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全芳
摘要:住建部近日下發通知要求,要因地制宜推進村莊建設規劃編制,注重保護和傳承鄉村特色,防止大拆大建和鄉村景觀城市化、西洋化。經濟發展的同時,新興事物替代舊事物的速度越來越快,這個過程中損失了很多有精神價值的事物,尤其體現在整體景觀上,包括傳統民居、村落布局等,本文記錄了一些實際案例,并在這個基礎上將我的一些體會和建議記錄下來。作為國家美麗鄉村建設的一點心得體會。
關鍵詞:鄉村景觀 文化傳承 景觀表達
住建部近日下發通知要求,要因地制宜推進村莊建設規劃編制,注重保護和傳承鄉村特色,防止大拆大建和鄉村景觀城市化、西洋化。這一點我非常贊同。也正是我的切身體會。這幾年隨著人們對精神文明生活的要求越來越高,對審美的要求,對景觀多樣性的要求也越來越具體。國家現在大力提倡的美麗鄉村建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探索和實踐?!懊利悺睘槟繕?,“鄉村”為主體,“建設”為實現方式。對于“美麗”這一目標,農業部“美麗鄉村”創建目標體系中定義為“產業發展、生活舒適、民生和諧、文化傳承、支撐保障”。可見“美麗”并非單純是村容整潔,更體現了生產、生活、生態協調發展的要求,以特色為美,以生態為美,以和諧為美,以生活水平提高為美。這真是我們目前發展的明確目標,是我們的未來。
從事園林綠化行業多年,參與的項目涉及公園、道路綠化、街頭游園等等,近些年也主持了一些鄉鎮村莊的綠化項目,增加景觀的同時,對一些鄉村景觀的流失也感到很痛心。近些年鄉村經濟發展很快,新農村建設如火如荼,大家都喜歡新的東西,新房子、新廠房、新道路都很形成規模,在土地資源一定的情況下,舊的村落景觀就大批量的被破壞了,原先的特色民居、老工藝作坊、老廠房都被拆除了,這在某種意義上是文化和景觀的雙重損失。在過去的很多年里這些有紀念意義的老物件、老工藝,老建筑都像垃圾一樣被拆除拋棄了。到現在我們回頭再看,這種損失讓人痛心,這是無法估量的傳統文化傳統精神的損失。到了現在,那些零星遺留的有價值的老建筑、老物件、老工藝成了必須被保護的,這一點已經被廣泛認可,涌現出了一些成功的案例,既順承歷史又結合未來,同時顧及到當代村民生活需求和審美方向,達到了多元合一的效果。下面我介紹兩個在保護古跡和發展新景觀方面做得較好的案例。
我們昌邑市龍池鎮是一個非常有閃光點的地方。文化氛圍非常濃郁,當地有神話傳說,有歷史名人,有一門五進士的光榮歷史,龍池也屬革命老區,是陳干的故鄉,歷史文化厚重。近年來,歷任鎮領導都在深入挖掘當地的精神文化傳承,以文化為焦點,為發展的目標,發揚這里旅游資源豐富的優點,北白塔烈士祠、孫臏廟、陳干墓、齊西故居群等6處歷史文化遺跡被評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憑借著剪紙技藝的挖掘和傳承,獲評“山東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F在龍池在保護歷史古跡和發揚當地文化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抗日戰爭紀念館是全國首家由鄉鎮承建的抗戰紀念館。齊西村是國家級傳統村落、首批山東省傳統村落、山東省歷史文化名村、第一批山東省鄉村記憶工程、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編撰了《龍池年俗》,向外推介龍池的水文化、鹽文化、名人文化、古跡文化、紅色文化、非遺文化,打響了龍池文化旅游品牌。近年來,龍池鎮整合全鎮旅游文化資源,啟動了夢幻花海生態觀光園、紅色馬渠、齊氏家廟等建設工程,并繼續將孫臏廟、鄑邑故城、北部鹽田等旅游景點串點成線,形成新興的觀光、休閑、旅游全域旅游產業帶,力爭將古老的紅色圣地打造成為“傳統文化的展示區、農家生活的體驗區、革命教育的示范區”。