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志賢 周進軍 曾強凱
摘 要:深度軍民融合是習主席提出的一系列治國強軍政策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本文根據幾代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政策要求,介紹了軍民融合提出的背景條件,整理概述了信息化軍民融合的基本概念,提出了信息化軍民融合的發展方式。
關鍵詞:軍民融合;信息化
一、軍民融合提出的背景
1956年,毛主席最早提出了“軍民兩用”,要求在生產中要掌握并使用軍用和民用兩套技術、兩套設備;1982年,鄧小平提出了“軍民結合、平站結合、軍品優先、以民養軍”,要求貫徹在整個國防工業中;20世紀90年代,江澤民提出“寓軍于民”,強調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需要協調發展;2005年,胡錦濤提出必須堅持“軍民結合、寓軍于民”,要把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深深融入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體系之中,全面推進經濟、科技、教育、人才等各個領域的軍民融合;新世紀新時代,習主席提出“深度軍民融合”,同時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指出:“堅持走中國特色軍民融合式發展路子,堅持富國與強軍相統一,加強軍民融合式發展戰略規劃、體制機制建設、法規建設”。可見,軍民融合發展思想是我黨在半個多世紀的實踐中對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關系認識不斷深化的成果[1]。
二、信息化軍民融合的概念
信息化是指培養、發展以計算機為主的智能化工具為代表的新生產力,并使之造福于社會的歷史過程。二十世紀以來,隨著計算機、通信、電子制造行業的飛速發展,各種信息技術、信息系統應運而生,并且快速有效的被應用于各個行業之中。近二三十年里,全國和全軍對信息化建設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在基礎設施建設、信息資源開發、高科技人才培養等各個方面共同協作完成了很多工作。軍地雙方對進一步的信息化軍民融合都有更強烈的需求。
信息化軍民融合是指在信息資源、信息技術、信息產業、信息系統等領域實現國家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的統籌協調,兼顧地方與軍隊的實際需求,加強頂層設計,通過政策扶持、計劃引導、市場調節等措施,實現軍地之間的信息共享、系統互聯、技術設施共用、人員交流順暢,實現富國和強軍的統一[2]。
三、信息化軍民融合的發展方式
1、以信息化戰爭為牽引
從上世紀后期開始,人類的軍事活動在經過信息化、網絡化和智能化為典型特征的第四次軍事技術革新后,又經歷了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的洗禮,在不以指揮員意志為轉移的前提下,過渡到了信息化戰爭時期。信息化戰爭與以往戰爭最大的不同點,就在于信息的地位和作用發生了變化,信息作為一種新型資源,改變了戰爭中的目的、目標、武器裝備、戰場形態、后勤保障等一系列的傳統戰爭情況,軍民融合作為新時期對軍事保障的方式也必將以信息化戰爭為牽引,以打贏信息化戰爭為根本目標。
2、以信息化平臺建設為基礎
軍民融合的深度發展,使得其已經融入到構建現代戰爭能力的火力、機動、裝備等各個要素中,為快速、高效地達到全方位的要素能力必須依靠信息能力,信息能力表現在信息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應用、信息對抗等軍事信息的全壽命周期中,構建包含交換設備、傳輸介質、用戶終端、操作系統、數據庫系統、應用系統的信息化網絡平臺是最重要的基礎。信息化網絡平臺能夠為軍民融合戰略提供大量有效的軍事信息資源,能夠快速便捷的為軍民兩地用戶提供數據交換的平臺,能夠推進信息技術的應用,并使得雙方數據能夠兼容共享。
3、以信息技術手段為核心
信息技術主要用于管理和處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種技術的總成。它主要是應用計算機科學和通信技術來設計、開發、安裝和實施信息系統及應用軟件。廣義而言,信息技術是指能充分利用與擴展人類信息器官功能的各種方法、工具與技能的總和。信息化軍民融合的主要目的是將軍民兩地的高新技術互相使用、協作共贏,所以信息技術是需要重點關注的核心內容。軍民融合中的信息技術手段能夠使得戰略資源的作用得以進一步發揮,能夠更高效地進行資源優化配置,從而推動傳統的軍民融合產業不斷升級、提高軍民兩地的生產效率。
4、以必要的安全機制為保障
信息化軍民融合是圍繞著對信息的獲取、傳輸、存儲、顯示、應用的全壽命周期展開的,所有的信息都與軍事資源和戰爭行動密切相關,確保信息安全是維護整個系統運行的必要內容。信息安全包括五個方面的內容,即需保障信息的保密性、真實性、完整性、未授權拷貝和所寄生系統的安全性,即要防范軍事機密泄露、防范非法用戶對信息的瀏覽、防范黑客對信息的篡改等等。針對上述問題,目前較為有效的安全機制包括數字簽名、消息認證、數據加密等等。
信息化軍民融合保障,是對軍地保障資源的科學、合理、有效地配置和利用,是適應信息化戰爭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需求,保障軍隊現代化建設和未來信息化戰爭勝利的重要組織保障[3]。
參考文獻:
[1] 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 軍民融合發展戰略研究[M]. 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2010.11;
[2] 馮亮,朱林. 中國信息化軍民融合發展[M].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4.3;
[3] 李炎,王進發. 軍民融合大戰略[M]. 國防大學出版社. 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