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義楊
摘要:隨著上世紀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社會經濟生產水平也在不斷的進步,在經濟建設的過程中,毋庸置疑水運經濟是十分重要的,也是不可或缺的。在水運經濟中,有兩個比較重要的發展部分,分別為交通樞紐港口和水運載體航道。觀察當前經濟形勢,改革港口與航道的發展模式已經刻不容緩,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融合現代科學技術和港口航道工程的施工過程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施工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同時確保能源資源的利用率,使經濟發展能力得到充分保障。筆者在本文中的探究重點是港口和航道工程施工過程中的生態影響環節,結合以往工作經驗和相關理論知識,對提出的各種問題進行分析,最終得出相應的可行性解決方案。充分利用各種先進手段和科技水平,在保證港口與航道經濟開發的基礎之上,降低施工所導致的生態影響。
關鍵詞:港口航道工程;施工;生態影響;對策
1港口與航道發展現狀
隨著科技進步和經濟的飛速發展,港口和航道建設行業近幾年來發展勢態良好。交通樞紐中水運港口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并且其地位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也在水漲船高,主要體現在港口的容船數量上,容船數量的多少直接關系著港口的經濟效益和市場地位。隨著大量人為的投入,港口和航道的數量在不斷增加,質量也在逐步完善,同時對周圍環境的影響力也不斷擴大。我們不但應該重視經濟發展的步伐,也應該觀察施工過程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2港口、航道工程施工的生態保護要求
當前施工需要符合《水生生物資源養護行動綱要》要求,采取以下幾種措施:①生態補償與生態修復。②發展生態養殖。這兩種措施可以最大程度上減少施工對生態帶來的破壞,修復已經被破壞的水域。
3港口與航道在施工過程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3.1河道環境
航道港口的施工內容中,對環境影響較為嚴重的大致如下:①水下拋石沉排;②拋投透水框架。這些水下建筑物本身就會影響水生環境,打擊水底區域生物。另外施工過程也必然影響河岸環境,引發河岸襯砌硬化,割裂水體與土體關系,分化水域生物、微生物。在大自然中,河流是存在天然凈化能力的,但是隨著工程開工這種凈化能力會逐漸降低甚至消失【1】。
3.2浮游生物
隨著施工作業的開展,各種施工內容會擾動水體,導致浮游生物生存環境遭到破壞,水中懸浮物數量上升,水質惡化,嚴重的甚至導致水體生物大量死亡。近年來研究表明,水中懸浮物極大影響了浮游生物的正常生存,這些懸浮物會堵塞過濾通道和消化管道,直接引起浮游生物內部系統紊亂,致使生物死亡。懸浮物濃度上升后,水體吸光率就會降低,阻礙藻類光合作用,光合作用降低直接引起植物的生產力下降,引發一系列生態問題,比如:(1)浮游生物的數量迅速降低,遠超正常水平;(2)水體富營養化現象加劇,甚至通過河道影響海洋生態;(3)魚類缺乏食物導致大量死亡等【2】。
3.3底棲生物
所謂底棲生物,指的是長期生活在水域泥沙、石塊或其他水底的物體中的動物【3】。底棲動物直接影響水體生態,底棲生物的種類數量直接影響了底層雜食性魚類的生長與正常繁殖。施工過程中,底棲生物的數量、種類、分布乃至整個生存環境都受到了極大影響。在拋投作業中,底泥會轉移到深海區,與此同時底棲動物也會隨之移動,一方面導致河體中底棲生物減少,另一方面,也導致部分底棲動物死亡。這種過程破壞了生態平衡,導致當地生態失衡。
3.4漁業資源
