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玲玲 薄鳥 高翔宇
摘 要: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對高校學生的專業知識、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的要求逐漸提高,第二課堂活動目前深受廣大學生喜歡,同時在培養學生綜合能力方面有著很重要的作用。本文結合高校第二課堂活動的特征,提出建設高校第二課堂活動課程原則和具體對策。
關鍵詞:高校;第二課堂;課程建設
高校第二課堂俱樂部和社團活動是目前校內廣泛流行并非常受學生青睞的第二課堂之一,它在培養學生綜合能力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俱樂部及社團是在學生組織下將具有共同興趣、積極性高、主動性強的學生聚集在一起的特殊團體,在教師的引導下組織的各種活動,深受廣大學生的青睞,因此探索第二課堂的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1高校第二課堂活動的特征
1.1種類多樣,能夠滿足學員的興趣需求
目前各大高校第二課堂社團活動和俱樂部活動種類很多。以中北大學為例,每年新生入校后都有“百團大戰”,以警官學院為例,目前成立的俱樂部共有四十多個,這些社團、俱樂部涵蓋了理論研究型、學術科技型、文體藝術型、網絡宣傳型、基層服務型等。它們各具自己的特色,通過不同的活動,能夠基本滿足在校學生的興趣愛好需求。
1.2成員歸屬感強,能夠更快提高綜合素質
每個社團大約有三十到五十人,學生結合自己興趣、社團結合自己特點雙向有選擇地加入,這樣公平自由的選擇拉近了老師和學生之間的距離。在具有平等和諧氛圍的俱樂部里,學生既是參與者又是主辦者也是競爭者。活動是在課后固定的時間進行,教學方式、地點都相對比較靈活,學生在社團中能感受到老師和同學對自己的重視,所有的付出能夠得到認可,工作就會更加積極,這樣增加了存在感和自信心,依賴心更強,從而有較強的歸屬感。社團活動主要由學生代表負責,所有成員在活動面前都是平等自由的,更容易培養友情,從而提高綜合素質。
1.3團隊更容易創新,從而獲得更多的成果
團隊成員由于共同的興趣愛好和個人需求而加入同一俱樂部,自然會有更多共同的話題,這為學生迸發出創造靈感提供了很好的平臺。而且長期和睦共處和知識交流,使學員的友誼日趨加深,心理距離拉近,從而集聚起大量的信息。此外,學生來自不同的專業,信息交叉延伸,更容易激發出較大的創造潛能。每學年團隊會對優秀學員進行表揚、學校會對社團活動進行綜合評價,這些獎勵制度更會使學生把興趣變成動力,更容易實現創新,從而獲得更多的成果。
2高校第二課堂課程建設的原則
2.1“以學生為本”原則
第二課堂課程建設在整個活動過程中,包括實踐內容、活動方式和形式等,盡可能張揚學生的主體精神,體現學生自主、自由、自覺地接受教育的目的。特別是在課程的設置和課程內容選擇方面,注重使每個學生能充分提高資質和才情,培養健康個性和創新精神。活動是在教師的引導下以學生興趣愛好為主體,每個社團都應堅持以學生為本的原則,結合各個社團特征和學生的差異性,針對性地進行課程的設置和競賽項目的選擇,使參加社團活動圖的所有學生都能夠發揮才能、增長技能。另外,社團的管理、日常生活,都應該放手交給學生,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引導的管理模式。
2.2創新實踐性原則
第二課堂應該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主線。其內容的設置應具有一定的新穎性,過程具有一定的挑戰性,讓學生體會創新的樂趣,從而培養創新的志趣、思維和能力。一是要讓學生通過第二課堂學習新的專業知識,例如通過學術講座介紹各種新理論、新觀點,讓學生在學習中培養創新意識;二是讓學生通過科研活動或課題研究主動地進行知識創新,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3統籌兼顧原則
在第二課堂課程建設中,既要突出特殊,又要兼顧一般,處理好綜合類課程和專業類課程、重點課程和一般課程、全體學生及個別學生之間的關系。注重綜合類課程普及性的同時要強化專業類課程的創新性和實踐性,使重點課程品牌活動帶動一般課程發展。要善于分析,發現基礎不太好,但具有發展潛力并符合提高學員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課程。合理布局每一次活動,滿足學生共性和個性發展的需要。所以每個社團在安排課程和計劃活動時要,既要結合社團特點和所有學生的共同興趣安排具有共性的活動,更應該結合每個學生的特點為其設計針對性的項目。
3高校第二課堂課程建設的具體對策
3.1良好的保障體系是開展第二課堂俱樂部的前提
第二課堂活動要順利進行并取得優秀的成績,以下保障是前提。組織保障、師資保障、制度保障、設施保障。既要有學校領導及相關部門的支持,還要有優秀的教師指導團隊。社團成立起來,要有相應的管理制度以及進行活動的設施保障。
3.2完整的課程體系是完成第二課堂活動的關鍵
第二課堂課程的多元化、綜合化必然要求高校要將第一課堂中的靜態、線形的課程轉變為開放的、動態的課程,加強跨專業跨學科的合作,制定松散的課程結構,使學生以輻射型的求知方式最大限度地獲取有用知識。課程的設置必須與第一課堂的相結合,圍繞學科前沿領域開設對應的實踐平臺,促進學生自主創新興趣和能力的培養,鼓勵學生大膽參與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和發明創造等活動。主要可以從以下幾種方面進行:學科競賽類、科研實踐類、專題講座類、參觀實踐類。
3.3完善的評價體系是完成第二課堂俱樂部活動的保障
根據《教育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應將第二課堂的教育成效納入高等教育質量評價的整體框架。綜合學生對活動的評價、院系對學生的評價、學校對院系的評價、社會對學校的評價等多個維度,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第二課堂評價體系,既考察學生的滿意度、活動的豐富程度、學生的參與面、各種校內外活動或競賽參加情況及獲獎情況,又從知識、能力、素質三個方面考察第二課堂對學生的能力。在評價方法上,應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方式,由負責單位采用證書管理、合格評價等方式多活動課程進行考核;在評價形式上,應提倡定量評估與定性評估、絕對評估與相對評估、總結性評估與診斷性評估相結合,尊重主體的多元性與復雜性。
參考文獻
[1]彭巧胤.高校第二課堂課程建設的探索[J].教育與職業,2011(05).
[2]劉奇.高校第二課堂建設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4(06).
[3]伍軍,王景等.高校第二課堂教育教學與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J].科教導刊,2012(12).
[4]張存庫,田小平等.基于第二課堂建設的大學生素質教育探索與實踐[J]中國高教研究,2007(10).
作者簡介
高玲玲,女,助教,主要從事物理教學科研工作。
(作者單位:1.武警警官學院;2.武警警官學院;3.中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