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基于中小演播室布光在拍攝前的布置上用上、下兩部分文章試分析一下,以供大家探討并提出建議。
關鍵詞:燈光的配置;燈位的效果
中小演播室對布光的要求實質上最終體現在攝像機設備上和最終錄制成片的畫面上,要求LED燈光的色溫要穩定。
中小演播室燈光布置是一門藝術,是對所攝制主體進行燈光設計布局;是在一個三維空間內對燈具垂直和水平的位置進行規劃與調整。無論是單個燈或同種燈,在使用中,色溫不能有明顯變化,要單一,要用同種光源。包括從布光期、從時間上、電壓穩定性等方面因素。
一般來說,中小演播室攝像機處于被攝主體正面、左側面和右側面三個固定位置,“主光”應是靠近攝像機鏡頭的燈光,而不管被攝對象本身是面向什么方向,或是我們選擇視點時,光線必須以攝像機的固定視點為基準進行設定。如果光線是從攝像機背后直線投射到被攝對象上,那么這束光線就是“主光”。如果攝像機圍繞著被攝對象移動,使光線直接投向攝像機方向,從而處于被攝對象的后面,這束光就成了“逆光”。還要求能夠按照劇情的要求和創作意圖,依靠照明器械進行場景的復現、人物刻劃、氣氛渲染、空間展示。
在中小演播室布光中,舞臺燈光師可以遵循以下三種方法:一是經驗法,移動燈光進行反復試驗,直到獲得滿意結果。這種方法比較費時費力,而且多是失敗之作需要耐心調試,直到達到預期布光效果。其次是常規法,這種方法是按常規的方式將燈光安排在一定位置來照明被攝對象,這種方法從技術說是很成功的,但產生的畫面千篇一律比較適合課件類專題缺乏畫面魅力。三是有創造性的步驟布光法,是在真正理解了光的性能的基礎上有步驟地構成照明處理,創造性地用光來準確地達到所追求的畫面效果。因此作為舞臺燈光師必須具有極豐富的想象力和構思能力,有較好的文化修養,了解被攝主體在畫面中所具備的展示效果。要研究觀眾的視覺心理、視覺生理在光色下的反應。并且還要研究觀眾的視覺心理的反映規律和生理反映規律。用鏡頭語言來充分闡述被攝主體。
一、燈位的確定
以被攝主體處于中心將中小演播廳任何一盞燈的位置的在水平面和垂直面上作為基準進行定位。燈光的各種效果在總是以攝像機方位為基準來設定的,因此一盞靠近攝像機鏡頭的燈被我們稱為“正面光”,不管被攝對象本身是面向什么方向。尤其是在多臺機位攝制中,或是我們選擇新的視點時,會提醒我們燈光的效果如何隨其方向發生變化。光線必須永遠以攝像機的特定視點為基準進行評定。如果光線是從攝像機背后直線投射于被攝對象上,那么這束光線就是“主光”。在中小演播室燈光中,“主光”如果布置不當會使人物造型平淡。而“主光”燈位升高時,人物的眼睛、鼻子、下顎都會出現一定的陰影,雖然一定程度的陰影是合適的,能增加人物的質感。但當光線變陡時,使人物的陰影越來越多,頭的下半部隱沒在陰影中。這種燈光效果使一個臉部消瘦的人比面部稍胖的更顯的難看,隨著角度的越來越陡,人也就越來越“顯老”。稍微傾側一下或轉動一下頭部,會改變陰影的長度,也會是臉部造型其相應的變化。人物的臉部會由于主光過于正面或太軟,缺乏質感、造型不鮮明。過高的“主光”,會使瘦人臉部顯得更加消瘦。而過斜的主光或照在不適當的一面,又會使人物的造型不均勻,太硬的“主光”,會使人的臉部黑眼圈、皺紋更加突出。
給演播室布光需要處理好人物鼻子出現的各種缺陷,主要是布光不當產生的鼻影會使人的鼻子顯得黑影、顯長、顯彎曲塌陷等。長鼻影,在人物講話時,其長度或形狀也會隨之發生變化;而鼻影在面頰上形成的三角光影,他隨著頭部的活動或形成或消失或加深;還有鼻影在上唇形成一種假胡子效果;另外還有可能產生雙鼻影。鼻影會使眼睛內角暗黑,“主光”產生“黑眼眶”、眼窩深陷或形如骷髏的效果。沒有反射的光會使眼睛毫無生氣、缺乏表情、暗淡無光,也就是常說的“眼睛沒神”;而太強的眼神光或強烈的反光會使眼睛顯得古怪。演播室布光過程中所造成的“人為缺陷”是無法避免的,但舞臺燈光師可以通過合理的布置演播室燈光,使缺陷控制到最小,直至掩蓋缺陷,將畫面質量保持在最佳狀態。中小演播室布光時,一束燈光是可以改變或是弱化另一束燈光的不良效果的,中小型演播室燈光的布光,由于節目的不同,有多種方法。每個舞臺燈光設計師的布光方法不同,所以手段也不盡相同。
