,如嫁子與子女亂倫,自殺與癡呆等,都體現了這兩個人物的悲劇意味是深重的。同時本文對比分析了二者對命運的不同反抗方式,反映了古希臘與中國古代不同的背景。
參考文獻:
[1]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羅念生譯[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1。
[2]曹禺.雷雨[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