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慶 馬千里 程東美 張志祥
摘 要:白絹病是世界常見植物病害之一,近年白絹病在廣州南沙區果蔗種植區普遍發生,本文詳細介紹了該病的癥狀、病原、危害特點、識別診斷方法,以及防治的關鍵技術。
關鍵詞:果蔗;白絹病;識別;防治
中圖分類號:S435.66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80333009
果蔗是一種以鮮食為主的甘蔗,鮮甜多汁,清脆可口,近幾年在消費量逐年上漲,加速了果蔗產業的發展[1]。果蔗病害比較多,世界上已知100多種,我國已經發現60多種,其中由真菌引起的病害20多種。果蔗上的常發的病害有多種,其中鳳梨病、黑穗病、花葉病等對果蔗生產造成較大影響[2]。
白絹病(Scleritium rolfsii)又稱菌核性根腐病或菌核性苗枯病,在熱帶、亞熱帶地區的植物上普遍發生。于1891年首次在美國佛羅里達被發現,長久以來就是眾多學者研究的重點。該病病原菌寄主范圍很廣,可危害 100 多科,500 多種植物。主要危害茄科、豆科、葫蘆科的多種作物,也會侵染危害油茶、桑、樟等木本作物,在水稻、小麥上也偶有發生。但在果蔗上報道較少,2017年5月,作者于廣州南沙區果蔗種植區發現白絹病在果蔗上發生普遍,危害嚴重,已經嚴重影響到當地果蔗的生產。本文介紹了該病的田間危害癥狀、病原及發生規律,并提出針對性的綜合防控措施,希望為該病的防控提供參考。
1 危害癥狀
白絹病在果蔗各生長期間均可發生,但以大田種植中前期發生為主。一般多發生于近地莖部及地下部分。發病初期,病部的表層變為褐色,隨后逐漸向四周蔓延并在病斑上產生白色絹絲狀菌絲,菌絲多向四周輻射,嚴重時蔓延至臨近的土壤表面。植株開始發病后,近地莖基部和根部的表皮有腐爛現象,而后葉片逐漸變黃萎蔫,植株高度明顯低于正常植株,最終導致果蔗全株枯死(圖1)。枯死的果蔗根莖部組織呈纖維狀,極易拔出。在土壤較干燥的條件下,病部呈灰白色干枯狀,有時可見白色霉層。潮濕時,病部布滿白色菌絲體,甚至周圍的土壤也覆蓋1層菌絲體(圖2)。環境濕度大時形成菌核,菌核呈球形、半球形或不規則形,大小為0.5~1.2mm似油菜籽,菌核多分布在根莖處以及根莖附近的土壤中,初為白色,后變為黃褐色,表面有光澤,數量幾十粒至上百粒不等(圖3)。
2 病原
白絹病病原菌是半知菌亞門孢目小菌核菌屬齊整小菌核菌(Scleritium rolfsii Sacc.),該菌是腐生性土壤習居菌,其菌核可以在自然界情況下存在很久。在自然條件下極少出現有性階段,其有性階段屬于擔子菌亞門伏革菌屬的白絹伏革菌[Corticium rolfsii(Sacc.)Curzi.]。
3 致病機理
乙二酸(草酸)和細胞壁降解酶類是白絹病菌的主要致病因子,它們單獨或兩者協同作用,最終導致寄主植物死亡。當溫、濕度等條件適宜時,菌核萌生菌絲體,菌絲前端分泌酶和草酸,侵蝕寄主表皮,隨后侵入,也可直接從植株的外部創傷侵入。病菌在致病過程中可分泌多聚半乳糖酶、纖維素酶、半纖維素酶、果膠裂解酶和葡萄糖甘酶,這些酶可以降解細胞中的纖維素和果膠從而破壞細胞壁,加快真菌侵染進程,使病害進一步加重。
4 發生規律
白絹病病菌越冬方式主要是以成熟的菌核在田間越冬。越冬場所主要有土壤、病殘體等。在我國溫暖的南方地區,可直接以營養菌絲的形態在未腐爛的有機殘體上越冬并作為來年初侵染源造成蔗田發病。當以菌核作為初次侵染源時,在高溫和偏酸性條件下有利于病害的發生,當溫度在25~35℃,相對濕度90%以上時菌核萌發,侵染寄主,相對濕度達到100%時形成次生菌核,作為次年的初侵染源。菌核也可隨水、土壤、病殘體、昆蟲等傳播,造成再侵染。
5 防治方法
5.1 減少初始菌量
在果蔗采收后,及時清園,清理蔗根和蔗殘株,并鏟除雜草等以減少病原菌的越冬場所。來年耕種之前可灌施1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撒施生石灰消毒,若發病嚴重的田地也可以選擇和玉米等不易發病的禾本科作物輪作。
5.2 加強檢疫和種蔗管理
選用無病種植作為種蔗,嚴禁從發病區引進種蔗,盡量避免未發病區與發病區發生土壤或流水的感染。
5.3 加強田間管理
精選土地,科學管理。盡量選擇水肥豐富、土層深厚的無病土地種植。合理施肥,增施磷、鉀肥,使植株健康生長,提高抵抗力,減少病害的發生。如果僅有少量果蔗發病,可以直接拔除病蔗并深翻病窩土壤,灌施殺菌劑消毒,病株帶出田外,進行銷毀。若大量發病應及時將病株移除蔗田并在整塊蔗田使用適當的藥劑防治。由于該病是土傳病害,應該嚴格避免連作,實行輪作措施。
5.4 藥劑防治
在果蔗播種前可噴波爾多液進行保護性預防,在易發病季節,可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噴霧并結合灌根進行保護處理。發病初期,可對單獨挑出病株以及周圍植株進行防治,發病后期需進行全田普治,丙環唑藥劑對此病有特效,高效內吸,持效性好,可用40%丙環唑·多菌靈懸浮劑600~800倍液噴霧并結合灌根。也可使用以下藥劑進行防治,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700倍液或50%撲海因800~1000倍液噴灑于植株基部,施藥2~3次,間隔期7d。果蔗白絹病也可使用木霉孢子進行生物防治,成熟的菌核被木霉孢子寄生后很快就會失去萌發的能力,所以在病害發生初期,用木霉孢子懸浮液拌土撒施于土表株叢周圍土壤中可有效減輕該病的發生。
參考文獻
[1]黃盛綢.廣東省果蔗種植現狀與高產優質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4(19):105.
[2]張志新,巖倫.甘蔗病害的綜合防治農業開發與裝備[J].2017
(2):171-172.
[3]胡瓊波.作物白絹病的研究進展[J].岳陽職工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9):58-60.
[4]金蘋,高曉余.白絹病的研究[J].農業災害研究,2011,1(1):
14-22.
[5]陳軍,吳雪芬,陳立人.黃菖蒲白絹病發生規律與防治方法的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5,33(12):2296-2297.
[6]陳枝楠,王就光.作物白絹病研究現狀[J].植物保護,1988(2):
45-47.
[7]黃德強,陳金安.菱角白絹病及其防治[J].植物保護,1996,22
(4):32-34.
[8]杜蟬娟,晏衛紅,潘連富,等.木霉制劑對茉莉白絹病和土壤微生物數量的影響[J].中國農業通報,2014,30(1):169-173.
作者簡介:王勇慶(1994-),男,碩士生,研究方向:農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