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千惠
摘要:本文將通過對新詞現象中的相關定義及新詞新語的來源進行闡述,探討分析當今新詞現象對我國漢語言藝術的積極、消極兩方面影響,進而提出一些此類語言的使用規范建議。
關鍵詞:新詞現象;我國;漢語言藝術;影響
引言
當前我國的網絡信息技術發展迅速,互聯網已經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廣泛的普及,人們對新知識、新理念也隨之有了更多的接觸。其中,新詞現象是互聯網普及后傳播最為明顯的一種現象。我國漢語言博大精深,新詞現象的出現一方面有助于人們更深刻地理解我國漢語言,但也為其帶來了一些消極影響。
一、新詞現象相關定義
“新詞新語”,即和原本意思不同的詞語或者近期出現的流行詞語。在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的新時期,不斷有新理論、新概念、新思想出現,進而衍化出越來越多的全新事物,需要人們賦予其新的名稱以及新的定義,從而符合社會的需求和發展[1]。
二、新詞現象產生的來源
(一)舊詞新意
在我國漢語言藝術的發展過程中,部分詞語在如今已經很少被用到,甚至一些詞語已經從現代漢語中消失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這些“舊詞”又被人們重新應用,并且會被賦予符合時代的新語義,使得人民易于接受,例如“破產”、“倒閉”、“強人”等,都已被賦予了新的涵義。
(二)新造詞語
“新造詞語”就是隨著當今社會的持續發展和不斷變化,為了對新思想、新事物等進行表述,人們所創造的相應詞語,主要分為兩類。
一類是來源于特殊的人群,尤其是當代年輕的學生群體。這類新詞相對通俗,夾雜中外語言,語法不規范,較隨意,如“醬紫”、“月光族”、“表”以及“酷斃了”等流行性的詞語。
另一類是根據基本漢語的構詞語法,在已有的詞語基礎上,被人們創造的詞語。這類新詞具有一定的規范性,易被人民群眾接受和理解,如“信用卡”、“超女”、“金融危機”、“黑客”以及“韓流”等。
(三)外來新詞
這類新詞是隨著我國改革開放進程的不斷加深,從外族的語言中借用或者引用的一部分詞語,主要用于對新事物、新理念等進行表述,其覆蓋范圍極廣,涵蓋了經濟、科教、衣食住行以及娛樂等多方面。其中最為主要的來源外語是英語,例如“沙發”、“卡通”、“咖啡”以及“基因”等。
外來新詞主要包括四種類型,第一種為字母詞語,如“CBA”、“NBA”、“FIFA”、“CPU”以及“NBC”等。第二種為“音譯”詞語,如“迪斯科”、“克隆”以及“摩托羅拉”等。第三種為“意譯”詞語,根據單詞意義翻譯而來,如“代溝”、“熱狗”等。第四種為“音意”詞語,即除了“音譯”還包括與其相應的具體事物等,如“奔馳”、“黑客”“百事可樂”以及“桑拿浴”等。
(四)網絡新詞
網絡新詞的來源十分廣泛,其樣式也有很多種,很多網絡新詞的構成屬于錯句、病句,但在網絡上十分受用戶的歡迎。根據其形式不同,主要有“登陸”、“聊天室”、“稀飯”、“麻麻”以及“囧”等[2]。
三、新詞現象對我國漢語言藝術的具體影響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語言除了具備本身的涵義外,也迎合了時代的發展潮流,加之網絡信息科技越來越發達,各種新詞現象的普及率逐步提高,很多詞匯已經被人們所接受。但是,為了更加規范新詞新語的使用,我們應當將新詞現象對我國漢語言藝術的具體影響進行深刻分析,從積極和消極兩個方面進行全面了解。
(一)新詞現象對我國漢語言藝術的積極影響
語言的發展應當緊隨時代的步伐,避免被逐漸同化甚至消亡。因此,語言發展重在“創新”。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特征,新詞現象的產生正是我國漢語言藝術極具持久生命力的重要體現。
1.豐富了漢語言藝術的意義