在施工過程中,需要驅逐活動范圍較為廣泛的魚類,這一做法的初衷,本身是為了保護魚類的安全,但在實際施工過程中,對魚類資源造成破壞要遠遠超過這一保障措施。對漁業資源造成破壞的主要原因是施工中采取的水下爆破施工方式。想要避免水下炸礁對漁業資源產生過多不良影響,需要在炸礁施工中提前進行炸礁點打孔,并及時預測水下環境,評估生態環境影響,積極采取措施,盡量控制影響范圍【4】。
4施工過程中對生態的保護
該階段,已經有更高的要求來約束與制約港口和航運施工,政府有關機構也已經頒發了相應的環境要求和環保標準。想要切實落實這些法規,協調經濟與環境的關系,降低水污染程度,首先應改善環境選擇,其次,應明確改善生態環境的主要內容應為“植物和植物的結合”。可以采取植物學理論中的相關知識來應對生態變化,建立良性生態系統,制造合理科學的生產生活條件。這就要求施工單位提高自身施工水平與環保意識,將保證生態與生物環境作為施工的一大重點。
5港口與航道工程施工過程中降低生態影響的對策
在港口與航道工程施工過程中,無論是水域疏浚、土地建設,還是沙泥轉移,都有可能影響施工區域的生態環境。想要減少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需要采取各種行之有效的措施,具體如下:
(1)控制施工工期,合理安排施工時間。施工時間盡量開釣魚、產卵、遷徙高峰期,并且避開野生動物保護期,簡而言之需要將施工時間安排在每年秋冬季節,也就是9月——12月期間。一旦發現施工過程中出現罕見動物、瀕危動物,應立刻停工并上報有關部門,施工中出現某種水生生物數量急劇減少,也行采取上述措施,施工中應盡量避免傷害野生動物,一旦發現由于施工導致的動物創傷或死亡,應立即報告并及時解決,依據相關規定進行適當處置。
(2)合理選址。施工地址應選擇在項目允許的地點范圍內,挑選空地或者是非農業、漁業等土地,盡量選擇在臨海地區。同時為了降低施工對土地的影響,應時充分利用現有道路,避免新建道路。
(3)加強文明建設教育,將環保意識滲透到民眾心中,提高環境保護意識,增強環保認知,普及各種野生動物知識。合理控制建筑機械,避免石油泄漏。建立應急機制,制定相應應急措施,完善應急反應程序【5】。
(4)水土保持。挖掘工程應在最短時間內完成,完成后應即刻拆除或填充,如果不能完成的應給予暫時保護。土地復原后需要恢復植被,并制定相應方案。
(5)建立跟蹤系統,加強后期監控。監控內容包括:①水資源;②魚類資源;③養殖資源。通過對這些資源進行監控,及時掌握施工對當地環境生態造成的影響,并將這種影響控制在一定范圍之內,并采取相應的手段來消除影響,恢復生態環境。
(6)加強宣傳力度。在施工期間,多采取板報、會議、公告、宣傳單等方式,進行施工人員的素質教育,提高施工作業人員的環保意識和動物保護意識。嚴格禁止施工隊伍進行捕魚等破壞環境的行為。
結語
建立科學的管理制度,制定合理的管理方案,明確施工建設環保措施,是降低港口與航道施工對生態環境造成影響的主要手段,也是行之有效的重要措施。施工過程中,首先應分析施工建設可能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然后在施工前擬定備用方案,并制定完備的補償手段制度,在充分保證經濟效益的同時,保障當地生態平衡,實現生態與經濟的真正統一與協調,并且實現施工后對生態環境的補償與修復,將整體環保工作做到最好。
參考文獻
[1]閆世忠.港口與航道工程施工的生態影響及對策探析[J].科技與創新,2015(22):51+53.
[2]楊苗苗.廣東省內河航道整治工程對河流生態影響與對策研究[D].東南大學,2015.
[3]辜強.航道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調查要點[J].環境保護,2014,42(10):60-62.
[4]李海東,林杰,張金池,等.生態護坡技術在河道邊坡水土保持中的應用[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32(1):119-123.
[5]秦亞麗.淺談現代城市河道生態護坡的設計[J].陜西水利,2013(4):133-134.
(作者單位:連云港建港實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