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金融時報》4月25日文章,原題:另一個中國故事 當下人們關注可能的貿易戰實屬情理之中,但也不要忘記一個更重要的因素:在今年一季度,中國仍在上演世界上最好的消費故事:強勁的收入增長、適度的通脹、穩健的企業利潤和對出口的較低依賴,所有這些都應使中國經濟免遭任何潛在的貿易沖突影響。
今年一季度,中國經濟再平衡仍在繼續,消費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高達77.8%。該季度中國零售額同比增長8.1%,雖然環比有所降低,但這將是一種逐漸趨緩的穩步過程。10年前中國消費者在零售業的支出僅為美國零售總額的27%,但去年該比例已達約90%,并可能很快超過美國。中國的消費故事在未來幾個季度內仍將保持穩健,且未來幾年內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將越來越大。
樓市趨冷但仍然健康 今年一季度,中國新房價格同比上漲2.5%。房價在上漲但樓市并不像一些人渲染得那么可怕。在占中國樓市銷售面積72%的許多較小城市,房價僅上漲15%。在強勁的銷售和開發商更加自律的投資作用下,中國各地待售房屋庫存量已大幅下降。在三線城市,待售房屋庫存量已從2014年7月39個月的峰值下降至14.5個月。這種低庫存量有助于解釋為何在銷售放緩的情況下,今年第一季度的新住宅開工量仍然同比增長12.2%。
企業利潤增長放緩但(勢頭)依然強勁 經過去年高達21%的增長后,今年大型工業企業利潤增長同比可能放緩。但今年前兩個月在去年同期增幅高達31.5%的基礎上仍實現16.1%的增長,該增勢確實可喜。對這些企業來說,營業利潤已達到2011年以來前所未有的水平。今年多個因素將繼續推動中國眾多行業的企業利潤繼續強勁增長:減稅降費、化解過剩產能以及國內需求強勁等。供給側改革的另外一個重要效果是中國已在應對債務問題上邁出第一步。占中國債務總負擔大部分的國有工業企業的債務資產已在2013年見頂并開始適度下降。
貿易戰風險(化解) 盡管特朗普政府向中國發出的貿易威脅甚囂塵上,但兩國爆發貿易“戰”的可能性并不大,這與兩個原因有關。首先,中國政府并不希望發生這種沖突,經過多年發展,中國如今正進一步開放其市場并加強對外國知識產權的保護。其次,從農場主到制造商和共和黨議員,許多美國人都反對特朗普咄咄逼人的做法,而且每當有人提起貿易戰的前景時往往都會導致股市應聲下跌。來自選民的政治壓力以及中國政府沉穩的應對有望迫使特朗普認定磋商比相互爭斗更可取。▲
(作者安迪·羅斯曼,丁雨晴譯)
環球時報2018-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