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戴佩
摘 要:不對稱是語言中普遍存在的現象,漢語空間方位詞“上/下”的不對稱表現尤為明顯。本文利用認知語言學的隱喻理論對“上/下”的方位詞隱喻映射不對稱現象進行分析,確立認知模式得出結論:社會文化心理因素的影響是造成其不對稱的重要原因。
關鍵詞:方位詞;隱喻;不對稱;認知合理性
作者簡介:戴佩(1991-),女,湖北黃岡人,海南大學外國語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認知語言學方向。
[中圖分類號]:H1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09--02
1.引言
結合《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2016)中方位詞“上/下”的釋義,可以將“上”和“下”的釋義概括為兩個基本義項:一、“上/下”用在名詞前,表示位置在高處/低處。二、“上/下”用在名詞后,表示在物體的表面之上/物體表面之下的范圍之內。“對稱”指一目標領域相反或相對的意義,可以用來表示空間概念的上或下,形成由“上/下”構成的反義詞,如“上半年---下半年”等。“不對稱”指某一目標域沒有相反或相對的意義,只能用“上”或“下”來隱喻,如“上學校”,而不能說“下學校”。在空間概念中,“上/下”無論處于何種場景關系,基本呈對稱性;當“上/下”映射到非空間領域后,卻呈現出對稱和不對稱兩種現象。本文將從“上/下”隱喻的主要范圍來分類考察其對稱與不對稱現象,分析其不對稱的認知合理性。
2.“上”和“下”的隱喻義
(1)隱喻數量和時間 在這兩個目標域中,“上/下”基本對稱:數量較多為上,數量較少為下;時間較早為上,時間較晚為下。如:物價上漲、物價下跌、通貨膨脹上揚、通貨膨脹下降;上個月、下個月、上半夜、下半夜。隱喻方式以日常生活經驗為基礎。溫度計和股市走勢圖直觀再現了“數量較多為上、數量較少為下”一對隱喻。用空間來隱喻時間與我們的生理構造相吻合。人類的視覺系統中有感知物體的運動和方位的神經,但是沒有感知時間的神經。日歷實現“時間即空間”這一隱喻。在日歷中較早的時間總是出現在較晚的時間之前/上。
(2)隱喻社會心理和地位級別“上/下”隱喻社會心理時基本對稱。從“上/下”表示地理方位的高低,隱喻拓展為社會心理的高低,等級較高為上,等級較低為下。例如:上座、上層、上司、部下、下層、下級、鄉下。從以上例子中可發現不對稱:有“上”無“下”或有“下”無“上”。如有“上座”無“下座”,有“上司”無“下司”,有“上賓”無“下賓”,有“部下”無“部上”,有“鄉下”無“鄉上”。這與中國幾千年來根深蒂固的等級意識密切相關。當對某類對象劃分等級時呈現對稱;當強調某一對象的特殊地位時就呈現不對稱。有些特例如陛下、閣下、殿下等用來表示對人的尊稱時,情況則截然相反。
(3)隱喻背景條件“上/下”還可用來映射更為抽象的背景條件,但兩者有區別:“上”可單獨跟在抽象名詞之后,或與“在”組成“在……上”表示范圍或方面。而“下”不能單獨跟在抽象名詞之后,只能與“在”組成“在……下”結構表示某種背景,且必須是帶限定詞或帶定語的動詞。例如:理論上、本質上、在歷史上、在法律上、在惡劣的環境下、在老師的指導下。此外,“上”可由“上表面”再映射到“外表面”,指物體的側面、下面及全方位的表面。例如:黑板上(側表面)、天花板上(下表面);身上都是泥巴。(全方位)。
(4)隱喻狀態“上/下”也可表狀態,較理想狀態為上,不理想狀態為下,朝較理想狀態改變是向上運動,朝不理想狀態改變就是向下運動。例如:境地、處境、地步、步入佳境、陷入困境、達到最高境界。人是直立行走的動物,頭在上,腳在下,睡覺的時候躺下來,醒來以后站起身,健康時站著或坐著工作,生重病時會臥床不起,死時會倒下。嘴角下拉、腦袋耷拉、雙肩下垂等身體動作總與沮喪等負面情緒相連,而嘴角上揚、昂首挺胸等則與快樂等正面情緒相連。在中國的宗教信仰中,佛道兩教都追求塵世之上。下面是狀態域中特殊的隱喻拓展,潛意識為下:下意識;高尚為上,低賤為下:上德、下賤;質量較好為上,質量較差為下:上品、下品;公開為上,私密為下:上市、下市;緊張為上,放松為下:上班、下班;正面行動完成為上,負面行動完成為下:當上經理、拋下妻子。但“下”也可指正面動作完成,如:創下佳績。這一現象可能源于Lakoff(1993)注意到的事件結構隱喻的雙重性。Lakoff認為,事件結構隱喻有位置模式和物體模式。根據位置模式,狀態是位置,狀態改變位置改變,向較為理想狀態改變是向較為理想的位置移動。當較好的動作完成被視為向上運動是位置模式。根據物體模式,特征被視為所有物,變化被視為所有物的運動,也就是獲得或失去所有物。當較好動作完成被視為向下運動是物體模式。“創下佳績”是物體模式,反映了動作對象(佳績)位置的改變,即本來在空中漂浮,后被牢牢抓住成為所有物。
