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亮,程 夢,潘 潔
(1.華中科技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湖北武漢430074;2.湖北省城鎮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湖北武漢430074;3.武漢市規劃研究院,湖北武漢430014)
美麗鄉村建設實踐正在鄂東乃至全國各地大規模推進,在此過程中逐步暴露出一些與中國鄉村發展需求相背離的交通問題。如在村莊規劃或改造過程中,粗放式模仿城市道路標準,對村莊道路采用簡單的硬化拓寬模式,導致新建道路標準過高、但利用率低,而老的農村居民點仍然面臨難以適應農村機動化發展需求,且無處停車、基礎設施欠賬多、建設任務重等矛盾。
2016年5月,《住房城鄉建設部辦公廳關于開展2016年縣(市)域鄉村建設規劃和村莊規劃試點工作的通知》(建辦村函[2016]411號)中提出,“要改革創新鄉村規劃理念和方法,樹立一批符合農村實際、具有較強實用性的村莊規劃示范,以帶動鄉村規劃工作”[1]。在此背景下,如何從村莊的現狀交通問題出發,形成對鄉村道路交通系統的地域性認知,提出有針對性的實用性鄉村交通發展策略,以引導大規模的鄉村規劃建設,是當前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在“實用性村莊規劃”被正式提出之前,不少學者早已意識到當今的村莊規劃中存在一些道路交通問題。文獻[2]提出村莊規劃中存在對外道路缺少聯系、內部道路不明、沒有停車場地規劃等問題。文獻[3]認為現狀村莊道路系統存在缺乏系統性研究、技術指標不能滿足發展需求、不能滿足地面排水與工程管線布置要求等問題。文獻[4]指出鄉村規劃比城鎮規劃具有更多的特殊性和地域性,鄉村規劃尤其需要因地制宜,解決實際問題。文獻[5]認為鄉村與城市差別很大,不能一味地照搬城市管理模式。
2014年,文獻[6]提出“實用性村莊規劃”的概念,對實用性村莊規劃的概念、推行原因及如何推進等內容進行了系統闡述。隨后,文獻[7]提出實用性鄉村規劃的編制思路與實踐,從認知與方法層面提出了以實用為導向的鄉村規劃編制要求,界定了實用性鄉村規劃的核心要素體系及其規劃重點、相互關系,揭示了實用性鄉村規劃的編制手法。文獻[8]對村莊規劃如何走向實用性規劃進行探討,進一步提出符合“三好特征、五型方法”的規劃內容體系。
文獻[6]指出,村莊規劃的本質是需求導向的規劃,然而受傳統城市規劃思想的影響,村莊規劃忽視了村民的生產和生活需求,脫離了鄉村發展實際。基于實用性原則的村莊規劃,一定要從鄉村的實際情況出發,回歸到村民的切實需求。這也決定了其需要有針對性和面向操作的屬性。
實用性村莊規劃是以需求導向、解決基本、因地制宜、農村特色、便于普及、簡明易懂、農民支持、易于實施為基本要求,以好編、好懂、好用為主要特征,以農房建設規劃要求、村莊整治規劃和特定需求規劃等為主要內容的村莊規劃。其中,基本要求的前四條體現了實用性村莊規劃的針對性,后四條體現了可操作性。基本內容中的農房建設規劃包括地塊位置、用地范圍和建筑層數或高度等規定,村莊整治規劃包括村莊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以及公共環境的整治措施,特定需求規劃包括產業規劃、旅游規劃等。
在新型城鎮化和城鄉統籌的背景下,鄉村規劃具有復雜性。不同鄉村地區的差異帶來鄉村交通需求的差異性,故實用性村莊規劃的基本原則是符合實際、因地制宜。其對鄉村交通發展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1)功能復合性。
現有土地資源的有限性和鄉村建設用地的集約化程度低,導致村莊建設用地緊張。但是村民對道路交通的需求越來越強,致使村莊規劃必須從實用性角度出發,使鄉村的道路交通相關用地具有復合功能。例如,靈活使用街巷空間,使其具有停車、交往等實用的功能;利用道路旁危房或空閑用地作為村民活動空間、臨時停車空間等。
2)標準多樣性。
在滿足實用性的基本原則下,鄉村的道路交通規劃應因地制宜的設置標準。例如當村莊道路發生擁堵時,道路兩側若有空余,則可以拓寬道路斷面,以疏解交通壓力;若道路兩旁是建(構)筑物不能拓寬,則應通過優化道路系統和調整道路管理策略改善交通擁堵問題。
3)規劃操作性。
將實用性原則貫穿于鄉村道路交通規劃的全過程,增強規劃的操作性。包括:提高連續性,將村莊的道路貫通,便于停車;提高可達性,區分不同道路等級的功能和斷面設計,發展城鄉公共交通,提高居民出行的可達性;提高規劃的靈活性。
中國對城市道路、城市街道空間的研究頗多,成果也頗豐;對于鄉村的研究,主要偏重于鄉村景觀、鄉村聚落空間、鄉村建筑等方面的規劃設計;村莊規劃的研究中對交通系統進行單獨的研究相對較少,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在鄉村道路系統方面,文獻[3]結合廣州番禺區新農村規劃實踐,提出村莊道路系統的有序化對策應從總體要求、道路分類和技術指標確定三個方面進行考慮。文獻[9]針對交通干路沿線村莊環境存在的問題,提出以問題為導向、以時效為先導、以實施為目標的整體技術思路,制定面向實施的整治措施。
在城鄉一體化公共交通方面,文獻[10]對城鄉公共交通進行概念界定,分析現狀區域公共交通發展的制約因素,提出城鄉公共交通一體化規劃總體框架及子規劃內容。
在鄉村道路交通與農業生產研究方面,文獻[11]分析了鄉村道路交通對于農業生產的作用機理,探討了鄉村道路交通需求的特性,建立了基于活動的鄉村道路需求分析框架和田間道路需求分析流程。
在鄉村的通達性研究方面,文獻[12-14]分別對農村居民出行可達性和鄉村地區路網通達性水平等進行研究。文獻[15]研究了在縣域尺度下交通對鄉村聚落景觀格局的影響。
在鄉村道路建設標準方面,目前出臺的法律法規,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路法》《農村公路建設管理辦法》《湖北省農村公路條例》等,主要是針對(農村)公路,沒有專門針對鄉村道路的建設標準。雖然鄉村地區的差異很大,但是一定范圍內的地區缺少因地制宜的地方建設標準,仍然會導致村莊道路建設的隨意性和道路管理缺失。
綜上,已有的研究中,針對鄉村地區的交通研究相對較少,且主要集中在理論層面,基于實用性村莊規劃的交通發展策略研究基本空白。
當前鄂東地區鎮域規劃中,重視鎮規劃,輕視村規劃;重視單個村莊的建設規劃,輕視村莊體系規劃。在交通方面則表現為交通干線(如縣道、省道和國道)沿線分布大量的村莊,過分強調過境交通對單個村莊發展的影響,但是缺少鎮域層面的交通統籌,忽視臨近區域村莊間的往來需求,無形中也增加了鎮域范圍內干路過境交通的通行壓力。以濯港鎮為例,行政村一般由一條主要道路與105國道相連,再通往鎮區或是其他地方。沿線兩側分布了十幾個村莊,且主要入村道路都與之相連,這對105國道產生了較大的交通壓力。連通濯港四村的外圍環路正在建設中,村縱向交通聯系較弱,缺少南北向連接各村組的次級道路;同時,考慮到未來環考田河-太白湖-龍感湖旅游體系的構建,交通體系中缺少由105國道直接通往考田河的橫向通道(見圖1)。

