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煒 黃碧寧
摘 要:本文在對南海海洋民俗體育數字化技術內涵梳理的基礎上,結合“一帶一路”戰略背景與南海海洋民俗體育的特征、功能,論證了南海海洋民俗體育數字化保護的必要性,并從政策、社會和經驗等三方面分析了南海海洋民俗體育數字化保護的可行性,以期對南海海洋民俗體育的數字化保護提供理論參考和經驗借鑒。
關鍵詞:一帶一路;海洋民俗體育;數字化保護
位于我國海域的最南端的南海,是我國與南海沿岸各國開展文化交流與合作的直接平臺,是我國海上絲綢之路戰略開展最直接、最前沿的地區,在“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中具有突出的意義。南海地區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過程中,借助海洋資源開展的、具有濃厚民族文化色彩和海洋特色的傳統體育活動,經歷了上千年的發展與沉淀,形成了兼具社會功能與經濟功能的南海海洋民俗體育。南海海洋民俗體育具有顯著的跨海聯動性和互動性的特征,在促進各國家、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認同等方面具有獨特優勢,是我國寶貴的文化財富。長期以來,由于受到文化傳承、民族認知等因素影響,有關南海海洋民俗體育保護與發展的研究成果較少,且廣度與深度不足。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深入推進,南海地區開放程度與日俱增,現代娛樂方式以及西方競技體育強勢入侵,南海海洋民俗體育的生存空間受到了嚴重擠壓,其保護與傳承問題日益嚴峻,而計算機與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為南海海洋民俗體育的保護迎來了新的契機。事實證明,傳統文化只有吸收現代因素才能保持其強勁的生命力,因此,在一帶一路戰略大背景之下對南海海洋民俗體育的數字化保護的必要性與可行性進行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一、南海海洋民俗體育數字化技術的內涵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現代社會對文化信息資源的處理方式從最初簡單的拍照、錄音、錄像發展到了數字化編程、信息化處理的全計算機操作,其技術手段更為成熟、完善。目前,世界各國普遍采取數字化技術對其文化保存、創新、傳承以及交流,其本質是通過更先進更有效的手段,以活態記錄、動態傳播的方式,以實現對文化的最優保護,具體而言就是采用數字采集、數字儲存、數字處理、數字展示、數字傳播等技術,將文化轉換、再現、復原成可以共享、可再生的數字形態,并以全新的視角加以階段,以全新的方式加以保存,以新的需求以及利用[]。將上述概念引申至南海海洋民俗體育的保護當中,可以認為:南海海洋民俗體育數字化保護是指利用采用虛擬博物館、特色數據庫、數字化團設計、數字化故事編排與講訴等數字化技術對南海地域的海洋民俗體育進行采集、整理、再現和復制,而后通過數據庫形式實現南海海洋民俗體育的保護、管理、傳承、創新與發展。如運用光學式運動捕捉技術將南海海洋民俗體育中運動員的動作及表情系統性的捕捉,后續利用動畫軟件構建三維動作模型,在動畫序列得到有效生成的基礎上,實現其體育得到有效保存和傳播[]。
二、南海海洋民俗體育數字化保護的必要性
(1)數字化保護是一帶一路背景下傳承南海海洋民俗體育的有效方式
數字化時代的到來,尤其是全民互聯網以及手機等移動客戶端的普及,為南海海洋民俗體育數字化保護迎來了新的契機。一方面,數字化保護為南海海洋民俗體育提供了新的方法與途徑。產生于南海地區人民群眾生產生活中的海洋民俗體育,其傳承多依賴于特定的文化空間并且主要通過言傳身教、親身參與的方式進行,在現代文化和外來文化雙重沖擊下,其傳承空間受限、受眾范圍狹小,數字化技術能夠借助數字化信息獲取南海海洋民俗體育項目,并將其進行標準化處理和專業化分類,通過數據庫等形式不僅能夠將體育項目進行復原與再現,而且能夠還原其在南海地區生存發展所特有的自然和人文環境,實現南海海洋民俗體育與現代社會的融合,進一步促進其有效保存、傳承、創新以及發展,從而推動沿線各國的文化交流,促進開發、包容、均衡、普惠的區域合作框架打造。另一方面,數字化保護能夠為南海海洋民俗體育保護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數字化集聲、像、圖、文、通訊等為一體,以最直觀的方式表達和感知信息,以可觸摸的界面操縱信息處理的技術,為南海海洋民俗體育的傳承提供生動、直觀、高效的信息服務,向社會公眾普及相關文化知識。