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迪 夏穎
摘要:2013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出訪中亞和東南亞國家期間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大倡議,并于2015年將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納入共建倡議當中,這一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幫助中國電影文化走出去。中國電影要想真正地走出去,還需要在提升電影文化,減少“文化折扣”等方面下大力氣。
關鍵詞:一帶一路 影視文化 對外傳播
2013年9月和10月,習近平主席在出訪中亞和東南亞國家期間,先后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目的在于與中國有關的國家建立和平發展、互利共贏的合作關系。此后,“一帶一路”的倡議一直被踐行于“一帶一路”沿線各個國家的眾多領域。2015年3月,國家發改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布《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其中指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互辦文化年、藝術節、電影節、電視周和圖書展活動,合作開展廣播影視劇精品創作及翻譯。①這無疑為中國影視業的發展帶來新的歷史機遇,也必將賦予其新的歷史使命。
中國電影作品“走出去”現狀
近年來中國電影在國內的發展可謂如火如荼。以2011—2016年中國電影發行及票房數據為例,2016年全國生產故事影片772部,相較于2011年增長了114部;全國總票房達到457.12億元,相較于2011年增長了325.92億元。隨著自身實力的增強,中國電影開始具備向外輸出的實力。中國電影的對外傳播,依舊面臨著巨大的難題。以2016年為例,457億元的全年總票房中,國產片票房為266.63億元,占據總票房的58.33%,而國產片海外銷售額收入僅為38.25億元,占總票房的8%。根據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編制的《銀皮書:2013年中國電影國際傳播年度報告》的調查數據顯示,半數以上的海外觀眾對中國電影知之甚少,中國導演和演員在國外認知度不高;超過57%的海外受訪者表示不了解中國的任何國際電影節。②我們可以發現,中國電影在全球化背景下遭遇了難題,比如因為文化差異及認同度的原因導致在國內收獲好評的電影卻在國外無人問津,而在國外成功斬獲大獎的影片在國內卻票房慘淡。
在“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電影也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把電影作為與周邊國家進行文化外交的重要途徑。經過三年多的發展,中國電影獲得了一些早期成果。一是舉辦電影節,帶動電影文化交流。第一屆以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為主體的“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于2014年首次舉辦,到2016年,參加電影節的國家已經增至57個。并且,“一帶一路”主題始終貫穿于2017年上海國際電影節,其中設立的“一帶一路”國家主題館,充分挖掘和交流“一帶一路”參與國的國家文化,推動電影文化的發展。二是拍攝中外合拍片,構建命運共同體。近年來,中國先后和15個國家簽訂了電影合拍協議,為電影增加了其他國家的異域文化元素。如中印合拍電影《大唐玄奘》《大鬧天竺》《功夫瑜伽》,中法合拍電影《狼圖騰》,中泰合拍電影《中天》《索命暹羅之按摩師》等。