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樹聰
摘要:受我國傳統家庭教育觀念影響,未成年人家庭暴力現象在我國一直都是非常普遍的,隨著近年來社會的不斷發展,未成年人家庭暴力問題雖然已經得到了社會與政府的廣泛關注,相關法律制度也得到了一定的完善,但從目前來看,未成年人家庭暴力問題仍然未能得到有效的解決。為此,本文對未成年人家庭暴力現象頻繁出現的原因進行了分析,并從《未成年人保護法》的角度入手,對家庭暴力問題的解決策略展開了探討。
關鍵詞:未成年人保護法;家庭暴力;未成年人
引言
未成年人家庭暴力現象不僅會對未成年人的身心造成嚴重傷害,同時由于其具有著隱蔽性、普遍性的特點,很多未成年人在受到家庭暴力后還很難得到法律的救助,而這也對社會主義民主法制進程的推進產生了巨大的阻礙。因此,要想對未成年人家庭暴力問題進行解決,就必須要對《未成年人保護法》等相關法律制度進行完善。
一、未成年人家庭暴力現象頻繁出現的主要原因
(一)缺少完整的法律體系
隨著我國法律體系的不斷完善,如《未成年人保護法》、《義務教育法》、《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制度都針對家庭暴力問題作出了具體規定,但從整體上來看,這些法律制度卻存在著不少的問題。首先,《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律并非專門針對未成年人家庭暴力問題所指定的法律制度,雖然在內容上對這類問題有所涉及,但卻分布在不同法律的各個條款之中,不僅內容不夠完善,同時眾多法律條款也很難形成完整、系統的法律體系,這對于未成年人家庭暴力問題的解決是非常不利的。其次,在具體法律條款上,關于未成年人家庭暴力問題的法律制度大多都屬于原則性的規定,很多具體細節都并未得到明確,這使得法律的可操作性較差,相應的執法工作也面臨著不小的困難。例如在《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二章第一條中明確規定:“禁止對未成年人實施家庭暴力,禁止虐待、遺棄未成年人,禁止溺嬰和其他殘害嬰兒的行為,不得歧視女性未成年人或者有殘疾的未成年人”,這一規定中雖然明確禁止了溺嬰這一行為,但對于虐待與歧視未成年人這一行為卻并為給出具體的標準,因此在處理類似的未成年人家庭暴力案件時,執法人員往往很難判定嫌疑人是否存在對未成年人實施家庭暴力的行為,而在法律規定得不到落實的情況下,未成年人家庭暴力行為自然也就得不到有效的制止。
(二)事后處罰措施不夠明確
法律之所以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約束力,主要還是由于其具有著明確的處罰措施,只要社會公民違背了法律規定,那么就必然會遭到法律的懲處,然而在未成年人家庭暴力問題上,各種違法行為的處罰措施卻并不明確,這使得《未成年人保護法》等相關法律中關于未成年人家庭暴力的規定并不能夠對社會公民產生普遍約束力,而在社會公民得不到法律約束的情況下,未成年人家庭暴力現象自然也就會頻頻發生。例如在《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五章第四條中規定:“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不履行監護職責或者侵害被監護的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經教育不改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有關人員或者有關單位的申請,撤銷其監護人的資格,依法另行指定監護人。”,這一規定雖然指出了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權益行為的非法性,但卻并未對存在這一行為的違法者做出相應的處罰,因此其對于未成年人家庭暴力行為的約束力度是非常小的[1]。
(三)司法機關干預力度較小
我國有關未成年人家庭暴力問題的法律規定普遍遵循“告訴才處理”的原則,即只有在自訴人主體向人民法院提出控告的情況下,人民法院才會對家庭暴力案件進行處理,如不告訴則不處理。但由于未成年人對監護人普遍存在較強的依賴性,且在各方面能力上存在很多不足,因此基本不會且很難主動告訴,其他人在傳統觀念的影響下,也不會選擇主動告訴,這樣一來,即便未成年人監護人存在家庭暴力行為,也不會受到法律的懲處[2]。例如當前社會上發現被遺棄的嬰兒后,司法機關通常只會將棄嬰送入孤兒院等福利機構,而不會對棄嬰這一違法行為展開調查,更談不上對違法者的懲處。
