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美麗鄉村建設的深入,出現了許多優秀的景觀空間設計案例,但也存在許多不理想的地方。要營造一個具有歸屬感和被當地居民喜愛的景觀空間,既要學習典型的設計理論,還要借鑒我國傳統聚落的空間營造手法。通過對湖南省通道縣侗族村寨景觀空間的布局特征、空間構成與景觀空間特征等方面進行分析,總結出通道侗族聚落景觀特色,為當代城市景觀空間設計提供借鑒和學習經驗。
關鍵詞:通道縣;侗族村寨;景觀空間
1通道縣侗族聚居區的概況
1.1自然環境
通道縣位于湖南省的西南部,地處懷化市最南端。全縣山巒起伏,地形十分復雜,主要以山地丘陵為主,山地面積占了總面積的78%。正因為地處山區,土壤肥沃、雨水充沛、河流眾多和動植物資源豐富,這為該地區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1.2人文環境
侗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長期處在相對封閉的山區中,侗族璀璨的民族文化得以保留。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侗族逐漸創造出了順應自然環境的文化、逐漸培養了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意識,這種傳統生態意識是侗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當代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1.3聚落選址
侗族先民根據自身所處地的地形地貌特征,結合自己的生活習慣、生產方式,并按照祖輩傳下來的對山水特別的崇敬和信仰,形成了依山伴水、因地制宜的村寨選址理念。侗寨的選址以水為源,其布局與自然環境恰當的融合在一起,同時呈現出自由多變的特點。受自然環境、歷史文化的影響,無論是位于山脊還是山麓的侗寨都具有向心性的特點。
2通道縣侗族景觀空間分析
2.1空間布局類型
經過歷史沉淀,侗族村寨形成了一定的空間布局形式,可分為三種類型。第一類山脊型。具體是指坐落于山麓脊梁處的村寨,這種村寨順應著山勢地形層層而建,具有良好的通風、充足的光照、居住舒適的特點。其周圍的山地非常適合居民進行種植。山澗中的泉水溪流,為居民提供了必須的水源,并為居民進行水上養殖提供了方便。山脊型村寨中民居建筑,多按山勢高低,從上而下呈梯形展開建造。第二類山麓型,是最常見的村寨類型。指依山傍水而設立于山腳的村寨。這種村寨由于地勢束縛較小,村寨中的建筑較為密集,村寨規模較之山型要大,但其舒適度要比山脊型差。在村寨后山的山坡上種植風水林,宅內建筑的布局一般為典型的侗族村寨布局,進出村寨的出入口處,要設置寨門。第三種是平壩型,建在地勢平坦的塬地或者山間盆地上的村寨。由于地勢平緩,視線開闊寨子一般規模較大,能達到兩三百戶,是侗族人民理想的居住選擇。
2.2空間構成特征
侗族村寨的空間由不同層次的空間要素構成,包括建筑實體、水環境系統、道路系統和植被系統等。建筑實體反映了侗族人民的團結性。侗族建立了很多公共建筑,并以此形成空間節點。如鼓樓、風雨亭、戲臺、寨門等。水域系統是侗族人十分重視的資源,水是生命之源,侗族人對水源的保護十分重視。侗寨主要有三種不同形態的水體,一是流動線狀溪河,二是面狀的水塘,三是點狀的泉井。這三種水體構成了侗寨十分完善的水域系統,豐富了侗寨環境,保證水源合理利用。侗寨的道路是整個空間的“骨架”,由于地勢的復雜多變,寨內的道路都是順應地勢,呈線型分布。沒有固定的規劃模式,形成了自由式的交通流線。寨內還有一些特殊的道路景觀,比如風雨橋。橫跨在河上,連接河岸兩邊的村寨。侗寨植被系統主要包括農林綠地、游憩綠地等。農林綠地主要為村民提供經濟作物,以杉木、楠木為主。游憩綠地主要為村民提供休閑娛樂的綠色空間。
2.2 景觀空間特征
侗族村寨主要有三個特點:排他性、向心性以及防御性。排他性是所有少數民族聚集區的共同特點。侗族村落一般都是通過寨門、寨墻、山崖塬壁這些邊界屏障來限定自己的領域性,領域的限定對內是安全性的體現,對外是突出防御性。向心性表現出侗族人的團結性,侗族是一個有著很強的集體意識的少數民族,侗族聚落主要生活在山區,聚落的分布都是隨著山勢的變化而建,隨著水體的流向而居,在空間布局上,侗族村寨的布局沒有統一的指導思想,村寨的建立也是自發而產生的。侗族的聚集區依山而建,布局上向心性很強,村寨建筑均趨向于鼓樓。防御性為了聚落內部的緊密團結,以及共同對抗外敵,侗族同宗族人聚居在一起,選擇有利于防衛的地理位置建造自己的生存聚落,且在寨周圍設置柵欄或圍墻等,以達到抵御外敵及劃分村寨邊界的作用。
