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茹
摘要:從過往的考察來看,意象常常用于文學作品的表達當中,在新聞報道當中“意象”常常成為被忽略的對象。然而隨著廣播電視的不斷發展,意象越來越常用于視聽新聞作品的表達當中,用以間接的傳達報道的意圖,增強報道的可視性和新聞的傳播效果并賦予作品更深刻的內涵。本文通過分析視聽新聞作品中比較典型的案例,總結出意象的使用在視聽新聞作品中的四大作用。
關鍵詞:視聽新聞作品 意象
根據相關學者的分類,視聽新聞作品中常見的三類意象有:(一)畫面意象,包括自然意象、人文意象、人物意象、社會意象;(二)視覺效果意象,包括如線條、光影、色彩、蒙太奇等。(三)音響意象,如對話、解說、配樂等。①由于視聽新聞作品是用圖像和聲音來進行新聞報道的,因此意象的使用在視聽新聞作品中更為自由和直觀,視聽新聞作品常常借助意象來增強畫面的可視性、新聞性和作品的說服力,同時又有“用事實說話”的客觀性。在視聽新聞作品中,如果意象使用得好,常常會產生1+1>2的最優化的視聽效果。因此,學會分析視聽新聞作品中意象的表達,對于視聽新聞作品的策劃和分析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意象的使用在視聽新聞作品中的作用
由于視聽新聞報道的客觀性以及畫面的轉瞬即逝,因此意象在視聽新聞中的使用并不像文學作品那樣飽含作者的豐富情感。視聽新聞作品中通常選取比較簡單直觀的意象讓觀眾獲得較為直觀的感受。筆者通過對中外視聽新聞作品的簡要梳理,總結出意象的使用在視聽新聞作品中的四大作用如下:
一、借助意象所處的不同場景,間接地傳達表達者意圖、報道傾向和情感態度。在《CNN Tribute: America Remembers》“9·11”事件的報道中就充分體現了意象的使用在視聽新聞作品中所發揮的作用。在這部“9·11”事件的電視報道中主要使用的幾個意象是:初升的朝陽等自然意象,飛機、白宮等人文意象以及“9·11”事件親歷者、總統等人物意象。這些意象的使用使得“9·11”事件發生的整個過程得到全面而立體的呈現,同時也無形中起著社會意象的作用,帶領著如今的人們回想起事件發生當時人們扼腕哀痛的場景。同時,意象的使用也使這部作品既表達了對911事件的哀悼,又在哀痛中升騰起一種維護美國、號召美國人團結起來的崇高的愛國主義情懷,起到很好的外宣作用。
筆者在此只選取一些比較典型的畫面來說明這些意象在報道中的運用和所代表的不同的涵義。首先,“飛機”這一意象在報道中出現的位置不同,其所代表的涵義和發揮的作用也不同。在報道開始時出現平穩飛行的飛機,預示著災難即將發生,同時也為正式切入“9·11”事件報道做出一個心理預警,延緩報道的節奏,避免造成過于強烈的心理和視覺沖擊。“飛機”第二次出現是美國國防部五角大樓遭遇襲擊之后,從白宮飛出的一架飛機揭示了此次襲擊的嚴重程度,表明國家安全遭遇了最直接的威脅。第三次是在爆炸后一片廢墟的鏡頭之后轉向一個仰拍白宮的畫面,隨之而來的是戰斗機的特寫鏡頭和平穩飛行的畫面,此時,“飛機”這一意象代表著國家目前已經趨于安定,事件已經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美國航空已經恢復的內涵。其次,畫面中的白宮以及反復出現的總統堅毅的表情和眼神都是代表著美國的國家政權,意在宣示美國的國家力量,同時還表明在災難發生時國家是美國人民可以依靠的堅強后盾。最為典型的白宮意象、總統意象、朝陽意象的組合應用是在“9·11”事件發生22小時的報道上,在這段報道中,小布什總統表明打擊恐怖分子的堅定決心,然后畫面轉向煙火燃燒的廢墟,一輛警車緩緩而過,遠方白宮屹立可見;緊接著是事件發生第二天初升的朝陽。這些意象的連環出現和組合所表明的態度和所蘊含的精神力量,都不是任何言語所能表達的。