龍池鎮的水資源很豐富,有大大小小的灣塘數十處。但是近年因為干旱和缺乏管理,現狀很糟糕,不僅談不上景觀效果,甚至有成為大型垃圾場的可能。鎮領導非常重視這些自然資源,連續幾年進行了景觀改造,不僅將原先的灣塘清理干凈,邊緣加固,也根據現場地形專門設計了石橋、廣場等園林景觀設施,規劃的同時將鄰近的古建筑也納入設計之中,進行了保護性的措施處理,同時可作為整個設計體系的焦點景觀。在設計之初,領導們就充分強調了當地文化和村民生活習慣的重要性,設計師也充分考慮了這幾個方面。選用了大量的當地建材和植物,配合代表了人民美好理想的中國傳統的圖案,有機結合了使用功能和景觀效果,建成后深受當地村民的喜歡,是一個比較成功的改造案例。
柳疃鎮是著名的“絲綢之鄉”,是全國最大的絲織鎮,也長江以北最大的裝飾布生產印染基地。柳疃染織歷史非常悠久,當地人“下南洋”的時候,隨身攜帶的商品就是柳疃絲綢。現在的柳疃商品也是遠銷海內外,當地有商人直接去非洲銷售。柳疃還是紅樓夢作者曹寅外婆的故鄉,這里與江寧織造府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絲綢發展的整個歷史畫卷中,柳疃絲綢是濃墨重彩的一筆?,F在柳疃鎮已經將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發展和景觀建設緊密聯系在了一起,柳疃有一條小龍河,是商品原先走水運的主要的交通要道,現在鎮領導邀請專家將小龍河兩畔悉心規劃設計,在風景掩映中將柳疃的歷史娓娓道來,整個項目命名為“小龍河生態濕地長廊”,在該項目的園林綠化設計方案中,確定了“一院、二路、三舍、四園”的打造思路,一院即龍河書院,二路即1000米健身競速跑道和休閑步道,三舍即龍河禪舍、龍河茶舍和龍河客舍,四園即桑園、竹林、梨園和海棠園;在風景秀麗的小龍河兩畔還有昌邑最早的絲綢廠和絲綢博物館,現在已經將以前的絲綢老工藝進行復原,將柳疃絲綢的發展歷史詳盡真實的記錄下來,前事不忘后事之師,這不僅是一筆經濟財富,也是一筆不可估量的精神財富。柳疃的經濟蒸蒸日上,發展的歷程也是清晰深刻,把這個過程記錄下來,把過程中涌現的精彩人物記錄下來,當地的風土人情,文化發展將成為精彩的的歷史,這也是我們保護當地文化的一種有效手段。我們不僅要保護好典型的建筑和景觀也要挖掘培養鄉村建筑工匠等本土人才。支持從農村走出去的懂建設、愛農村的企業家、技術人員、退休干部等本土人才返鄉服務。這是景觀與人文結合的比較好的例子。
在這兩個典型的小鎮景觀的設計過程中,既保護了現存的有歷史價值的景觀、建筑,也充分考慮了當下村民們的精神需求和物質需求,同時考慮了長期性的發展和保護,是比較成功的。
現在的村莊規劃思路較過去有了明顯的轉變,村莊設計規劃以村民的需求為主,設計師發揮自己的專業來配合村民。既滿足村民的需求,也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同時美化環境,提升環境景觀水平,重視長期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效益。此外,設計師們還會在審美方面對村民進行引導,通過各種園林設施和文化指引,潛移默化的影響村民向好的現代化的方向轉化。當下設計師普遍引入了相應的科技手段,加強了景觀與游人的互動,例如微信掃碼,無線網絡覆蓋景點等。
不管是什么設計總有其設計的目的,我們鄉村景觀設計與當地文化相輔相成的發展成了當前設計的主流方向,鄉村景觀與當地文化、歷史發展的結合越來越緊密,各種科技手段的應用也越來越普遍,這種發展的趨勢越來越明顯,精神文化在景觀設計中的地位越來越高。當然在發展鄉村景觀建設的過程中,也會出現失敗和反復,但是這并不能扭轉向前發展的大趨勢,我們都是在向前發展的。
(作者單位:昌邑市綠美園林綠化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