3通道侗族聚落景觀特色
侗族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雙手,靈活掌握當地的土壤和氣候狀況、巧妙地利用地形地勢、水利等條件,精心地設計和創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現對通道侗族聚落景觀空間的特色總結如下:
3.1 具有鄉土景觀的共性
侗族的鄉土景觀是一種十分典型的鄉土景觀。是屬于湘西南地區侗族人民的自發形成的景觀空間,是侗族人民共同智慧的結晶,由侗族本土的勞動人民共同創造的具有地域特色和具有傳統侗族文化特色的景觀。
3.2把民族文化融入景觀
通道侗族村寨景觀空間除了擁有鄉土景觀的一些共性外,同時還保留了侗族很多獨特的地域特色和侗族文化內涵,在景觀空間融入了許多的民族元素。侗族多元的宗教文化、地域特點以及傳統侗族文化為侗族景觀空間增加了許多景觀元素。鼓樓是侗族特有的建筑藝術,其造型特點和裝飾都是其它民族所不具備的,而且侗族的刺繡、雕刻等,特色鮮明,通常作為景觀建筑或者園林小品的裝飾元素來表現侗族的文化,以此形成了侗族獨特的景觀特色。現代景觀規劃設計師設應該從本地人的日常生活習慣、民族喜好、審美觀出發,真正地做到“以人為本”的景觀。
3.3 體現“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
侗族的建筑根據地形地勢而建,與自然渾然一體,充分融入到周圍的景物中,形成一個和諧統一的整體。這也是侗族“天人合一”哲學思想的集中表現。侗族當地建筑景觀或者其它構造物景觀的建造,多數都是因地制宜,釆取就地取材,而且還映現出當地侗族文化的風采,如對稱、韻律、統一等,同時還給人一種形式美,而空間序列、氣氛、材料等給人以倫理觀念、哲學思考等。侗族的村寨更講究依山傍水,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寨內的建筑、環境、道路、水體、植物等渾然天成。
結語
湖南通道縣侗族鄉土聚落景觀的形成和發展經歷了漫長的過程,它的形成和發展并不是偶然,在長時間與自然磨合的過程中形成了現在極具特色的侗族鄉土聚落景觀。可以說,鄉土景觀的形成及發展,記載了人類生存技能以及不斷適應環境變化的過程,它凝聚了人類的寶貴智慧,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價值。但隨著旅游產業的快速發展,侗族的聚集區正在被逐漸壓縮,很多侗族村寨被破壞,旅游產業與傳統文化之間的矛盾日益激烈。通過深入研究侗族的民族文化與空間景觀,在原有的空間上建設新的侗族村寨,同時保留侗族村寨的文化特征,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解決侗族文化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
參考文獻
[1]丁雯娟,周劍云,魏開.鄉村聚落空間形式研究綜述[J].小城鎮設,2013(09):90-93.
[2]范俊芳,熊興耀.侗族村寨空間構成解讀[J].中國園林,2010(7):76-79.
[3]任爽,程道品,梁振然.侗族村寨建筑景觀及其文化內涵探析[J].廣西城鎮建設,2008(2):36-39.
[4]范俊芳,文友華,鄭廣.侗族傳統村寨景觀空間形態的保護性規劃[J].山西建筑,2009,35(4):3-4.
[5]范俊芳,熊興耀.山水村落———芋頭侗寨的村落景觀空間及價值研究[J].華中建筑,2010,28(4):107-110.
[6]范俊芳,熊興耀,文友華.侗族聚落空間形態演變的生態因素及其影響[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2(1):57-61.
[7]郭緋緋.通道侗族村寨建筑文化的保護與發展思考[J].文藝生活,2017(10):150.
作者簡介
郭緋緋(198912-),女,湖南省益陽市,漢族,碩士研究生,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助教,環境藝術設計。
(作者單位: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