特別是在“一帶一路”戰略實施背景下,我國與沿線各國文化交流合作平臺日益廣泛,傳播途徑逐漸增多,南海海洋民俗體育數字化咨詢交互性更強、傳播更為迅速、覆蓋范圍更加廣闊,不僅有利于打破南海海洋民俗體育傳承的地域限制,也有利于通過新技術提高海洋民俗體育的吸引力,擴大受眾范圍,為其保護與傳承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2)數字化保護是一帶一路背景下實現南海海洋民俗體育現代化價值的重要途徑
南海海洋民俗體育是海洋文化、民俗文化與體育文化相互交融、吸收借鑒而產生的一種特色體育文化,作為一種兼具涉海性、娛樂性、競技性、集體性等特征于一體的體育形式,具有極高的經濟價值、社會價值和文化價值等多種社會價值,已成為我國體育發展中最富升值空間的“潛力股”[]。南海作為我國實施一帶一路戰略中最前沿的地區,在該戰略發展平臺中具有獨特優勢。通過數字化方式對南海海洋民俗體育進行記錄、整理,并運用創新思維在保持其原真性的基礎上進行再創造,能夠促進該生產要素向消費要素轉變,將其轉化成為具有知識產權和市場消費特征的文化產品,將南海海洋民俗體育作為一種商品進行商業化運用,從而實現其文化增值,為南海地區經濟結構注入活力。同時,數字化保護通過信息化處理、建立數字化模型,對南海海洋民俗體育進行貯存、傳播,能夠在最大程度保持南海海洋民俗體育的原真性,從而調和南海海洋民俗所蘊含的人文價值與其商業價值之間存在的矛盾,為其產業化、市場化開拓更為廣闊的空間。以海洋民俗體育為著力點促進經濟增速成為南海地區發展和支持我國一帶一路戰略順利實施的必然選擇。
(4)南海海洋民俗體育的數字化保護是落實一帶一路戰略的內在要求
文化是一帶一路戰略的靈魂,通過文化先行的一系列舉措可以推進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行多類型、多層次、多民族文化的交流與合作。內涵豐富的南海海洋民俗體育是“一帶一路”文化交流傳播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數字化技術保護和現代傳播媒介,能夠打破時空界限和地域阻礙[],以更為生動形象的方式引起“一帶一路”沿線各國人民對南海體育文化乃至我國體育文化的共鳴,為深化雙多邊合作奠定堅實的民意基礎。同時,南海海洋民俗體育數字化保護可以通過生存環境、生產方式、生活場景以及文化人格等元素的數字化建模組合,成為立體空間,讓世界各族人民領略其發展進程及其賴以生存的文化土壤,實現我國海洋民俗體育從被動跟從國際規則向積極主動的國際合作和外交轉變。此外,以南海海洋民俗體育的數字化制品為先驅,與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各國開展全方位的海上合作,推動建立互利共贏的藍色伙伴關系,成為絲綢之路共建可持續發展的藍色引擎,符合中國政府秉持的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綢之路精神。南海海洋民俗體育的數字化保護對于加強沿線國家文化交流和民心相通、促進一帶一路戰略的順利實施具有重大意義,是落實“一帶一路”發展戰略內在的要求。
三、南海海洋民俗體育數字化保護的可行性
(1)政策可行性
海洋經濟的發展和民俗體育的傳承一直受到我國各級政府的重視,早在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中,就提出建設“海洋強國”的目標,從國家戰略的高度給予海洋文化、海洋經濟以充分重視和大力支持;2015年3月國家發改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印發的《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中明確指出,共建“一帶一路”致力于亞歐非大陸及附近海洋的互聯互通,并特別強調要積極開展體育交流活動,支持沿線國家申辦重大國際體育賽事,對海洋民俗體育的發展給予了重點關注;2017年5月國家發改委、國家海洋局聯合印發的《全國海洋經濟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要立足我國現有基礎和優勢,瞄準海洋科技發展重點方向和新領域,加強海洋科技創新,切實加大科技成果轉化能力和水平,為涉海文化的數字化保護明確了發展方向;2018年1月國家體育總局、國家民委引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工作的指導意見》指出要將傳統體育納入全民健身智庫建設,引導傳統體育研究科學化發展,為民俗體育數字化保護明確了發展目標。可見,在“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對南海海洋民俗體育進行數字化保護符合國家政策導向和具體要求,必將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