圖1 濯港鎮部分村莊對外交通現狀Fig.1 External transportation in several villages of Zhuogang Town
過去的村莊規劃大多重空間輕產業,致使鄉村交通規劃與產業發展聯系不足,忽視了農業生產和鄉村旅游對道路交通的需求。濯港鎮作為湖北產糧大鎮,在糧食產區缺少對農產品運輸通道的考慮。除此之外,隨著城鎮居民對現代城市景觀的厭倦和減壓放松的主觀需求,以及收入提高、交通便捷等客觀條件的存在,使各地鄉村旅游正在興起。隨之而來也暴露出一些與鄉村旅游交通有關的問題:旅游交通網絡不完善,缺少便捷的對外旅游通道和完善的內部步行、自行車交通系統,導致同一地區的旅游資源相互孤立,未能形成合力,弱化了對外來游客的吸引力。本視角的村民出行需求。以湖北省為例,近些年來省政府及相關單位發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如《湖北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農村客運發展的若干意見》(鄂政發[2015]8號)《湖北省“村村通客車”實施方案》及實施細則。從中不難看出,政府對“村村通客車”的高度重視和支持,但是客運班車只規劃到行政村,而對自然村(以家族、戶族、氏族或其他原因自然形成的居民聚居的村落,隸屬于行政村)的覆蓋不足,導致村民出行的步行距離過長,可達性較差,便利性不足(見圖2)。其次,大多農村地區采用的公共交通運輸方式是按照傳統班線性質運行的城鄉線路,與按照城市交通方式運行的城市公共交通的主要區別在于管理體制不同,城市公共交通是由城市公共交通部門管理,農村客運屬于長途客運或班車客運,屬交通部門管理。城市公共交通系統使城鎮居民出行比農村居民享有更便利的出行方式、更低的出行成本、更高的服務質量[10](見表1)。
以往的村莊交通發展規劃中,一味地強調村莊和鎮區之間的道路可達性,忽視了人

