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昊軒
摘要:眾所周知,我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地域文化間存在著非常顯著的差異。地域文化是民族性的傳統成分,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價值。地域文化與漢語言文學之間存在極為密切的聯系,地域文化是漢語言文學發展的基礎,而漢語言文學則是對地域文化的集中反映。本文通過對地域文化對漢語言文學的充實進行分析,希望對人們正確看待地域文化與漢語言文學之間的關系有所幫助。
關鍵詞:地域文化;漢語言文學;民族
引言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載體,方言凝聚著地域歷史文化的內涵,是地域的文化特色。正是基于地域文化的重要意義,致使大量的文學作家在創作文學作品的過程中,吸取了傳統文化的精髓,并將優秀文化補充至漢語言文學之中,使漢語言文學得到充實。因此,研究地域文化對漢語言文學的充實和影響,其意義十分重大。
一、地域文化與文學
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地文化彼此間的融合已經屢見不鮮,一些弱勢文化已經被強勢文化所取代,逐漸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世界文化趨同已經成為時代發展的大勢所趨[1]。互聯網技術的普及和應用,進一步加快了世界文化融合的速度,文化融合已經突破了空間和時間的限制,文化趨同正在不斷進行著。這對于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弘揚顯然是十分不利的。文化趨同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一是西式婚禮在國內大行其道;二是外國開設漢語班等等。與此同時,國內文化趨同的腳步也從來沒有停止過,例如:甜咸豆腐腦之爭、湯圓還是元宵之爭,這些爭議都是文化差異的反映,但隨著文化趨同的進行,地域文化差異正在呈現趨同發展態勢,這是由時代發展所決定的。雖然文化趨同對于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但對于傳統文學發展來說,顯然是非常不利的,隨著文化趨同程度的不斷加深,民族和語言之間的聯系羈絆會被剪斷[2]。因而,下文重點分析地域文化對漢語言文學的充實。
二、地域與文學的關系
在文學地理學認為文學分為以下三個空間:一是真實空間;二是想象空間;三是介于真實和想象空間之間的文學空間。其中真實空間就是指自然和人文環境;第二空間是建立在真實空間基礎上的想象文學空間;第三空間是作家基于前兩種空間基礎上,加工和創造的產物。從這個理論中,我們可以看出,真實空間是想象空間和文學空間存在的基礎,真實空間為漢語言文學的發展,提供了素材,地域對文學的作用可見一斑。
劉勰在《文心雕龍》中寫道:文之為德也大矣,與天地并生者,這句話對于 文學與地域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強調。在文學與地域的關系之中,氣候因素對于漢語言文學發展起到了決定性的影響。這就延伸到本文研究的課題:地域文化對漢語言文學的充實,那么氣候是如何影響地域文化和漢語言文學的發展呢?首先,我們從地理角度進行分析,以我國為例,我國幅員遼闊,具有明確的南北方劃分標準,秦嶺淮河以南為南方,秦嶺淮河以北為北方,南北方的氣候存在著非常大的差異,正是基于氣候差異,致使南北方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例如:北方人喜歡吃餃子,而南方人卻喜歡吃元宵。北方人說話較為直接,南方人說話則較為含蓄等,而氣候就是導致南北方地域文化差異的重要原因,并且這一理論不僅適用于我國地域文化,在其他國家同樣適用。
三、地域文化對漢語言文學的充實
