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祖添 曹義超
摘 要:隨著時代的變化和新區間競爭的加劇,天府新區正面臨著發展動力轉換的挑戰。本文分析后得出天府新區的產業發展動力不夠強勁,投資發展動力前景不明確,體制機制發展動力和人才發展動力較為強勁,但和其他國家級新區相比并無明顯優勢的結論。因此要依托新區現有優勢,從產業發展、體制改革、人才引進、引導示范等角度入手,構建天府新區發展動力轉換機制。
關鍵詞:天府新區;發展動力;轉換機制
作為承擔著帶動區域經濟發展重任的增長極,國家級新區自身的發展速度要快、水平要高。為此,國家級新區在規劃時,往往會刻意營造出經濟學家赫希曼提出的不平衡增長局面,將那些有活力的、聯系效應大的、體量較大的部門和行業集中起來,并以更高的發展優先級去發展以形成“發展極” [1]。而天府新區自獲批成立以來,其經濟增長速度一直處于中下水平,于2015年、2016年、2017年(上半年),天府新區的GDP增速分別比全省水平低0.6%、高0.4%、高0.9%,構建天府新區發展動力轉換機制已顯得十分必要。圍繞培育和完善發展動力機制,李蓉、田軍誼(2013)認為應當通過集聚科技創新資源、完善科技體系、增強主體自我創新能力幾方面的工作來加速天府新區發展動力的轉變[2]。楊富蘭(2012)認為天府新區的發展程度與成都、重慶相比有差距,因此存在“勢差效應”產生的動力,應當依托成本、政策、機制、區位、產業、人才和科技幾方面的優勢,培育天府新區的發展動力[3]。荊銳、陳江龍、田柳(2016)通過對比浦東新區和江北新區的發展情況,認為成熟便捷的基礎設施建設、能吸引高端外資的全球資本引入能力、合理的產城融合、發展型政府和政治精英的影響力這幾個因素均是國家級新區快速發展的驅動力[4]。張忠德(2006)認為,以產業集群化帶動新區發展可以形成一種良性互動的運行機制[5]。綜合來看,天府新區的發展動力還不成熟,而借鑒成熟國家級新區的發展經驗則是一條可行的道路,并且要聚焦用產業、投資、體制、人才方面的動力推動天府新區構建發展動力轉換機制。
一、天府新區現有的發展動力
(一)產業發展動力
天府新區早在規劃之初,便將建成“現代高端產業集聚區”納入了戰略定位中,并且提出了“再造一個產業成都”的口號。以2017年上半年的數據為例,天府新區1578平方公里的規劃面積僅占四川省總面積對的0.3%,經濟總量卻占到了全省的6.3%,對全省經濟增長貢獻率為6.9%。但天府新區除了汽車行業產業產值達到1200億元以外,其他行業的產值都在1000億元以下,與浦東新區、濱海新區、兩江新區有多個1000億元以上產值的行業,以及服務業發展已經形成相當規模相比,差距十分明顯。此外,其各產業增加值的增速也并沒有很突出,地區生產總值增速僅比全省高出0.9%,對比其他國家級新區,天府新區的產業發展動力不夠強勁。
(二)投資發展動力
天府新區2015年和2016年分別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309.8億元和1615.1億元,同比增長12.8%和16.1%。而2017年上半年,僅半年的固定資產投資就達到了1172.2億元,同比增長48.4%。相比于其他新區,天府新區僅有2017年上半年的增速領先,其余年份均處于較低水平,天府新區的投資發展動力尚不明確,能否保持住今年上半年以來的固定資產投資的高速增長勢頭,是其投資發展動力今后是否強勁的重要決定因素。
(三)體制改革動力
國家級新區承擔著改革與創新的探索工作,天府新區自批復以來也在體制機制改革與創新上作出了眾多嘗試。如精簡機構,新區將原有的23個工作機構優化調整為了16個;如從“任命制”轉變為全員“聘任(用)制”,采用市場化、績效化的選人用人制度來提高行政效率等。天府新區在體制機制改革方面的嘗試較為積極和大膽,但各個新區體制機制改革探索的成效難于量化,因此很難判斷哪個新區做得更好。
(四)人才發展動力
天府新區對于人才的引進和使用都較為重視,天府新區成都直管區每年都會拿出10億元的資金,用于引進各類人才。在天府新區成都管委會發布的《天府新區成都直管區“天府英才計劃”實施辦法》中,各類人才可按劃分的層次獲得高至500萬元、低至10萬元的獎勵補貼,并且享受相關政策保障。天府新區的人才政策力度比濱海新區的力度都還要高出一些,但受限于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天府新區的人才吸引力并不是非常突出。對比其他國家級新區,天府新區的人才發展動力沒有明顯優勢。
二、天府新區發展動力轉換分析
(一)天府新區現有發展動力不足
總體來看,與其他國家級新區相比,天府新區的產業發展動力不夠強勁,投資發展動力前景不明確,體制機制發展動力和人才發展動力較為強勁,但和其他國家級新區相比并無明顯優勢。與不同發展階段的國家級新區相比,可以發現這些情況的出現主要是有以下一些原因。與成熟國家級新區相比,浦東新區和濱海新區獲批成立時,中國經濟正處在高速增長時期,再加上當時新區的數量少,國家的政策支持力度比較大,因此發展的條件非常有利。而天府新區被批復至今,我國逐漸走入增長速度換檔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疊加時期,宏觀經濟的發展條件就比不上浦東新區和濱海新區。此外,目前全國共有19個新區,其中西部地區就有5個,因此新區之間存在著激烈的競爭,新區的特殊政策效應相對減弱。與其他新生代新區相比,天府新區的體量較大,不能像以貴安新區、蘭州新區為代表的小體量新區那樣,通過部分較大金額的投資,就獲得一個百分比極高的增速。加之四川省地區經濟增長放緩,對新區吸引投資,籌集資金進行基礎設施建設,都產生了明顯影響。
(二)天府新區發展動力轉換的優勢所在