圖2 農村客運班車站與自然村灣關系示意Fig.2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ural villages and bus stops within villages

表1 城鄉公共交通兩種運輸方式比較Tab.1 Comparison on urban and rural public transportation
由于鄉鎮重視不足,村莊內部道路往往由村莊自行建設,缺乏近期和遠期規劃,致使其整體性較差,網絡極具脆弱性;同時,路網系統缺乏對村莊特有的摩托車(助動車)系統、步行系統的考慮。以濯港鎮桂壩村為例,一條東西向的入村道路C015與外界相連,村莊為“一河兩岸”工字型空間結構,村莊的主要出入口只有一個,內部道路網絡基本為斷頭路;一般情況下,村莊道路不會發生擁堵的狀況,但是逢春節時,車流量驟增,會車和倒車可能成為問題;現狀村莊道路網絡的系統性不足,缺少貫通的環路和停車、錯車空間(見圖3)。
現狀的鄉村道路交通形式不能滿足發展需求,表現為道路等級混亂、道路斷面形式簡單等方面。鄉村道路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等級:入村干路、村莊干路、村莊支路、村莊巷道(根據村莊的規模和類型,有的村道等級可以合并)。隨著村莊內的機動車和農機保有量增加,入村干路上的車流量變大,車速也較快,原本簡單的人車混行的單幅路結構難以保證行人的安全(見圖4a);村莊干路寬度為5 m時,車輛會車時較為困難,且道路兩側多為建筑,道路難以再拓寬(見圖4b),也有部分山墻間距僅3~4米,只能作為村莊支路使用。此外,村內的巷道常常與宅前空間混雜在一起,街巷空間被雜物侵占、各類電線胡亂連接,致使巷道不暢,既存在安全隱患也難以滿足村民的出行和交往需求(見圖5)。
村莊的停車問題主要涉及以下幾點:1)假期中出現的交通擁堵、車輛無處停放等“假期交通病”已成為鄉村交通發展中又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2)在鄉村大力發展現代化農業的同時,村內的農機漸多,但缺少專門的停放場地;3)資源稟賦較好的村莊,理應發展鄉村旅游產業,但由于缺乏停車場等基礎設施,無法有效支撐旅游發展。
文獻[16]指出,隨著城鎮化進程不斷推進,城鄉之間的原有邊界已經被打破,機動化交通使得城鄉的時空距離大大壓縮,為農業剩余勞動力往返于城鎮的就業崗位和鄉村的住所之間成為可能,從而產生了往來于城鄉的日常通勤交通。在對黃梅縣濯港鎮四村的居民問卷調查中也得到了類似的結果,摩托車(助動車)出行在全部出行方式中的比例均超過60%,公共交通出行所占比例為6%~17%(見圖6)。
近10年,鄉村旅游的人數和所創造的經濟效益快速上漲。文獻[17]顯示,2015年全國鄉村旅游共接待游客約20億人次,旅游消費總規模達1萬億元。這表明中國旅游市場對鄉村旅游的需求十分強烈。所以在鄉村規劃中,應該針對有特色有資源的村莊,構建三產聯動的鄉村特色產業,發展多樣化、有特色、結合旅游消費的農業形式,如生態旅游、觀光農業、采摘農業等。鄉村地區的道路交通系統應滿足自駕游出行乘客和團隊出行游客的快速到達和停車需求,同時可考慮發展便捷的旅游公共交通,提高車站與特色旅游村莊之間的聯系,提升鄉村旅游服務質量。
在對濯港鎮農村居民的通勤特征研究中發現:其典型交通特征之一是個體機動化(小汽車、摩托車、助動車)出行比例較高,但公共交通在通勤出行中的比例不高。在對村民的訪談中,村民們表示:選擇機動化出行的主要原因并非不愿意乘坐公共交通,而是由于公共交通的發車密度、便利性等服務指標遜于個體交通工具。在改善交通條件意向選擇方面,發展城鄉公共交通比例最高(見圖7)。可見,村民對公共交通出行需求強烈,有必要建立城鄉一體的公共交通系統,提高城鄉公共交通的覆蓋率和便利性。
1)村莊道路“成環成網”的需求。
村莊干路的車流量逐漸增大,除了步行和自行車等綠色出行外,摩托車(助動車)的比例也很高,但是原來枝狀道路降低了道路通暢性,只有具備足夠且恰當的道路網密度,加之系統、靈活的道路網絡,才能滿足出行需求。
2)步行和自行車交通系統的需求。