除了合拍片,還有越來越多的中國電影拍攝團隊將拍攝地選在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比如2017年熱映的懸疑片《記憶大師》在泰國取景,《中國推銷員》和《戰狼2》取景地在非洲……三是簽訂翻譯中國電影協議,減少“文化折扣”。根據2015年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關于“中國電影國際傳播”的調研結果得知,近70%的受訪者認為中國電影的字幕翻譯難懂,字幕翻譯問題或成為中國電影在“一帶一路”戰略區傳播與接收的最大障礙。③為了避免語言差異帶來的傳播障礙,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簽訂協議,把中國電影翻譯成輸出國的國家語言。
從以上數據資料中可以看出,我國電影海外銷售量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有所增加且成果明顯,但是并不能夠代表中國電影文化已經走出去。在看到中國電影借助“一帶一路”快速崛起并取得高票房的同時,我們還應注意到中國電影制作的局限所在。精良的制作能夠讓電影獲得高票房,但最終能夠真正吸引觀眾的還要依靠影片的高質量內容。近幾年中國電影的發展,雖然勢頭很猛,但成績并不優異,在世界各大電影節上很少出現中國電影的身影,2016年戛納電影節上甚至出現華語電影“零”存在的現象。中國電影在海外傳播的影響力并未與中國電影產業的迅猛發展同步。④縱觀整個中國電影市場,大部分電影都一味地為了適應“市場時代”潮流而忽略了內在的精神文化,過度強調票房而忽視故事敘事。也就是說,中國電影質量的良莠不齊、影片的類型單一、藝術電影的票房慘淡成為中國電影現狀的突出問題,并且“抄襲”“山寨”蔚然成風,重形式而輕內容等現象在我國電影作品中占比較大。如果說我們不能夠重新審視中國電影自身所存在的問題,即便是趁著“一帶一路”帶來的好機遇,中國電影文化也無法真正走出去。
提升電影文化是走出去的首要保證
在“一帶一路”之前,中國電影一直嘗試著“走出去”,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以張藝謀、陳凱歌等為代表的第五代導演,創作了《紅高粱》《大紅燈籠高高掛》《黃土地》《霸王別姬》等充分展現中國本土特色文化的電影,頻頻獲得國際A類電影節大獎。此后以李安的《臥虎藏龍》、張藝謀的《英雄》等為代表的中國武俠電影也在海外打下市場,讓全世界觀眾看到了帶有中國特色的商業大片。然而,李安導演在第78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編劇已成為中國電影最弱的一個環節”的發言,一語道破了中國電影的痼疾。
好的故事才能夠讓電影獲得靈魂。然而在今天以市場為中心的電影舞臺,中國電影開始將重點放在影像奇觀上,而影片內容重復空洞,沒有創新且失去了故事的邏輯性和完整性,缺少富有文化深度的價值理念,這樣的電影不能夠滿足受眾的文化需求,表現出來的只是單一的中國影像,一味地追求古典元素的堆積和畫面的華麗,無法讓觀眾留下對中國確切的印象,也無法理解畫面背后的文化底蘊。另外,當下國產類型電影在創作上逐漸形成了“路徑依賴”,也就是什么電影受歡迎,就拍什么;什么題材賣座,就拍什么。趙薇拍攝的《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賣座后,涌現大量的青春電影;《人在囧途》收獲大量關注后,逐漸出現了《泰囧》《港囧》甚至《潮囧》《韓囧》《滬囧》等不僅片名雷同而且都是公路片加“囧”型喜劇模式的電影;由郭敬明《小時代》改編的同名電影上映收獲巨額票房后,IP改編成為熱門,并且出現了拍攝電影續集的現象。如此光有激情沒有匠心和耐心制作出來的電影難免“爛劇頻出”,這些流水線式生產的影片無疑逐漸讓觀眾喪失了新鮮感和好奇心,產生審美疲勞。現在的中國只能夠說是電影大國,而想要真正成為電影強國,除了有戰略優勢提供幫助,更多的應該加強編劇敘事素養,保證故事內涵,蘊含文化價值和精神內核以及傳遞中國美學。