(四)公民普遍缺乏法律意識
受“棍棒底下出孝子”、“家丑不可外揚”等我國傳統觀念的影響,父母或其他監護人以暴力的方式對未成年人進行管束是十分常見的,同時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這種行為也是非常正常且可以理解的。也就是說,無論是家暴者還是見證家暴者的其他人,甚至是未成年人自身,通常都并不會意識到這種家庭暴力行為屬于違法行為,而這種法律意識的普遍缺乏,也正是未成年人家庭暴力頻繁發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未成年人保護法視角下家庭暴力問題的解決策略
(一)完善相關法律體系
當前我國的未成年人家庭暴力問題是比較復雜的,因此要想對這一問題進行有效解決,其難度也是非常之大的,但基于未成年人家庭暴力發生的各方面原因,我們仍然能夠為未成年人保護法等相關法律制度的完善提出一些建議。首先,《未成年人保護法》主要是針對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保護,雖然與未成年人家庭暴力問題存在著密切的聯系,但在內容上缺乏針對性,因此立法機關可以嘗試將未成年人家庭暴力問題的相關法律內容從《未成年人保護法》中獨立出來,專門對各種違法行為、判定標準以及懲處措施進行詳細、明確的規定,從而提高法律的可操作性與系統性,為執法工作的開展創造良好基礎條件,如2016年剛剛施行的《反家暴法》就在一定程度上具備了這一特征。
(二)建立強制報告制度
強制報告制度是很多西方國家所普遍采用的一種法律制度,簡單來說就是發現特定違法行為卻不向司法機關報告者需要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而我國相關法律也同樣可以對這一法律制度進行借鑒,針對未成年人家庭暴力行為采取強制報告制度,明確要求相關責任人在發現未成年人家庭暴力行為后,應立即向公安機關報告,否則則需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從而讓未成年人家庭暴力行為能夠被及時發現,并使司法機關能夠進行有效干預[3]。當前我國《反家暴法》中已經作出了類似的規定,如第十四條中規定:“幼兒園、醫療機構、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社會工作服務機構、救助管理機構、福利機構及其工作人員在工作中發現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遭受或者疑似遭受家庭暴力的,應當及時向公安機關報案。”,但由于缺少對未報告責任人的處罰措施,因此這一強制報告制度仍然有待進一步完善。
(三)加快訴訟模式創新
針對告訴才處理等刑事自訴制度,未成年人家庭暴力的相關法律需要在訴訟模式上做出相應的創新,充分考慮我國國情以及未成年人本身的特殊性,授予檢察院、公安機關共青團等組織以代為告訴的權利,使政府機關能夠及時對家庭暴力行為進行干預,這對于未成年人家庭暴力行為的控制是非常有利的。
(四)強化普法宣傳教育與事后處罰監督
為提高未成年人家庭暴力相關法律的普遍約束力,政府部門必須要建立事后處罰監督機制,對家暴者處罰措施的落實情況展開全面監督,保證家暴者能夠收到法律的約束,杜絕未成年人家庭暴力行為的發生。另外,針對社會公民法律意識淡薄的問題,政府部門還要加強普法宣傳教育,使未成年人監護人能夠意識到家庭暴力行為的違法性,從而自覺遵守相關法律,改變家庭教育方式。
結束語
總之,當前我國未成年人家庭暴力現象頻繁發生主要原因還是體現在法律體系不完善、事后處罰措施不明確等方面,只要能夠對針對這些問題采取相應的解決策略,并在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就必然能夠讓未成年人權益得到有效保護。
參考文獻
[1]孫存.未成年人家庭暴力問題及防治對策研究[D].甘肅政法學院,2017.
[2]胡向陽,段喆斐.家庭暴力下未成年人權益的法律保護[J].湖北警官學院學報,2017,30(05):74-79.
[3]鄒陽.未成年人權益保護法律制度完善初探[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7(06):110-111.
(作者單位:沈陽市第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