圖4 村莊道路現狀橫斷面示意Fig.4 Cross-section design of rural roadway

圖5 村莊街巷空間現狀平面示意Fig.5 Street layout in village
村民出行對機動車的依賴性較大,特別是摩托車和助動車。但是這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步行的安全性。村民在村莊內部主要靠步行和自行車完成點到點移動,故建立安全可靠的步行和自行車交通系統十分重要。
3)公共交往空間的需求。
在城市強大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沖擊下,傳統的親緣鄰里關系和業緣鄰里關系逐漸淡化,鄉村社會的人際關系網絡日趨松散化,生產過程的交流也大幅度減少。由于大多數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鄉村社會人口密度降低,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的現象突出,如何滿足剩余村民交往需求及豐富他們的日常生活成為社會關注點。這也要求在鄉村規劃中營造更多的公共、半公共街巷空間,為鄰里交往創造機會,催生鄉村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圖6 濯港鎮四村村民出行方式分布Fig.6 Distribution of travel modes in four villages of Zhuogang Town

圖7 濯港鎮四村村民對改善交通條件的意向選擇Fig.7 State preference on transportation improvement strategies in four villages of Zhuogang Town
農村小汽車保有量逐漸增加,停車問題也隨之產生,一些車輛甚至停在主干路邊上,致使來往車輛交會困難。因此,在鄉村道路系統規劃時,應提前考慮停車場地。針對歷史文化或旅游資源豐富的村莊,還應考慮旅游需求,預留出旅游車輛的停車場地。停車場還可以考慮結合道路網規劃,與村莊內的廣場、綠地、小游園等組合布置在一起。
村莊規劃一般是以行政村范圍進行編制,其主要內容包括村域規劃和村莊建設規劃兩個部分,應該做到一次規劃,分期建設。在城鄉一體化和農業現代化的大背景下,在村鎮層面將村莊及其周邊地區的聯絡通道作為一個系統加以整合,是村民生產、生活的切實需求。
連續是指道路網絡在形態上的聯系,即道路網系統中的各個部分相互關聯和依存,行人和車輛可通過道路網絡順暢地到達目的地。
高效則是對通行效率的更高要求,即道路網絡具有更強的聯系性與可達性,行人和車輛在道路網絡中可快捷地到達目的地。
在鎮域層面統籌鄉村地區對外交通系統,根據村莊的區位條件、產業特征、人口規模與經濟發展等差異,合理布局區域道路系統和配置相關道路交通設施,針對其承擔的功能和流量劃分道路等級,確定道路橫斷面及兩邊道路整治方案;分類提出鄉村道路的建設標準,滿足不同村莊的需求,做到規模適度、效率最優,避免過度建設。在設置村莊對外出入口時,應與生產作業區的交通運輸協同考慮,對外應有至少兩個出口。避免穿越鐵路、重要公路、高壓輸電線路等基礎設施廊道;新建或是擴建的村莊居民點盡量避免沿過境道路平行展開。
針對濯港鎮現有的旅游景點以及其他分散在各村的景觀特色資源之間尚未形成網絡的狀況,規劃依托現有道路資源,強調建立強化縱橫、居旅并重的對外交通系統。濯港鎮四村統籌交通規劃主要是通過完善道路等級體系,把一部分村道升級為鄉道,與105國道共同形成輻射周邊區域的旅游環線;內部做到村村通、組組通;規劃橫向沿考田河的快速旅游通道,加強105國道與考田河的聯系,打造環太白湖考田河的旅游風光帶;同時,考慮到這個地區豐富的水資源,適量沿河沿湖開發水上游覽線路,形成空間上相互聯系、功能上相互呼應的交通體系(見圖8)。
與傳統的農村客運相比,城鄉一體化公共交通打破了傳統城市公共交通與農村客運交通的二元供給結構,在統籌協調區域城鄉空間體系、產業布局、公共服務設施和道路系統的基礎上,以區域范圍內的公共交通體系為對象,將服務區域范圍內的城鄉居民出行作為目的。正如文獻[10]所指出:城鄉一體化公共交通并非是使現有的農村客運交通與城市公共交通一模一樣,而是因地制宜地吸取對方可實施的優點,協調自身發展,從而達到雙向演變過程。
在當前農村村民出行目的和時間較為分散的前提下,如何有效地提高城鄉公共交通的載客量和使用效率就成為一個亟須解決的難題。在當前城鄉無線網絡及手機普及的狀態下,應鼓勵發展智能型、信息化的城鄉一體化公共交通系統,出行者可以掌握公共交通運營的實時動態信息,根據到站時間確定出發時間。這樣可以有效降低等候時間,提高出行效率。同時,城鄉一體化的公共交通化運營方式下,統一城鄉公共交通的線路和票價,固定公共交通發車時間與頻率,不以客流要求變化而改變。