在拍攝畫面的后期制作過程中盡量避免純黑、純白色,即使是黑色,采用壓到非常暗的紅色,建議使用藍色等來代替,將會使整體的色彩更協調,由整體色調來決定具體的色調。如果感覺片子不夠亮或不夠暗,盡量避免整體加亮或減暗的絕對方法處理,代之調整燈光位置以增大亮部面積和比例之類的相對方法解決。使用曲線工具更易控制畫面局部的調整。對于金屬光澤的質感,主要原則是“金不怕黑”,也就是說金屬質感的產生必須要有暗部,盡量使用移動的燈光營造流動的高光效果來代替反射貼圖,可以使用負值的燈光來制造暗部。
通常在拍攝過度模糊的、僵硬的光效不是很好的畫面時候;僵硬的、快速變化或者說始終保持變化的光效更出色。盡量自己調整最合理的光效,然后再在后期制作合成中去調整,直接使用軟件插件的光效雖然簡單實用,但是很多時候不適合具體的問題,達不到播出質量和效果。不要濫用光效以及避免長時間使用光效,同時要控制光效的層次,即使是最簡單的glow發光特效;建立2-3層亮度和顏色都有偏差的層上去分別調整,效果會更出色。
中小演播室的光線從攝像機后面投射到被攝主體的光是“逆光”。在給演播室布光時要注意“逆光”的作用是表現被攝主體的輪廊特征,而不是表現被攝主體的立體形狀。采用高于被攝主體的位置進行拍攝,還能表現出被攝體頂部和面局部的形狀。沒有強光反射的黑頭發,畫面上呈現像雕塑一樣毫無質感。而過多的過強“逆光”會使人的頭發在畫面上看起來顯得太油亮。直下照射的“逆光”會使被攝主體產生“平頂”或“禿頂”的現象。
二、燈位的基本效果
當燈光的光線從攝像機鏡頭位置照來時,會使造型平淡。而抬高燈位時,被攝主體人物的眼睛、鼻子、下頦都會出現陰影,雖然一定程度的陰影是合適的,能增加人物的質感。但當光線變陡時,使人物的陰影越來越多,頭的下半部隱沒在陰影中。這種燈光效果使一個臉部消瘦的人比面部稍胖的人更顯的難看,隨著角度的越來越陡,人也就越來越“顯老”。稍微傾側一下或轉動一下頭部,會改變陰影的長度,也會使臉部造型起相應的變化。所以經常根據被攝主體移動燈光是拍攝前必須做的功課。
在后期視頻制作剪輯合成節目時,如果不直接使用白幀疊化,而是在原素材上調高gamma和亮度做一個簡單的動畫,然后再疊化,這樣畫面的亮部先泛出白色,然后整個畫面才顯白。感覺就像光學變化,不單調,而且最好保持即使在最白的時候也隱約有東西可見,也就是說不采用純白的單色。合成的時候以1-2幀的疊化來代替用簡單的切,過渡將會平滑柔和一些。
中小演播室燈光布置方式,不僅僅是將燈具簡單的掛上去,還應考慮燈光的布置和調試。中小演播室頂部的美觀,還要看被攝主體在畫面中出現的燈效果才是燈光布置的最終選擇。
中小演播室對布光的要求實質上最終體現在攝像機設備上和最終錄制成片的畫面上,要求LED燈光的色溫要穩定。
中小演播室燈光布置是一門藝術,是對所攝制主體進行燈光設計布局;是在一個三維空間內對燈具垂直和水平的位置進行規劃與調整。無論是單個燈或同種燈,在使用中,色溫不能有明顯變化,要單一,要用同種光源。包括從布光期、從時間上、電壓穩定性等方面因素。
參考文獻
[1]朱懷 ?電視新媒體演播室的解析及發展趨勢研究[J]電視指南2017(2)80
[2]韓鵬 ?論舞臺攝影在舞臺場景中的技巧與創作[J]新聞傳播2013(3)106
作者簡介:田建鑫(1970.08-),男,民族:漢,山東省濟南市,本科,中級,專業從事舞臺燈光,中小演播室舞臺設備應用與安裝。
(作者單位:山東省衛生和計劃生育宣傳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