自電影藝術誕生之日起,就出現了商業電影和藝術電影的區分,對于大部分觀眾而言,藝術電影相對乏味且美學風格難以理解與接受,所以更多人選擇觀看故事性強的商業大片。自1988年張藝謀憑借《紅高粱》成為國內第一個獲得柏林金熊獎的導演后,《三峽好人》《孔雀》《圖雅的婚事》等也先后獲得國際類大獎,但這些電影卻在國內不吃香,造成了中國文藝類電影“墻內開花墻外香”的局面。雖然文藝片的票房依舊不高,但也出現了不少票房不俗的文藝電影。2011年的《觀音山》《最愛》,2012年的《桃姐》《晚秋》等文藝電影的出現讓文藝片揚眉吐氣了一把,被稱為“中國文藝電影崛起元年”的2014年更是出現了多位藝術片大師的新作,陳凱歌《道士下山》、張藝謀《歸來》、刁亦男《白日焰火》、關錦鵬《放浪記》等,這些文藝電影在題材上無一例外偏向于探討人性或人的內心。現在越來越多的國產文藝片堅守著電影的創作情懷和美學高度,《刺客聶影娘》更是以膠片格式的拍攝方式,展現出老一代電影人的美學擔當,另外《山河故人》《闖入者》《長江圖》也都體現了國產電影創作的豐富性和創作者的深度思考。
因此,中國電影要想真正地走出去不能一味地去迎合外國觀眾的觀影趣味,而要從提高影片故事敘事,建立中式美學風格,蘊含傳統文化精神等方面考慮,提升中國電影辨識度,形成中國電影文化,從而成為電影強國,在國際上站穩腳跟。
減少“文化折扣”為走出去保駕護航
電影創作是“編碼”的過程,那么觀眾觀看電影則是“解碼”的過程,由于各個國家的文化差異,以及文化偏見會產生“解碼”折扣和文化“誤讀”。因此,在電影對外傳播中減少“文化折扣”也是中國電影文化走出去重要的問題。
影片融合沿線國家文化元素。好萊塢在電影《功夫熊貓》中融合中華民族的“功夫”和“熊貓”元素進行創作,除此之外,《花木蘭》采用了中國古代“木蘭從軍”的故事、《變形金剛4》不僅在汽車人的設計上加入中國俠客的元素,而且影片中多次出現了北京、香港等地,并邀請中國女演員李冰冰加盟演出……好萊塢這種在電影創作中融合其他國家的文化元素的方式,在我國獲得了不小的成功。因此,在“一帶一路”背景下的中國電影制作,完全可以融合沿線國家的文化元素進行創作,這樣可以大大減少電影在沿線國家的“文化折扣”,國外觀眾不至于在觀看影片時因為文化差異的原因而難以接受。以成龍電影為例,電影《功夫瑜伽》的名字中功夫代表中國,瑜伽作為印度文化的符號與象征,有一種“發現自己、世界與自然三者合為一體”含義,這與影片所潛含的“個人英雄主義和救世情懷”一拍即合,而使得影片能夠在兩國都受到歡迎。融合沿線國家文化元素的方法大大減少了中國電影在跨文化傳播中的“文化折扣”,有助于中國電影文化走出去。
故事內涵引發各國觀眾共鳴。電影的共享性、共通性和普適性是讓“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能夠在差異中得到接受的不二法門,因此電影創作要多采用普世的價值觀,傳達出廣為接受的價值觀念。日本將霍建起1999年執導的中小成本電影《那山 那人 那狗》改名為《山間的郵遞員》并取得意料之外的成功,正是由于影片故事恰巧滿足了日本社會在解決家庭倫理以及人情淡薄的現實問題,并且影片的淳樸民風也是他們所鐘愛的口味。另外,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在中國電影市場熱映,除了創作水平和質量,更多要得益于影片所表達的父女之情和堅強奮斗精神。雖然影片中依舊有印度電影老套的歌舞元素,但這樣的故事能夠引發異國觀眾的心理共鳴,讓差異文化完整的融入到藝術創作中。這兩個例子都說明在電影文化走出去的道路上情感上的互聯互通很重要,對于中國電影文化走出去帶來一個較大的啟示。
注釋:①《“一帶一路”:中國影視發展新機遇》,搜狐網,http://www.sohu.com。
②劉曉希:《“一帶一路”:中國電影發展的新機遇與新使命》,《當代文壇》,2015(6)。
③黃會林,朱 政,丁 寧等:《中國電影在“一帶一路”戰略區域的傳播與接收效果》,《現代傳播》,2016(2)。
④黃會林,李 明,傅紅星等:《2011年度“中國電影文化的國際傳播研究”調研分析報告(下)》,《現代傳播》,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