圖8 濯港鎮四村交通和旅游系統統籌規劃Fig.8 Integrated transportation and tourism system planning for four villages of Zhuogang Town
各地鄉村建設發展的方向分為改擴建型、新建型、保留型及遷移型,遵循“以整治為主,以新建為輔”的原則。在當前村莊內部道路呈樹枝狀分布且斷面狹窄的情況下,如何既能保持原有村莊格局基本不動,又能經濟實用地完善村莊內部道路系統并使之滿足當前及未來的潛在需求顯得極為重要。
根據村莊規模和用地布局,確定與之相適應的道路等級體系。若村莊規模較大,內部道路等級可分為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巷道;若村莊規模較小,則可分為干路、支路、巷道。
完善內部路網,形成村莊外部環路,精細化道路設計,增加會車點。在村莊用地條件允許時,可將主干路拓寬至雙向兩車道,并盡可能將村莊主干路和村莊外圍道路連成環路。一是起到盡快疏散車流避免堵車的作用,二是在逢年過節時作為臨時停車的場所。而在村莊用地較為緊張時,則不宜一味地拓寬道路,可以增加路網密度為主,對較窄的路段進行交通管理,實行單向通車(見圖9);在用地條件允許時,也可不實行單向交通,但每隔一段距離需局部拓寬以提供會車避讓空間。當然,并非所有外圍道路都需要形成環路,可以根據村莊實際用地條件,形成局部環線+枝狀路網格局。
加強舊村道路改造。針對那些街巷不暢、建筑密度過高、存在消防隱患的舊村中心,考慮到村民的出行需求和消防需要,可以一次規劃,分期實施,先拆除部分危舊房,梳理錯綜復雜的巷道,打通便捷通道改善舊村的交通條件,同時為各種管線敷設埋置創造條件。