3.“上”和“下”不對稱的認知合理性
(1)地理上的不對稱 “東南西北”本無優劣之分,而歷史上各朝代大多建都在北或西。“北”和“西”逐漸和“上”、“尊”、“貴”相連,“南”和“東”則與“下”、“卑”、“賤”一致。從科學角度看,這是由我國地處北半球中低緯度地區這一自然地理環境所決定的(張德鑫,1996:66)。我國古天文學中天文星圖的方位坐標,以南面“仰觀天文”而繪;我國上古地圖的方位儀亦是由南面“俯察地理”而得。大至歷代都城宮殿,小到百姓民宅都是坐北朝南。我國總體地貌特征是西高東低,故“西為上,東為下”。古今一致說明了漢民族認識自然的合理性。
(2)稱謂上的不對稱 漢語方位詞與稱謂詞的組合,構成了龐大復雜的方位稱謂詞系統,有助于充分體現人際關系交往中的地位等級、輩分大小,也是方位詞的尊卑象征在稱謂詞中的延續、拓展和深化。古代官員見上司自謙為“下官”,如今把尊貴的客人待為“上賓”,自謙時稱自己為“下輩”、“下愚”。
(3)心理主觀因素的影響 客觀處所本是客觀存在,但受歷史現實條件影響,在人們心理被劃分為優劣不同的等級,當表示向這些處所運動時向優為上,向劣為下,如下基層下鄉等。因基層與上級機關相對,上級機關與基層的處所等級有優劣之分,由上級機關到基層去就是“下基層”,而鄉村滯后于城市,從城市派往鄉村就是“下鄉”。背景不同的當事人對于同樣的處所,心理感受往往不同:高攀為上,低就為下。
4.結語
“上/下”不對稱始于人體作為客體原形的不對稱,“上”有大于“下”的優勢首先取決于人體特有的生理結構。借助隱喻投射,從“上/下”的空間詞義向非空間隱喻義的延伸,“上/下”形成的不對稱幾乎與空間方位詞的“上/下”的不對稱一致。作為一個高語境文化的國家,文化因素對漢民族整體認知的形成產生了深遠影響。我國特有的地形地貌、社會等級優劣心理決定了漢文化社會在諸多方面的“上/下”之分。這正好印證了認知的形成有客觀物質基礎又受制于具體的民族文化環境。
參考文獻:
[1]蔡永強.概念隱喻與方位詞的隱喻化[J].中國人民大學對外語言文化學院編輯室.漢語研究與應用(第6輯)[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1).
[2]范金玲&李紅.漢語空間方位詞“上”與“下”不對稱的認知語義分析[J].外國語言文學研究,2003(3).
[3]藍純.認知語言學與隱喻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2005(1).
[4]沈家煊.不對稱和標記論[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5]張德鑫.方位詞的文化考察[J].世界漢語教學,1996(3).
[6]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Z].商務印書館,2016(7).
[7]周統權. “上”與“下”不對稱的認知研究[J].語言科學.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1).
[8]Lakoff,G.&Johnson;,M.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9]Lakoff,G.The Conter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 In A. Ortony(ed.) Metaphor and Thought.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