二、在視聽新聞作品中不同的意象通常組合出現,通過不同類型的意象的組合搭配,可以充分營造一種“在場感”,使得視聽新聞作品的傳播更具有爆發力,同時又使其內涵具有很強的延伸性。這既能引起觀眾的共鳴,也賦予作品巨大的啟發意義。
三、意象的使用豐富作品內涵,暗示事件發展的趨勢,揭示人物的前途命運。意象是具象的抽象化表達,不同意象的隱喻可豐富視聽作品的內涵,同時意象本身所帶有的褒貶色彩也暗示了事件今后的發展和人物的命運變化。在《世紀行過張學良傳》第三輯西安事變的視聽報道中,便使用了大量的自然和人文意象,使得人物的塑造與歷史相結合,具有濃濃的歷史厚重感。例如,首先在篇首用廣闊的渭河上朝陽初升這一大氣磅礴的景象表示西安重要的歷史地位,然后用黃沙蓋日、夕陽西下的畫面表明西安昔日榮耀不復現的衰敗景象。其次又通過蔣介石游覽西安歷史遺跡暗示漢唐時期中國之盛,運用古今對比的手法揭示了蔣介石當時領導的中國的衰弱,指出中國所面臨的危局,并提出攘外抑或安內的歷史問題,引出主題。這部視聽新聞作品中用“艱澀的柿子樹”比喻園子主人的命運“硬到最后風雨飄零”,用“妙高臺”“千丈巖”比喻蔣經國和張學良二人的命運殊途,倍增凄涼之感。在該部作品中,意象的運用和豐富的史料使得報道中人物豐滿的形象、坎坷命運和西安事變的驚心動魄全面并且淋漓盡致地展現在觀眾面前。歷史與人物相交融,使得觀眾不僅對人物有了清晰而完整的認識,還對當時歷史的認知有了全面的掌握,從整體上提升了整個報道的層次,使其內涵得到了升華。
四、視聽新聞作品中的音響意象與報道內容的完美貼合也十分重要。在視聽新聞報道中通過對話可以解疑釋惑,現場同期聲可增加報道的客觀性和真實感,合理的音響還可以起到渲染情緒、營造共鳴的作用,使整個視聽作品跌宕起伏,更具吸引力。在以上介紹的作品中都有對音響意象的使用,以完美配合報道的節奏,使觀眾在觀看內容的過程中,伴隨著音響意象的舒緩抑或急促而緊張從而產生情緒的跌宕,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視聽作品的感染力。
對于視聽新聞作品中意象運用的建議
視聽新聞作品中意象的運用要充分考慮視覺和聽覺體驗,同時還要考慮新聞客觀性的問題等,有關視聽新聞作品中意象的使用的具體建議主要有三點:
一、意象的選取要有合理性,不宜濫用。視聽新聞作品從根本上來說仍然是新聞報道,新聞具有客觀性,新聞報道最重要的就是用事實說話。視聽新聞作品中可以適當選取典型的意象配合報道,為作品錦上添花,提升傳播效果,但不可過多地使用。否則就顯得新聞報道具有強烈的主觀色彩,有損新聞的客觀性。
二、視聽新聞作品中意象可組合搭配多種不同的類型,以達到最優的傳播效果為宜。視聽新聞報道中可綜合運用畫面意象、視覺效果意象以及音響意象,配合內容的報道,它們之間并不是互相割裂的。
三、意象的選取和應用要符合報道的主題、情感基調和邏輯表達。意象的使用不是簡單的堆砌,相反,意象的內涵要與報道的主題和基調相符合,不能有悖于作品的邏輯表達,意象的使用要與報道完美融合才是最佳的使用策略。
結語
總之,視聽新聞作品中適當的選取一些意象可為作品增色,簡單的意象組合既避免了繁雜冗余的文字敘述,又為作品增添了豐富的內涵,使得視聽新聞作品的表達更富有張力。但意象是不可濫用的,意象的使用要符合視聽新聞報道的采制規律,在提升作品內涵的同時還要滿足觀眾的審美需求。
注釋:①李天一:《紀念類視聽新聞作品中的意象選取》,《新聞世界》,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