圖9 桂壩村道路系統規劃Fig.9 Roadway system planning of Guiba Village

圖10 入村主路道路橫斷面改造示意Fig.10 Cross-section of main street upgrade project

圖11 狹窄道路會車改造示意Fig.11 Roadway upgrade for two meeting vehicles
村莊內部道路應該根據現狀的功能、人流和車流特征,合理考慮今后的需求以確定不同等級道路的形式。
1)入村主路。
考慮到入村主路的車流量較大,行人的步行安全性難以保證,可根據實際情況,在道路單側或兩側設置人行道。通過調研發現,很多村莊的入村主路旁一側或兩側建有排水或是灌溉的溝渠,或者種有行道樹,因此可結合溝渠和行道樹布置人行道(見圖10)。
2)村莊干路。
現狀用地較為緊張或不能形成環路時,應在村莊枝狀干路盡端設置回車場地,必要時也要對不滿足實際需求的村莊路網做出一定調整,以保證其具有一定的通行能力。平時村莊道路上的人流和車流較少,不會發生擁堵;但春節前后,大量車流、人流回鄉涌入村莊,瞬時車流過大將會導致道路擁堵,車輛會車困難。在道路寬度較難拓寬的時候,利用一些路旁空地或是拆除廢棄的豬圈牛棚,每隔一段距離增加會車點(見圖11),從而提高車輛的通行能力,保證道路暢通。
3)村莊支路。
在疏通村莊支路系統的同時,在道路一側或兩側增加人行道,與巷道一起形成村莊步行系統(見圖12)。
4)村莊巷道。
疏通巷道,靈活使用宅前空間,同時考慮到村民的生活和交往需求,對巷道空間進行功能分區,將其劃分為宅前的私人空間和公共空間,從而滿足村民對空間的交往性和安全性的需求(見圖13)。宅前空間可以綠化、晾曬、儲物,巷道空間可以作為人行道、非機動車道以及應急車道(見圖14)。
在村莊道路交通規劃時,停車場地考慮也是極其重要的一部分。規模較小的村莊停車場可以考慮設在村口附近,結合村頭廣場、曬谷場布置;規模較大的村莊可結合村委會、綜合活動廣場等布置,必要時在主、次干路邊利用閑置空地布置規模適中的停車場,但位置選擇要合理。同時,在糧食產區的村莊還應結合道路布置專門的農機倉庫。在舊村改造中,可適當將一些危房拆除(農村危房拆遷安置主要以中央補助資金為主,各級財政配套資金、政府貼息貸款、社會捐助援助、農民自籌為輔的方式展開,通過建立合理的安置補償標準,保障農民利益),作為村民活動場所或停車空間;對有旅游功能的村莊,旅游車輛的停放場地應考慮單獨設置;農村停車場還可以一場多用,農忙時可以晾曬稻谷、麥子,農閑時節可停放機動車。

圖12 步行系統改造示意Fig.12 Upgrade on walking system

圖13 室內空間、宅前空間和街巷空間比較Fig.13 Comparison on indoor spaces,front door space,and street space