一是承接產業轉移的優勢。當前,全球正在經歷大規模的產業轉移浪潮,這種浪潮不僅存在于國外到國內,也存在于國內的東部地區到西部地區。天府新區有1578平方公里的規劃面積,并且在現代制造業尤其是在汽車制造業上有著較好的產業基礎,因此有足夠的空間和能力承接現代制造業的產業轉移。二是對接國家戰略的優勢。國家發布的“一帶一路”倡議中提到,要把成都打造為內陸開放型經濟高地之一,天府新區作為成都地區最具有活力、最具有改革動力、最具有開發條件的國家級新區,正面臨著對接國家戰略,走向國際舞臺的絕佳機遇。此外,天府新區的建設還與深入實踐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取向不謀而合,這也使得天府新區面臨著重大的發展機遇。三是交通條件的優勢。天府新區的依托城市——成都是中國西南部地區的交通樞紐,擁有高速公路13條、電氣化鐵路干線5條、高速鐵路5條,擁有連接歐亞大陸的蓉歐國際快速鐵路,并且還將在2020年擁有天府國際機場,與原有的雙流國際機場形成雙機場,成為全國第三個擁有雙機場的城市。
三、構建天府新區發展動力轉換機制的對策建議
(一)產業發展角度建議
天府新區要依托已有優勢,繼續承接產業轉移,抓好產業聚集,并且要防止出現功能區以房地產開發為主的情況,要改變通過房地產和土地開發來推進功能區發展的老思路。要依照專業化的分工要求,先打造地方的主導產業,落地一批大企業、大項目、龍頭產業,再通過龍頭企業、項目、產業來集聚和帶動各類中小型企業,并在之后進一步延伸產業鏈,加大新區產業的集聚效應。要壯大以汽車和電子信息產業為代表的主導產業,繼續培育新能源、軌道交通、節能環保、新材料、生物醫藥等極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在培育產業的過程中,也要大力發展總部經濟,吸引國內外知名企業在天府新區設立地區總部、研發中心和生產基地,進一步增強規模效應和集群效應。
(二)體制改革角度建議
天府新區已經進入全面開發階段,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需要根據開發建設需要,做出與此相適應的調整。可以考慮進一步強化成都直管區管委會的職能,將眉山片區委托直管區代管。當然,為加強對天府新區成都部分的統籌,有必要對成都片區的體制作進一步調整。同時大膽探索有利于新區健康發展的體制機制,尤其要借助自貿區建設的機會,推動建立貿易通常、便于投資、規范透明、服務到位的綜合改革創新區。學習浦東新區經驗,引用國際流行的法律機構的做法,來推進政府部門的改革。通過法律和法規為政府的部分職能事權劃界,賦予部分職能事權給非政府機關的法律機構。增強金融創新能力,進一步推動金融領域的機構、市場、工具和業務變革,打造新區成為金融要素聚集高地。
(三)人才引進角度建議
目前天府新區有著人才和科技等創新要素的集聚優勢、有國家級新區體制機制創新的政策優勢,這些優勢讓天府新區對于各類人才有著較強的吸引力。此外,天府新區還要注重產城結合,建設宜業宜商宜居的環境,打造“川蜀美食”“三國文化”“熊貓基地”等城市名片,用優良的工作和生活條件吸引各類人才落戶天府新區。針對西部地區長期存在的“低工資”瓶頸導致的難以吸引創新人才的問題,應當通過加大人才招攬資金投入、搭建招才引智平臺、成立創新人才研究中心等途徑來解決。要大膽創新,完善高端人才的柔性使用機制,進一步增強對高端人才的吸引力。
(四)引導示范角度建議
要積極打造引導示范工程,促進天府新區各個方面發展動力的形成。如在對接“一帶一路”戰略上,天府新區要加強中德創新產業合作平臺、中意文化創新園區、成都中法生態園國、中韓創新創業園別產業園等國別園區的建設,要加快天府國際機場的建設,以更好的合作平臺和合作條件來促成國際國作。在打造科創動力上,要注重引進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制造業、生物產業等新興產業領域的大項目,并且要引進和建設相關產業的工程實驗室、技術中心、研發中心、研究院等科創中心,在天府新區內形成科創中心集群。
參考文獻
[1]赫希曼.《經濟發展戰略》[M].經濟科學出版社,1991.
[2]李蓉,田軍誼.《依托科技創新轉變天府新區經濟發展方式》[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3(09),129-132.
[3]楊富蘭.《使用增長極理論分析“天府新區”的開發和建設》[J].商場現代化,2012(08),106-107.
[4]荊銳,陳江龍,田柳.《國家級新區發展異質性及驅動機制研究——以上海浦東新區和南京江北新區為例》[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16(25),06,860-865.
[5]張忠德.《產業集群與高新區發展動力機制研究》[J].特區經濟,2006,282-284.
作者簡介
盛祖添(1994—),男,漢族,四川峨眉人,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產業經濟所,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產業經濟學專業研究。
曹義超(1994—),男,漢族,江蘇南京人,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產業經濟所,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產業經濟學專業研究。
課題項目:本文受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研究生學院學術新苗項目資助,是“天府新區發展動力轉換機制研究”課題研究成果,課題組成員:盛祖添,曹義超,王玉林,廖雯磬,鐘佳偉,徐原媛。
(作者單位: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產業經濟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