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西巴姆
幼兒園教育應當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學習、生活環境,滿足他們多方面發展的需要,但是當前我國農村幼兒教育中普遍存在小學化的傾向,嚴重違背了幼兒身心成長的客觀規律,對幼兒身心的健康成長極為不利。據筆者調查,主要因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家長及社會要求教學內容“小學化”。
農村許多幼兒的家長或監護人,他們有限的學習經歷、知識水平、教育觀念等,致使在他們的心目中上學就要“學知識”,把識字、寫字、背兒歌、背古詩、做算術題等作為在園學習的主要內容。為了迎合家長的心理,許多農村幼兒園的教學任務主要強調在一期要教給孩子多少個漢字、多少首古詩、會算10以內的加減法等,作出了具體要求。
二、“幼”、“小”銜接不到位,迫使幼兒園教育“小學化”。
有些小學一年級教學起點太高,如果幼兒園不開始基礎的小學課程,幼兒到小學以后學習跟不上。小學反響大,家長意見多,認為幼兒園的錢白花了,給幼兒園差評。
這種不良的社會影響迫使幼兒園不得不開設小學的基礎課程,以適應“社會”需求。
三、教育教學形式“小學化”。
當前,許多農村幼兒園將小學生的作息時間及行為規范搬到幼兒園中,幼兒室內活動時間與小學上課一樣,每天上4—6節課,上課時間為40分鐘。大多采用單調的集體授課模式,教師要求幼兒一切行動要聽老師的話,不許頂嘴與辯解;上課要專心聽講,不許開小差、搞小動作;上課坐姿要端正,精神要集中,回答問題要舉手;課間不許追逐打鬧,不許跳躍奔跑,不許高聲喊叫,要安靜地休息或做游戲等等,使幼兒在園坐得多、活動少。這種做法嚴重背離了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
四、教育方法“小學化”。
現在農村幼兒園的室內活動課上,幾乎見不到游戲,大部分被課堂講授所代替。從一開始就進行這種只重視知識學習的灌輸式教育,教師講幼兒聽、教師做幼兒看、教師領讀幼兒復讀成為教學常態。教學中,教具演示少,圖案色彩少,角色游戲少;教學后,常常布置大量單調、枯燥的超幼兒能力的作業。
針對以上問題,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盡快扭轉幼兒教育小學化局面,確保幼兒身心健康發展。
一、開展家園共建活動。
幼兒園在幼兒入園前,首先要進行家長教育,給家長普及幼兒智力發展常識、幼兒教育規律以及幼兒園課程開設常識,讓家長理解和支持幼兒園的教育方式,形成幼兒教育合力。其次,幼兒園在辦園過程中不能僅僅考慮社會影響和自身收益,而應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堅持正確的教育立場,充分認識到幼兒教育的特殊性,堅持科學合理地開展幼兒教育活動。第三,要特別注意家園的合作。由于幼兒身心發展尚不成熟,其對家庭無論在物質上還是心理上均有很強的依賴性,家庭教育是幼兒園教育的重要基礎。只有雙方在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下,家長充分地理解、支持和參與園里的教育活動,才能以幼兒園和家長形成的教育合力促使幼兒教育回歸到應有的自然狀態。
二、加強幼兒園自身建設,提高辦園水平。
首先幼兒園園長要積極參加各級教育行政部門組織的各種學習活動,進一步理解和領會《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的精神實質,并依據其指導思想和基本要求,根據兒童發展的實際需要,制訂教育計劃,組織教育教學活動。其次,加強幼兒教師隊伍建設。要通過農村幼兒教師在職培訓、園本培訓等多種途徑,加強幼兒教師的理論學習和專業學習,更新教育觀念,正確把握幼兒教育的方向,改變不良的教育教學行為。第三,幼兒園要建立科學的教育教學活動體系。根據《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要摒棄不利于幼兒身心發展的寫字、拼音、珠心算等內容,把國家或省編統一教材和園本課程相結合,開展五大領域教學活動,科學制訂幼兒“一日活動計劃”,保證幼兒每天運動達到一小時、游戲時間達到一個半小時。
三、做好“幼”、“小”銜接工作。
這主要強調幼兒教育不應被小學教育“綁架”,因為幼兒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幼兒園應按照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采取適合幼兒身心發展的方式組織教育教學,才能促進幼兒健康和諧地發展。幼兒園的教育,只是通過各種游戲活動培養幼兒的主體意識,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并使其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社會行為,為幼兒順利適應小學學習奠定心理與行為基礎。
四、加大政府的監管力度。
學前教育雖是一項社會公益性事業,但學前教育事業的發展仍需要政府的投入和管理。教育主管部門應根據當地的實際制定實施細則,出臺關于糾正幼兒教育小學化傾向的文件,對幼兒園的教育內容、教育形式、教育方法、作息時間和班額等方面提出具體要求。對違反規定的任何形式的考試予以處罰,保證幼兒在園游戲與活動的時間,堅決禁止幼兒園強迫幼兒參加興趣班。同時,政府要增加投入,提高幼兒教師培養和培訓的質量,確保教師素質不斷提升,使幼兒教師認識到幼兒教育小學化是一種錯誤的行為,這樣就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之,有效克服幼兒園教育“小學化”傾向,這是一項長期的問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任務,需要政府、幼兒園、家長通力合作才能做得更好。
(作者單位:西藏自治區拉薩市尼木縣普松鄉雙語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