圖14 巷道改造模式示意Fig.14 Upgrade on street space
在村莊規劃或改造中,粗放式模仿城市道路建設模式,一味硬化拓寬道路,會導致標準過高、過度浪費,難以適應新時期鄉村的生產和生活需求,甚至破壞原有村莊格局。本文分析了鄂東美麗鄉村建設中的一些交通問題,梳理和歸納對外交通、鄉村公共交通、村莊內部道路系統及停車設施布局四類問題;在此基礎上,結合未來鄉村發展中的潛在交通需求提出基于實用性原則的鄉村交通發展策略。
需要指出,本文的很多經驗來自于湖北東部丘陵地區的實踐總結,具有一定的地域局限,尤其是對中國東南沿海發達地區、北方平原地區、西部山地等區域鄉村因地形和經濟發展條件差異而導致的交通發展特征及需求的特殊性研究不足,針對這些地區的鄉村實用性交通發展策略仍需要更多實踐加以總結。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辦公廳.住房城鄉建設部辦公廳關于開展2016年縣(市)域鄉村建設規劃和村莊規劃試點工作的通知(建辦村函[2016]411號)[EB/OL].2016[2017-02-25]. http://www.mohurd.gov.cn/wjfb/201605/t20160517_227479.html.
[2]王富更.村莊規劃若干問題探討[J].城市規劃學刊,2006(3):106-109.Wang Fugeng.Preliminary Exploration on Several Issues of Village Planning[J].Urban Planning Forum,2006(3):106-109.
[3]朱火保,張俊杰,周祥.新農村建設中村莊道路系統規劃的思考[J].規劃師,2009,25(S1):89-92.Zhu Huobao,Zhang Junjie,Zhou Xiang.Consideration of Road Network Planning in New Socialist Rural Construction[J]. Planners,2009,25(S1):89-92.
[4]張尚武.城鎮化與規劃體系轉型:基于鄉村視角的認識[J].城市規劃學刊,2013(6):19-25.Zhang Shangwu.Urbaniz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Planning System:A Rural Perspective[J].Urban Planning Forum,2013(6):19-25.
[5]湯海孺,柳上曉.面向操作的鄉村規劃管理研究:以杭州市為例[J].城市規劃,2013,37(3):59-65.Tang Hairu,Liu Shangxiao.Study on Rural Planning Management at the Operational Level:A Case Study of Hangzhou City[J].City Planning Review,2013,37(3):59-65.
[6]趙暉.大力推進實用性村莊規劃的編制和實施[J].小城鎮建設,2014(11):14-15.
[7]梅耀林,許珊珊,楊浩.實用性鄉村規劃的編制思路與實踐[J].規劃師,2016,32(1):119-125.Mei Yaolin,Xu Shanshan,Yang Hao.Pragmatic Rural Planning Compilation Practice[J].Planners,2016,32(1):119-125.
[8]徐寧,梅耀林.蘇南水鄉實用性村莊規劃方法:以2014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試點蘇州市天池村為例[J].規劃師,2016,32(1):126-130.Xu Ning,Mei Yaolin.Pragmatic Planning for Southern Jiangsu Water Town Villages:Tianchi Village,Suzhou[J].Planners,2016,32(1):126-130.
[9]黃偉,劉宇紅,譚偉,等.交通干道沿線村莊環境整治規劃研究:以滬寧高速公路(南京段)沿線村莊環境整治規劃為例[J].上海城市規劃,2014(3):55-60.Huang Wei,Liu Yuhong,Tan Wei,et al.Study on the Planning of the Village Environment:A Case Study of the Village Along Shanghai-Nanjing Expressway[J].Shanghai Urban Planning Review,2014(3):55-60.
[10]過秀成,王丁,姜曉紅.城鄉公交一體化規劃總體框架構建[J].現代城市研究,2009,24(2):24-28.Guo Xiucheng,Wang Ding,Jiang Xiaohong.General Frames Construction of Integrative Planning of Urban and Rural Public Transit[J].Modern Urban Research,2009,24(2):24-28.
[11]高紅江,劉應宗,潘珍妮,等.糧食主產區鄉村道路網規劃方案評價指標研究[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交通科學與工程版),2013,37(1):116-119.Gao Hongjiang,Liu Yingzong,Pan Zhenni,et al.Study of the Evaluation Index of Minor Rural Road Network Planning Alternative in the Major Grain Producing Areas[J].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ransportation Science&Engineering),2013,37(1):116-119.
[12]尹凌,李滿春,陶冶.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對農村居民出行可達性的影響研究[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6,22(1):62-66.Yin Ling,Li Manchun,Tao Ye.Impact Assessment of Overall Land Use Planning at Town Level on Rural People Accessibility[J].Geography and Geo-Information Science,2006,22(1):62-66.
[13]潘裕娟,曹小曙.鄉村地區公路網通達性水平研究:以廣東省連州市12鄉鎮為例[J].人文地理,2010,25(1):94-99.Pan Yujuan,Cao Xiaoshu.Comprehensive Accessibility Level of Rural Road Network:A Case Study of Lianzhou City,Guangdong Province[J].Human Geography,2010,25(1):94-99.
[14]李星星,李同昇.鄉村地區路網通達性研究:以陜西省丹鳳縣為例[J].人文地理,2012,27(3):78-85.Li Xingxing,Li Tongsheng.Study on Road Network Accessibility in Rural Areas:A Case Study of Danfeng County,Shaanxi Province[J].Human Geography,2012,27(3):78-85.
[15]吳江國,張小林,冀亞哲,等.縣域尺度下交通對鄉村聚落景觀格局的影響研究:以宿州市埇橋區為例[J].人文地理,2013,28(1):110-115.Wu Jiangguo,Zhang Xiaolin,Ji Yazhe,et al.Transports Influence on Rural Settlement Landscape Pattern at County Scale:A Case Study of Yongqiao of Suzhou[J].Human Geography,2013,28(1):110-115.
[16]王繼峰,陳莎,姚偉奇,等.縣域農民工職住關系及通勤交通特征研究[J].國際城市規劃,2015,30(1):8-13.Wang Jifeng,Chen Sha,Yao Weiqi,et al.Study on Job-Housing Relationship and Commuting Travel Behavior of Peasant Workers in Rural County Areas[J].Urban Planning International,2015,30(1):8-13.
[17]國家旅游局.中國旅游發展報告(2016)[R].北京:國家旅游局,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