(2)社會可行性
近年來,隨著人們對文化多樣性的日益重視與現代數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南海海洋民俗體育的數字化保護受到了來自社會各界愈來愈多的關注。首先,許多高校學者積極參與到南海海洋民俗體育的數字化保護當中,提供學術咨詢、建立數字化保護評估標準、革新數字化保護技術,相關研究成果已較為豐富。其次,現有數字化保護平臺使南海海洋民俗體育保護成為廣大民眾自愿接受和實行的思維和行為方式,一方面普通民眾將更加了解海洋民俗體育文化的博大精深,體會到自己是屬于同一民族共同體的親切心理;另一方面也由此增強了其對海洋民俗體育保護的意識和自覺性。最后,一部分富有當代責任使命的主流媒體運用信息技術構筑數字化平臺,提供共享性資源,開展社會公眾教育活動,構造文化學習體系,使南海海洋民俗體育逐漸走入了主流文化。高校學者、普通民眾和媒體的共同努力為南海海洋民俗體育數字化保護創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
(3)經驗可行性
近年來,我國對文化保護工作的日益重視,隨著數字化、信息化的高速發展,利用數字化技術保護成了當前文化保護工作研究的熱點,并已取得了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成果,可供“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的南海海洋民俗體育數字化保護參考借鑒。在具體實踐上,南京大學的“三峽文化遺產數字化展覽工程”、浙江大學的“楚文化編鐘樂舞數字化技術研究”、浙江海大師生共同建設的“指尖上的海洋館”等,都給數字化保護南海海洋民俗體育提供了科學的經驗借鑒。南海海洋民俗體育在數字化保護過程中可多方借鑒經驗,推進數字化的順利實施。如創設虛擬博物館平臺,全方位、多角度的展示南海海洋民俗體育的文化特色;建設高科技的數據庫,為南海海洋民俗體育的可持續發展奠定資源基礎;采用虛擬現實技術等開發海洋民俗體育游戲的APP,以生動形象、富于趣味性的氛圍場景吸引年輕受眾加入到保護傳承中來;利用現代傳媒技術,創新南海海洋民俗體育的宣傳方式,大力推進品牌形象的推廣等。通過借鑒其他地區的成功經驗,可以使南海海洋民俗體育的數字化保護更具科學性和可行性。
四、結語
南海海洋民俗體育的數字化保護是數字化時代背景下與時俱進、促進自身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一帶一路背景下促進沿線各國文化交流的需要。無論是從南海海洋民俗體育的保護角度出發,還是從發展南海地區經濟、推動我國一帶一路戰略的順利實施角度考慮,南海海洋民俗體育的數字化保護都應該極力推進。
參考文獻
[1]王耀希.民族文化遺產數字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8
[2]王佳.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國際發展思考[J].體育文化導刊.2015(9):36-41
[3]安麗娜. 遼寧海洋體育文化調查[J]. 體育文化導刊, 2015(2):68-71
[4]南文龍.“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對我國南海地區的影響分析[J]. 社會科學文摘, 2016(6):84-91
作者簡介:
陳煒(1977-)男,廣西桂林人,廣西師范學院旅游學院教師,主要從事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研究;黃碧寧(1993-)女,安徽阜陽人,桂林理工大學旅游學院碩士研究生。
(作者單位:1.廣西師范學院旅游學院;2.桂林理工大學旅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