許多新詞新語的出現,其基礎都是為原有詞語賦予新的意義。這種新意義的賦予,對我國漢語言藝術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程度的積極影響,也為其運用范圍的擴大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例如“族”字,其原本是對家族、民族等進行定義,但在如今社會中,產生了我們常見的“上班族”、“低頭族”、“月光族”以及“追星族”等詞匯。再如“吧”字,其原本作為語氣詞放于句尾,但是在現今的生活中,產生了“網吧”、“氧吧”、“水吧”以及“貼吧”等詞匯。以上詞匯,都是在新的時期對原本的字詞進行豐富、拓展,并賦予其豐富的、全新的意義。
2.吸收了本土方言以及外來詞語
在實際的新詞新語應用過程中,很多詞語都結合了本土方言以及外來詞語的成分,從而極大地為我國漢語言藝術擴展了范圍。因此,現在生活中經常會有很多詞語被本土方言或者外來詞匯所代替的現象發生。其中,外來詞語的應用如前文所提,筆者在此不再贅述。而本土方言中的詞語應用于新詞中的例子,包括了諸如“把他炒了”以及“卷起鋪蓋走人”等。隨著各種文化的交流不斷加深、外國文化的不斷引入和沖擊,必將會有更加豐富的新詞現象。
3.使漢語言藝術的表達形式更加多樣
一方面,新詞新語創造出了很多從未出現過的新詞,有的和專業、技術、娛樂等領域相關,如“點擊”、“CPU”、“直播”等。有的和日常人們的溝通交流相關,如“潛水”指看帖卻不常發言的現象,“灌水”指寫一些沒有意義、沒有價值的東西的一種行為。
另一方面,很多新詞新語的涉及領域也很多樣,覆蓋了衣、食、住、行、財經、科教以及娛樂等全方面。
總體而言,這些新詞現象豐富了我國漢語言藝術的形式、內容和意義,使其具有了更加旺盛的生命活力,并且不斷推動其快速發展。
(二)新詞現象對我國漢語言藝術的消極影響
很多人群為了“彰顯”自己的個性,對新詞的創造過于隨意、完全不規范,導致這些不利因素對我國漢語言藝術產生了消極的影響。
1.故意曲解詞語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越來越關注自身對精神世界的追求。但是在新詞現象發生的過程中,很多人創造新詞時將其原本的意思進行了曲解甚至扭曲,如很多人將“賢惠”一詞曲解成“閑著且什么都不會”的意思,極易造成人們尤其是小孩子對詞語的理解困難、理解錯誤等現象發生。
2.語法不規范
很多新詞的出現,雖然具有一定的娛樂性或者便捷性,但是實際卻違反了語法構成的規范性,例如“我睡了先”、“人來了都”以及“我走先”等詞句,嚴重違反了我國漢語言藝術的規律和規范,極易對人產生誤導。
3.對青少年的消極影響
當前我國網絡信息技術發展迅速,青少年網民數量與日俱增。青少年尚處于知識學習的啟蒙階段,且其心智尚不成熟、判斷能力也未成形,一旦過多地浸染在網絡世界中的不規范新詞新語,極易造成青少年語言運用的不規范。
(三)我國漢語言藝術對新詞現象的規范
新詞現象對于我國的漢語言藝術而言是一把雙刃劍,有利有弊。因此,在新詞現象發生的初始時期,有關部門就應當對其進行規范應用指導,例如運用“分類篩選規范”等國家級的規范對新詞新語進行分類、整理,且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通用語言文字法》的規范性新詞新語的使用將不受限制。反之,未通過《文字法》的不規范流行新詞,就應當對其應用范圍加以規范、限制。根據語言發展歷史可知,那些經得住時間考驗的流行新詞也會逐漸被升級為規范性的詞語,而即使被列為規范性的新詞,在長期未被使用后也會逐漸消亡[3]。
結論
總之,新詞現象對我國漢語言藝術有一定程度的積極影響,同時也存在很多弊端。在實際生活中,我們不能將此現象完全否定,而應將其和我國漢語言藝術的關系進行妥善處理,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為了更好地傳承發揚我國漢語言文學,減少新詞現象的不利影響,相關部門應將新詞新語的使用和傳播加以規范。
參考文獻
[1]鄧婕.論網絡新詞新語中仿擬的偏離現象[J].忻州師范學院學報,2018,34(04):126-130.
[2]榮亮.網絡語境下基于語言分化的漢語新詞產生現象之初探[J].跨語言文化研究,2016(02):50-55.
[3]李晟萱.賀鑄另擬新詞題現象探微[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6,32(01):18-20.
(作者單位:安陽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