在研究南北方地域文化時,我們還要對山區地域文化和水鄉地域文化進行關注,通過這兩種地域文化對漢語言文學的充實進行研究,對于我們加深對文化知識的理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在大多數人眼中,北方人是樸實和粗狂的形象。但是在文學家眼中和筆下的北方人卻與人們的普遍認知截然不同。例如:劉紹棠的《蒲柳人家》、苗長水的《季節橋》、鄧剛的《迷人的海》,這些作品將北方人特有的柔情和秀美,彰顯的淋漓盡致。尤其是以孫犁為代表的文學派系白洋淀詩派,更是專注于描寫北方的山山水水。孫犁在北方作家中具有十分高的地位,究其原因,主要是他的作品,自成派系,他通過自身獨有的寫作方法,對北方的柔情進行了唯美的證明。
另一方面,在充滿山水的南方,也具有不同于人們固有認知的景色和人物。古人曾經說過:西北多山,所以西北人十分樸實。但是這句話同樣可以適用于南方,君不見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四川、湖北和湖南等地同樣是群山聳立,并且是我國武裝革命的發源地[3]。楚魂是南方地域文化的精神,而湖南湖北是楚魂的故鄉。這就從側面證明,南方地區也蘊藏著樸實和粗狂的地域文化。在清朝末年,太平天國興起,氣勢如虹,無法阻擋,迅速占據了南方大部分區域,與清政府形成了分而治之的局面,在清政府即將垮臺的前夕,曾國藩率領湘軍,擊敗了不可一世的太平軍,為天平天國的垮臺和分崩離析埋下了伏筆,這時的湘軍十分樸實,銳意進取。但兩湖之地也存在一些尚氣人性的士氣文風,正是基于這些地域文化,才使湖北在我國近代史中占據了顯著的地位。代表南方地域文化精神的楚魂,顯然與革命存在著某種未知的關系。因此,湖南湖北地區的作家,其文風頗為強悍,例如:葉蔚林的《在沒有航標的河流上》、劉恪的《山鬼》、陳應松的《將軍柱》等。這些作品無不體現了南方的剛烈之情。由此可以看出,地域文化對于南方漢語言文學的發展,起著無法磨滅的作用。
南方的剛烈和北方的柔情,代表著南北方地域文化的特色,這個特色就寄托在山水景觀之中,我們可以用太極理論中的剛中帶柔、柔中有剛,對這種奇特的地域文化進行總結和概括,北方地域文化就是剛中帶柔,而南方地域文化為柔中帶剛。同時,剛柔合一,互相轉化也是一種高深的精神境界,對人性的復雜進行了完美的揭示,在假設二重人格理論正確的基礎上,我們可以將剛柔合一的精神境界,看作是二重性民族的體現。
縱觀我國南北方地域,山水奇觀何其之多也!黃河九曲十八彎、長江三峽湍急的河流和高山峻谷,無不彰顯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這種真實空間下形成的地域文化也具有鮮明的特色。例如:劉恪的《紅帆船》、《山鬼》、苗長木的《溫柔之鄉》等文學作品,正是對這些大自然奇觀的加工和描述,作品中深受地域文化的影響,由此可見,地域文化對于漢語言文學發展,起到了充實的作用。此外,張賢亮的作品《河的子孫》,其主要內容就是描寫黃河的壯麗恢弘,以及在黃河沿岸生活人們的生存道理,這也從側面凸顯出地域文化的不同,會賦予文學作品別樣的特點。我國古語有云:君子厚德載物,通過將君子比作水,表現出君子品德之高尚。這句話出自《周易》,這直觀的體現出,我國古代文學同樣深受地域文化的影響和補充,古人也會將真實空間作為素材,繼而發揮想象,創造出經典的文學作品,從而使漢語言文學得到充實。
在進入近代社會后,中國社會的發展陷入了停滯狀態,而在文學上卻呈現了百花齊放的盛況,此時出現了眾多知名的文學作家,北方的有劉半農和李大釗,南方的有胡適和魯迅,他們所創作的文學作品,充分吸收了地域文化特色,并將這些特色通過文學作品所反映出來,從而推動了漢語言文學的發展。
結論
綜上所述,全球文化融合正在洗滌我們對傳統文化的記憶,而漢語言文學就是我們捍衛傳統文化記憶的武器。當物質生活充斥著人們的內心時,文學卻彌補了理性的缺失。因此,在我們推動漢語言文學發展時,對地域文化與漢語言文學間的關系進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佟鳴,賈秀春.影視作品視野下的東北方言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9(03):165-166.
[2]王倩.語言的隱喻:管窺徐州方言與地域文化的映射[J].中國校外教育,2018(27):76-77.
[3]黃萬湖.廣西大蘆村傳統建筑裝飾語言的地域文化表現[J].大眾文藝,2015(16):72-73.
(作者單位:安陽正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